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
译者:阮胤华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10年左右,我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这本书虽是个美国人写的,但是其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人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满足一个或者几个美好的需要。”总结起来,非暴力沟通就是“基于需要的意识”,帮助我们看到人们行为背后的内心美好的需要。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明心见性”。
南怀瑾先生曾经专门讲过“明心见性”:“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佛、道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自己,同时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非暴力沟通”这样的沟通意识。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时代带来的变化,如何“不忘初心”?这本书会带给你一些启发。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方向的追求。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借助着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和关切地倾听别人是非暴力沟通的两个方面。保持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至情意相通。
回想起我和非暴力沟通相遇,到遇到一群志同道合学习实践非暴力沟通的伙伴,并在师生、夫妻、亲子沟通中不断体验、反思最终获得成长和变化的过程,经历了将近八年的时间。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自我觉察之旅,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很生硬地使用书里面的方法、词眼,到最后领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非暴力沟通从一开始的沟通技巧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沟通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明晰地看到了自己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师生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冲突时也变得更加坚定、从容。
毫不夸张地说,非暴力沟通拯救了我,也解放了我,同时成就了我,它拯救我于家庭内部沟通的泥沼之中,将我从焦虑和纠结中解放了出来,让我能够拥有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希望这本书同样能带给您改变,带给你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