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故事说一生也说不完。
——刘慈欣
1963年6月,刘慈欣出生于北京,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
“文革”爆发后,全家被赶出北京,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父亲做矿工,在阳泉的井上一干就是30多年。
阳泉是出了名的“武斗”重灾区,批斗大会每天都在上演。
为了不让儿子留有童年阴影,父母曾一度将刘慈欣送回罗山农村。
7岁时的一个夜晚,在罗山老家的池塘边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望着夜空异常兴奋。
刘慈欣好奇心顿起,跟着来到池塘边,望向夜空。
不久,漆黑的天幕里,缓缓飞过一颗小星星。霎时,喝彩声此起彼伏。
“那是1970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了。”
小小刘慈欣只觉一股莫名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如同当时“腹中的饥饿”般不可遏制。
也是这年,附近村庄被洪水洗劫,58座水坝轰然决堤,乡民流离失所。
卫星与星空、贫穷与饥饿、“文革”与“批斗”、洪水与难民,这些懂或不懂的元素纠结混杂,成为刘慈欣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他的科幻小说。
60年代的山西阳泉,矿山和井架竖立在刘慈欣童年记忆里,灰蒙蒙的。
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起源,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地心游记》。
“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
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
以及刘慈欣的最爱之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那时刘慈欣是一名小学生,父亲怕他看这些“封资修”的东西会惹出事来,几次警告他不要看。
一个夏天的黄昏,刘慈欣正在看《寂静的春天》,晚风习习。
父亲看见了,当即一把拿走。
刘慈欣想到前不久被“武斗”的“臭老九”,不由一阵紧张害怕,但他仍小声问了句:“这是一本什么书?”
父亲怔了怔,脸色逐渐转为和蔼:“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
说完,他竟缓缓把书还给了刘慈欣。
父亲的宽容,以及跳出时代桎梏的认知,深深感染了刘慈欣:“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在那个充满暴力与恐惧的时代,父亲以不动声色的浪漫,保护了孩子心中的美好与希望。
入了迷的刘慈欣已放不下,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革”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
后来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
克拉克是20世纪全球最著名的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小说里的许多预测与后来的现实惊人一致。
刘慈欣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神奇,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数年后,刘慈欣依然清楚地记得,1981年那个冬夜,阅读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和《与拉玛相会》时,他深深沉湎于那种宏大叙事的绝美和跨越数万光年的恢弘宇宙。
看完后,他走出家门,一抬头望见浩瀚无垠的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
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壮丽的星空下,只有他一个人站着。
孤独地面对这生命无法把握的巨大神秘。
按照惯例,刘慈欣读完中学,就该子承父业,接受这份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工作。
然而1977年,高考恢复;次年,改革开放。
这两年,见惯了天灾人祸和世情惨淡的刘慈欣,他看到了真实可感的希望。
他不用在高中结束就中断学业,同时也拥有了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力,他也不用再偷偷地看科幻小说和文学作品。
刚刚改革开放,《人民文学》上就可以发表科幻作品了。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160万册。
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备受鼓舞,当时只有15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
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污染”,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笔。
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无法自拔,却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
刘慈欣在华北水利学院整个大学期间,他都泡在图书馆里,卡夫卡、博尔赫斯、奥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本读下去。
毕业之后,回到阳泉,刘慈欣一直工作在群山环抱的山西省娘子关发电厂,他的职业是计算机工程师。
去一趟市里,距离都在500公里以上。那里最普遍的是人们没日没夜地打麻将。
有一次下班,刘慈欣跟同事打麻将,一晚上输了一个月的工资!
荒废时间去输钱,刘慈欣心中产生一种深深的罪恶感。
第二天,刘慈跑到旷野中,望着满目的黄土丘陵,遍地的煤场和发电厂,无尽延展的地平线。
他捡起丢失多年的笔头,继续写科幻。
多年后,他写下《球状闪电》,里面有段话:
“我明白自己是一个追梦人,我也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生之路是何等的险恶莫测。即使那雾中的南天门永远不出现,我也将永远攀登下去——我别无选择。”
刘慈欣常常下班后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云卷云舒,静待四时相往。
外表平静寡淡的生活中,刘慈欣把想象投射到数万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有了灵感,就写下来。
《宇宙塌缩》和《微观尽头》是他参加工作之初重拾科幻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稍显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蕴藏着他后来小说气魄大、悬念足的风格。
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
几次尝试之后,刘慈欣杰出的想象力为他赢得声名。
他写《中国2185》时,互联网对中国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对普通人来说遥远得难以企及。
两年后的1991年,刘慈欣又写了《超新星纪元》。
这部耗时近3年完成的长篇科幻小说,后来被评论界赞誉为“比梦幻更空灵,比现实更逼真”。
是“一部壮丽的未来史”,“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
