有一次,我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要去很久。朋友建议我多带几本书,也有人建议我带上电子书阅读器。这个建议提醒了我一个事实:电子书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在代替纸质书,甚至会让纸质书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想到这一点,我有点黯然,但我明白这是一种趋势。只是,在明白的同时,我还是会用自己的行为支持纸质书,并且呼吁大家支持纸质书,不管我的努力能不能影响这种趋势。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某个目的,但不代表我们不能为之努力。努力就是目的,做就是目的,人其实不需要更多的目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世界上充满了混混,充满∫混日子的人,但我们还是提倡不做混混,同时自己不要做混混。换句话说,混混不读托尔斯泰,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也不用去想什么办法,我们只管提倡阅读,只管在阅读中升华自己,世界自然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不能完全达到我的期待。
其实,从老子、孔夫子的时代开始,世界就是这样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类中的混混都绝对多于非混混,而且多了不止一两倍,而是无数倍。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甚至有很多国君都是混混,否则,他们就会把孔子当成圣者一样供养,而不会让他像丧家之犬一样活着。但历史告诉我们,他们没有这么做。相反,孔子到哪都里不吃香,到哪里都得不到话语权。因此,他不得不周游列国。大家一定要明白,孔子和少正卯同时讲课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少正卯,抛弃了孔子,包括孔子的很多老弟子,只有颜回等人始终如一,没有被少正卯所吸引。我跟朋友们谈到此事时,曾经开过玩笑说,连孔夫子都吸引不了他们,说明那个时代的混混很多。不过这虽然是玩笑话,却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一定要明白,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以后也会这样。因为,人是一种动物,动物的天性就是满足欲望。换句话说,喜欢偷懶、睡懒觉,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喜欢美色美声,这些都是人类的天性,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但人类还是应该有一种高于动物性的追求,有一种对抗天性中的动物性的行为,我称之为“战胜自己”明白这一点,理解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建立一种好的家庭文化,否则,你的孩了不会听你的话,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熏陶。比如,你要让他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他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或外来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提供一些适合他读的好书,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
平常心是道,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太刻意。要明白,最好的东西、最好的做法,永远都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也用不完的,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道治的国家,君主从不刻意地教育和规范百姓,但百姓自然能升华,还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因为,某种规范已经成了他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管理家庭也是这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也是这样教育和培养自己的。
如果你也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有一天将做事变成生活常态,让某种家庭文化变成生活常态,他就自然会这样活着,不需要你奖励和激励,也不需要你强迫或要求。当然,你也要这样培养自己。如果你自己不愿这么活,却要求孩子这么活,训练孩子这么活,你就肯定不会成功,因为他不会愿意的。他会觉得你言行不一,心里会滋生出无数的疑问和不满。他也许会告诉你,也许不会告诉你,但他心里肯定有这样的潜台词:既然这样很好,为什么你自己不这么活?为什么你说的话,跟你的行为有那么大的区别?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责怪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却很少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之间的差距。每当我们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时候,孩子就会盯着我们,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同样道理,当你要求自己的同事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到底是规范的遵循者,还是规则的破坏者。如果你将自己制定的规范遵守得很好,你的同事就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按你的要求去做,相反,如果你要求别人这样,自己却不是这么做的,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就没有人会认同你——或许仍然有人会照你说的去做,但他们遵循的也许不是你的话,而是规则本身,对他们来说,你只是规则的出口而已。当然,只要能达到维护规则的目的,这样也行。但是,假如你一方面提出规则,一方面破坏规则,规则又怎么能得到维护呢?所以,要求孩子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哪怕暂时做不到,也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向往和努力。否则,你的孩子也会变得像你一样言行不一,甚至阳奉阴违——在你面前规矩本分、知足常乐,在你背后则贪图美食、美音、美色,并且不以言行不一为耻。
时刻都要记住,我们是孩子的镜子,家庭文化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