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题目,我去翻了我仍然在接收订阅的公号。过去几年我的生活重心都在养育孩子上,因此常看的公号一部分是和儿童相关的,另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我的个人兴趣,与心理相关。
孩子出生后,我从公号里学到特别多的知识。我最初遇到的问题与睡眠有关,那时女儿四个月,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婴儿睡眠完全无知。就这样开始了公号育儿学习之路。像婴幼儿睡眠做得最系统的当属“小土大橙子”,到了满半岁开始准备辅食时,在营养和喂养问题上就看“苏蒂小骑”,在辅食的菜谱花样上,就看苏蒂小骑和“萌煮”。在婴幼儿运动发育上就看“大J小D”,现在她已经变成儿童早教和家长成长的全面型公号。在婴幼儿疾病护理上,就看“drpei”和“怡禾”。特别是遇到一些育儿方面的科普辟谣和知识汇总,那就首推“一小时爸爸”,在儿童补维生素、防晒和防蚊用品选择上,看他就都清楚了。女儿用的防晒帽,我也是专门从这里团购的,价格比市面上普通帽子贵,但用起来就知道了,绝对物超所值。关于童书、玩具、疫苗等公号,我有留意,但毕竟我身在英国和国内情况不同,没有特别关注某一个公号。孩子大一些了,对于儿童心理和游戏方面的公号,我会看“爱和自由”“陈忻心理育儿”“安潇”。中医的公号我只看“李辛的空间”,只针对成人,不推荐儿童。
现在女儿刚满四岁,我的重心又逐渐回到了我的工作上。前几年一直都在读各种心理类文章,但最终一直关注的公号也就几个。我觉得写得不错的公号,包括胡慎之、丛非从和周梵,对人物分析得很细腻,而且都能给出解决问题的“出口”。在我看来,有“出口”是很重要的,对人物本身的描写、对事件本身的描述,都可以写得很细腻很真实很打动人,但是心理类文章的“出口”可以看出作者面对来访者和问题的心态和视角,是不是足够尊重对方,是不是足够深入探索,是不是能不被对方的遭遇牵引,是不是能保持足够的清明和慈悲。这可以是我个人的执念,只不过我在选择想要阅读的、喜欢的文章时,我希望我选择的阅读体验是清楚通畅的,能有助于我发展出觉知和慈悲心的。另外像“爱和自由”这样的幼儿园公号,在心情紧张的时候读,就会让自己立刻放松,仿佛置身于天堂。
我一直没怎么特意关注、但总是被吸引的公号,就是“心灵自由”了。我发现自己总是被文章标题吸引,花时间去读那些长篇的满是理论的文章,然后心潮澎湃地分享出去也没有什么回应。就像我当初痴迷于肯·威尔伯的书时,就像是一个饿鬼在啃干面包,实在是不吃就觉得对不住自己,只要啃下来一口就感激涕零,一口一口甘之如饴。无论是读他的英文还是中文,我都觉得像是我自己的生命在欢畅地呼吸,他怎么能用那么流畅的文字讲出大到整个宇宙和小到我全部内心的事情!每当看到“心灵自由”公号又在推他的文章时,我就会不自觉地点进去看。
由此我也留意到更多文章,关于冥想的、占星的,都是与实修和高层意识的深层成长有关,与别的占星文章截然不同。我也特别喜欢胡因梦的各类分享的文字,所有的话都让我有很大的共鸣,特别是针对女性成长的文章,一针见血,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向更有信心。
这些也是让我有点困惑的地方,我有时看到外界各种评论的声音,评价肯威尔伯和胡因梦的。这和我前两年心绪不宁、杂音多有关。我就想,那我去读读其他人的书,由我自己去评价如何?读了一圈回来,我仍然还是喜欢他们。而且我也越发靠近了这个公号,加了陈寿文老师的微信,关注胡因梦的工作坊,希望有朝一日在合适的时间在国内参加她的线下活动。
上个月底突然看到公号要预备“写作群”了,我本没有想每天写作的,但当我看到陈寿文老师搬出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吸引和打动了。而且这次是在线参与,我终于能参加一次公号举办的活动了。我很坦然地报名,对未来一个月的写作旅程充满好奇和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