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粑——月是故乡明

作者: 刘不扯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00:59 被阅读30次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学校总犯愁,带点啥回去给同学们尝尝呢?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带来的特产凑在一起,趣味横生。内蒙牛肉干配着嫩江大曲,颇有水浒里面大快朵颐的架式;湖南灯芯糕就着萧山萝卜丝吃起来酸酸甜甜;唐山糖糕就着陕西烤面饼(具体啥名字我也不记得了),甜到齁……搭配是随机的,所以口味是变化无穷的。我一般都是带着茶叶回去,就是当地的绿茶,产自全国十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的万亩茶园里,却不在十大名茶之列。倒不是除了茶叶就没别的特产,而是有些特产想带却没法带。

    吃饭,是个问题。军训时云南一哥们说了句让北方同学大笑,男方同学苦笑的话。他说吃了十几年的米饭,到这来成了一道菜。当时食堂以盖浇饭居多,菜和汤汁一起淋在做好的米饭上。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饭菜分开的人来说,快捷有余而口感欠佳。人在异地,哪能不不起莼鲈之思。想念家里的饭,那么寻常的味道,有那么让人想念。说到早点,我吃到榨菜馅的包子之后,彻底崩溃了,直接馒头就咸菜不就好了嘛!后来上班了,有几次加班就吃的这个,感觉比那包子好。记得小学初中的时候,早饭很简单,一碗白米粥,入口软绵,再配着包子馒头米粑,拨一点咸菜,那个美滋滋。

    米粑是啥?一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我们那很好吃的一种食物。做法和饺子比较像,都是皮包馅,形似月牙,比饺子大,所以我们也叫它饺子粑。做馅的食材没有严格要求,萝卜丝配干的小河虾,鲜味无穷;摘个南瓜刨出丝,也是甚得人爱。主要是用一年四季都有的豆腐和肉,加上时令蔬菜,就有很多种搭配。籼米磨成粉,加水调和成团,再分成小团,手捏或用压板压成类圆的皮,托于掌中,加入馅,向中靠拢,捏合。细致的做法还会捏出翻边,入锅蒸熟,看起来有种剔透的感觉。这在平时做来吃很方便,一些节日更是必不可少。例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半这些特殊日子。当地小孩出生满100天的时候,家里会做很多米粑,邀请村里乡亲来帮忙做,一起吃。来人一般也会带着小礼物,人有亲疏之分,礼自然有贵贱之别,并不计较,哪怕是一句祝福,都是祈求宝宝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做粑,是要全家出动的。有人做馅,有人揉粉,有人压皮,有人包制。小时候也学着把手洗净,抹点香油来帮忙,却总是包破皮,得补上一块,丑呼呼的还贼宝贝,出锅了自己吃。这是可以边吃边做的,一般第一锅的新出的,要先拿去敬祖,敬司命,剩下的再盛碗盛盘,开吃。那时候灶台上水汽缭绕,妈妈左手拿着盛水的瓢,右手蘸一下,拿一个出来。这样一来不粘手,二来不破皮。妈妈总是担心我们小孩子饿了,总是抓的飞快,其实烫的很。

    每次配的馅和皮,不一定都是刚好。如果懒得去加馅补皮,馅多了就当菜吃,皮多了就可做成实心的或者加入白糖和芝麻粉,做成甜的。实心的蒸熟后,可直接吃,就是不怎么有味道,可以切片煮或者炒,味道都很棒。有一回在外婆家吃,皮特后,我说像吃实心粑。外婆笑道是外公做的“大将军”。确实,这是主食,大人们一顿可以吃很多,然后下地干活。我一直觉得这个比吃饭省事,不存在挑食的情况。虽然好多小孩子都会有一段时间馅和皮只吃其一。外面早点店里也会做来卖,个头一般都比家里做的要小,油水也很少。馅都是生的,直接蒸熟。做馅都是做十分熟,等到出锅时,蔬菜的新鲜口感缺失。后来馅便只炒至几分熟,再蒸熟味道要好很多。同时加入炒梳的鸡蛋提香增味的以及米粉里掺玉米粉的方法使米粑口感得到提高。当然不论哪种馅,都是出锅食用最好。二次加热后味道和口感都会打折。

    貌似只有我们那片才有,后来我在合肥发现一种和它很像的,叫三河米饺,却也不是一种东西。在外的人都会想念这口吃的,还吃不到,以至于有人带着米粉出门。长大离家,归去甚少,每次母亲都用做粑来庆祝团聚。这是一场简单而又隆重的家宴,那个小时候那个一般看着灶里的火,一边催问熟没熟的男孩,现在总怕累到她,又馋的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米粑——月是故乡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of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