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荐书 | 《非暴力沟通》,是生活,也是修行。

荐书 | 《非暴力沟通》,是生活,也是修行。

作者: 爱纠结的奶酪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17:28 被阅读0次

    弗洛伊德曾说,“语言是一种巫术,它迄今为止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魔力”。有人在语言中感受到关怀、尊重、友好、耐心,也有人在语言中感受到蔑视、嘲讽、恶意、失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是“暴力”的,却常常有可能引发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了语言“暴力”?当我们只想满足某种愿望,而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时,疏远与伤害自此产生。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一次漫长的出差途中,距离目的地还有4个小时,你打算在高铁上睡一会儿补眠,突然被一阵喧闹的嘈杂声吵醒,“没素质!”脱口而出;你拿出手机刷微博,看到某热点新闻下的评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有我觉得这么做没毛病嘛”,底下一片声讨:“你太自私了!”。

    小时候,妈妈挂在嘴边常说的是,“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一回家就作业,你再看看你,不是玩就是看电视剧”;长大后,妻子向丈夫抱怨,“某某的老公听说在某世界500强公司当高管,年薪过百万呢,你什么时候能上进点”。

    临近下班,小越和闺蜜约好了去新开的美甲店做指甲,突然领导过来说,“这个方案不行,再改一下,今天8点前给我。”好吧,约会泡汤~不得不留下来加班;有的人其实并不喜欢喝酒却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因为街坊邻居都喊他“酒鬼”。当我们因为上级的命令、他人的行为、自己的社会角色、成长经历等为理由去做某件事时,事实上是我们在逃避责任。

    热恋中的女生常常向另一半撒娇,“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是不爱我”;严厉的父亲管教孩子最常用的办法,“快去做作业,否则一周不许吃零食”。……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冲突也常常发生在沟通之间,也许有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甚至有时我们并没有恶意,而道德批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的沟通方式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出差途中的你只是感觉疲惫,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妈妈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是对他寄予期望;完成工作本身就是自己的责任,“不得不”是在淡化自己的责任;而对他人的要求隐含威胁,则是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让我们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转变沟通方式,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刻意运用语言,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同时又尊重与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是爱的语言,也是一场生活的修行。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 |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分观察与评论。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实;而评论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看到他连续三天没有换洗衣服——这是观察;这人太邋遢了——这是评论。

    区分观察和评论其实并不容易,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当我们说出“总是”、“从不”、“经常”、“很少”等词汇时,我们是在评论,而不是观察结果。回想一下,这些词是不是在你的常用语中呢?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评论他人,负面标签的评论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而中性的评论词汇也会影响我们对事件全面的判断。

    2)感受 |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体会和表达感受,这里面也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妻子说,“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这其实是想法,不是感受。感受是“我有些失望、沮丧、愤怒、伤心”。

    面对楼上邻居深夜传来的吵闹声,室友说,“大晚上的扰民太不应该了,过分”,这是想法,真正的感受是无法好好休息让我很恼火。

    当我们在说“我觉得”,我们往往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得不到支持、被利用、被拒绝、被欺负、被抛弃等等。

    对于生性内敛的我们来说,体会和表达感受其实并不容易,但在家庭、生活、工作中,表达感情往往非常有助于解决冲突,促进沟通和情感。卢森堡博士建议大家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库,如兴奋、感动、幸福、陶醉、担心、焦虑、气馁、不安、愤怒、遗憾等等。

    3)需要 | 感受的根源源于自身需要是否被满足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通过了解我们的需求、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将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犯了错,也可能指责对方,或者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又或者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的表达形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比如“昨天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有很重要的事情告诉你”——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所以感受失望。

    指责与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的期待,希望愿望能够被满足。面对指责与批评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辩驳,而当我们越是清楚地表达我们希望得到满足的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时,他人也就越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

    4)请求 | 提出具体的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很难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同样,抽象的语言还会让我们无法更深入了解自己。

    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沟通时明确谈话的目的,是单纯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方得到理解,还是做出行动提供帮助。当明确自己的请求后,可以请求对方反馈,是否已经理解自己的意思。

    这里要注意的是区分请求与命令。如果对方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当他们感受到被胁迫时,就不太愿意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从前的你常常指责别人,又或者对方是一个经常被指责的人,都容易将我们的请求视为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好地与人产生联系。学会请听,学会表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打开爱与理解的密码,感受自己的内心,是生活,也是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 | 《非暴力沟通》,是生活,也是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lb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