但问世之初稿子在几家出版社转了一圈之后,均被无情地退了回来。
直到12年后的2003年,才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下子卖了12000册。虽与主流文学作品比起来,这个数字不算什么,但科幻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科幻文学的长篇时代即将来临。
创作于20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凸显了刘慈欣在写作上的新体悟:
越是宏大的想象,越需要照顾到细节,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
穷天下之海制作的超级冰雕,
用太阳系弹奏的超级乐章,
挖空地球做出来的诗歌存储器。
刘慈欣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超级技术,凸显着科幻的壮美磅礴。
《带上她的眼睛》为刘慈欣第一次赢得了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最高荣誉:银河奖。
香港诗人廖伟棠在地铁上读到这篇小说,不可抑止地热泪盈眶。
很多年后,《带上她的眼睛》被节选收录在教育部新审定的七年级下册教材里;
《地火》也发表在2000年2月份的《科幻世界》里。
刘慈欣在《地火》里写:“刘欣恍惚地拿起父亲的饭盒,走出家门,在1978年冬天的寒风中向矿上走去,向父亲的二号井走去。”
这是他对一个时代的告别,也是为矿工父亲书写的科幻诗篇。
从1999年到2006年,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地球大炮》《镜子》《三体》等等八部作品连续8年荣膺第十一届至第十八届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
创下至今无人逾越的纪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
刘慈欣明白:只有真实的经历,才会让人身临其境。
霎时间,“文革”、“武斗”、难民、饥饿、星空等碎片开始在他脑海里交织。
整顿思绪,刘慈欣新建了一个文档,打了四个字:《地球往事》。
“外星世界及神秘文明的塑造成了重点,托尔斯泰的大气苍凉在故事里弥漫,奥维尔的残酷寓言在情节中渗透,而克拉克式的末日情怀,则成为《地球往事》的核心主题。”
科幻小说应该是星辰大海一般的瑰丽和广阔。
2007年,小说连载完毕,这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三十年。
连载之时,网上仿佛野草燃烧般火热;出版之前,编辑方也说没大问题。但正要出版,却不行了。
‘文革’题材不足百分之十,但单行本就是出不了。
好在第二年初,风口稍微松动了。
2008年1月,《地球往事》正式出版发行,书名被改成两个字:《三体》。
是一部长达八十八万字,“厚重无极、气象万千”的科幻巨制。
最后一部出版之后,在科幻迷中卷起一阵三体旋风。
科幻作家韩松说道:“他将我们之前所写的所谓的科幻小说都碾得粉碎。”
一部《三体III》出版,让沉寂多年的科幻小说霎时聚焦,可说炙手可热。
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刘慈欣认为,人类不应该轻易暴露地球在宇宙之中的存在,即便外星文明是好意的,和外星人接触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刘慈欣没想到,他的这个理论竟然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理论不谋而合。
2010年,霍金发表言论称,对于外星生命,人类要做的不是积极尝试接触他们,而是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
刘慈欣在2006年就走在了霍金的前面,这就是科幻的远见。
刘慈欣创作《三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属性。
20世纪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三体》打破了原来科幻小说封闭的读者圈,成为当代中国科幻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三体”系列出版后,读者群的范围呈现有趣的膨胀式变化,有科幻迷、文学爱好者、科学工作者、企业家、创业者……
中国航空航天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在书评网站豆瓣网上谈论“三体”系列对中国航天事业未来走向的启发;
互联网公司创办人在社交网络上讨论“黑暗森林法则”与中国互联网创业环境的异同……
”三体”系列征服了无数的科幻迷,它的中文版发行量不仅达到了超纪录的40万套,共计120万册,成为国内近二十年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2013年8月23日,一个消息震惊了中美科幻界: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即将登陆美国:
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三体”系列的出版,被称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有人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2015年,拿满国内奖项的《三体》,入围雨果奖,被称为科幻界诺奖。
8月,雨果奖揭晓前夕,刘慈欣待在了老家,他成为五十多年来唯一没到场的获奖得主。
刘慈欣刚得雨果奖后不久,奥巴马还曾走总统后门催更!
因为当时美国的图书市场上只有《三体Ⅰ》,奥巴马让政府发邮件给刘慈欣要第二三部,而刘慈欣以为是垃圾邮件,果断给删了……直到中国外交部找上门来。
在中国文坛,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刘慈欣的出现,引起了主流文学的广泛注目。
而在现实生活中,刘慈欣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成为现象级后,他的同事对他的写作仍一无所知。
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
刘慈欣温和沉稳,甚至有一些羞涩。他几乎对所有的面对面采访一概拒绝。
唯一一次为《三体III》做签售,他出来没有跟家人讲,只说“在外面有点儿事”。
刘慈欣创下了连续八年斩获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莫言对刘慈欣的想象力极为称道,自愧不如。
奥巴马和扎克伯格都为《三体》疯狂!
如今,刘慈欣蜚声华文世界,被科幻迷们拥戴为“科幻教主”。
他被国外华文媒体锁定为“21世纪中国文坛最值得注意的作家”,被视为可与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相比肩的科幻文学大师。
人们说,当代中国科幻已进入“刘慈欣时代”或“三体纪元时代”。
从人文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应对人类超级灾难而产生的,是其他任何文学门类无法替代的;
从自然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发掘科学的美和震撼而存在的。
刘慈欣写“宇宙的故事说一生也说不完”,他便一生在浩渺无际的宇宙中寻觅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更创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想象世界。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来源:一日一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