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糯米粑

作者: 纳兰玲珑 | 来源:发表于2017-10-11 08:29 被阅读164次
    三月三,糯米粑

    三月三,糯米粑

    东黎/文

    今年的七月初九,我无意间在林林同学家吃到了久违的米粑。一咬开米粑,,里面的居然是猪肉豆干酸菜馅儿,顿时我浑身一怔。这是记忆中丢失的味道。

    01 枞阳民谣—米粑

    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哭了,她妈妈就把她抱在怀里,逗着孩子,嘴里就这样轻身吟唱:

          做大粑,做小粑,

      小粑自己吃,

      大粑送隔壁。

    孩子被逗得哈哈大笑。我在一边听着听着,也笑了。

    我的家乡是安庆市枞阳县下面的一个小山村。勤劳能干的母亲就像太阳一般,照耀着我们这个小家庭。因为家里除了父亲,剩下的都是女性,严重缺少劳动力,所以庄稼收成年年都不好。家境也是比较清寒的。

    平时我们三个姐妹很少买零食吃的。只要一到过节,我们就期盼着母亲做黄灿灿的糯米粑和糯米饭。当然我最爱的还是米粑,因为它有肉馅儿,类似现在芭比馒头里卖的那种猪肉大饼。但是味道可完全不一样。

    家乡的米粑一共分两种,一种带馅儿的大粑,一种不带馅儿的小粑。

    每年的三月三,七月初七,便是我们的大节日。

    02传统风俗

    “三月三,吃糯米粑”,那是沾菩萨的光,七月半也吃米粑,因为鬼门关开了,要贿赂贿赂可能带来灾祸的小鬼们。

    年幼时候,到了节日,村里几乎每家都淘净大米,晒干,然后用石磨磨米。那时不用电机磨米,而是用放在木架子上的小石磨磨米。

    一般人家都有,低矮的屋梁下垂着绳索,两头系在磨担上,磨担前面垂着细小的头,正好插进磨柄上的圆孔,人就两手握着磨担,一推一送,吱吱呀呀地磨粉,石磨边还得把一人不时地添米。

    那时的粑心大都是腌豆角、白菜等素菜,由于粮食都有点紧张,肉更是珍稀食材,不到过大节,厨房里是很少闻得到肉香的。

    03制作米粑

    我还记得母亲做粑的情形。

    母亲先洗净手切碎了肉,豆干和腌豆角,和好馅儿,在锅里先炒熟,放在一个大红花的搪瓷脸盆里。我偷偷用筷子吃一口馅儿,母亲颠怪道:馋丫头!

    老家是一口大号铁锅,父亲在锅灶下添火,锅里烧上开水,母亲把米粉倒进去,先和后揉,粉既不能烂了,也不能硬了。揉好了粉团,放在洗菜的盆里。

    另外准备好切得细细的煮熟了的粑心,旁边盛上一碗水,洗净手就可以做粑了。

    母亲把揉好的米粉分成小胚。用手把小胚子捏成或斡成像包子(饺子)外皮状。再加上粑心包起压扁成饼状,这种直径约8厘米的米粑,像极了一个个小精灵躺在大簸箕里。

    还有一种简单的做法,我们小孩也会做。和横埠的油煎小粑一样。不加馅儿,又薄又脆,两手一拍就成,上面还印有我们的小掌纹。这种直径大约5厘米。

    做好的粑下到铁锅里干蒸,加点油,盖上锅盖,用毛巾围住缝隙,灶下就可以烧火了。不一会厨房里气雾缭绕,母亲还不时用瓢沿锅盖少少的加水,以防锅烧焦。等火候差不多时,母亲就喊围在身边的孩子们:“闻闻,看香没香?”早就等不及的小孩子耸耸鼻子,又趴在锅盖边吸几口气,高兴地喊着:“香了!香了!”听着孩子的喊叫,父亲在灶里加一把柴火回炉,母亲就着手准备祭鬼神了。

    04祭祀

    那些不带馅儿的小米粑多是用来请菩萨请小鬼的。

    每年三月初三的傍晚时分,在屋外点燃一节小鞭炮,烧上几张黄纸,母亲郑重的磕完头,然后让我们这些小不点儿也磕磕头。嘴里不停念叨着:“菩萨保佑我儿平平安安,保佑她旺旺向上。”

    大人们虔诚地在地上留下几个小粑,供夜游的神鬼们享用。

    祭祀结束后,我们就回屋开始吃米粑。一个个早已经饥肠辘辘,也不管米粑有多烫,一口咬了吞下去;唇齿之间留下了香甜,一直到吃撑了为止。

    后来,远离了家乡。定居上海,一年又一年。

    若不是林林从老家带来的米粑,我已然渐渐淡忘了家乡的风俗。

    虽然母亲走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醇香的米粑,母亲亲手做的馅儿和家里的柴火味儿。

    母爱犹如一条永不干涸的河,带着纯真,淳朴的我们一起流进了岁月的大海。

    【记于2017年9月1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月三,糯米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yi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