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人最廉价的高贵之举,但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如何读书,读到什么样的程度,则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读书不可太功利,没有哪一本书可以让你读完以后立马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宋代陆九渊曾写过一首《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意思就是说读书要去除功利之心,摆脱条条框框,顺着个人的兴趣去阅读,似乎“无功利”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读书,就是一颗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读书在于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若是用功利之心去读书,就失去了作品的文学以及艺术价值。
翻看关于读书的文章,大都认为不可在读书时有功利之心,不要总想着从书中获得什么,而要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恒心和坚持,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要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从而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酣畅淋漓的境界;要拥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惜时光观念,不至于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往今来,劝人多读书读好书的诗句比比皆是,但凡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带功利之心去读书绝非有错,带着些许功利之心读书也未尝不可。
带着“功利之心”读书,是大多数教师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首要选择。很多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都会把读书与将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答母校培育之恩联系在一起,用亲情去感化学生,去荡涤学生的的心灵。而这种方法往往是屡试不爽,成效立竿见影,学生会从这些联系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坚持下去的勇气。为了将来能拥有更好的工作,有能力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甚至是衣锦还乡,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功利之心,带着这种“功利之心”去读书,可以事半功倍,达到目的。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担任班主任工作,在选择书目时大都选择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书籍来读,比如《班主任工作漫谈》、《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读这些书,一方面可以积累理论知识,另外还可以借鉴书里面具体的案例和做法,拿来现学现卖。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读之书也在发生着些微的变化,虽然仍是以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居多,到也会涉猎其他一些感觉有味道的书籍,比如《读者》、《意林》之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接触《读者》杂志了,到我却记得原来《读者》杂志封面是有三位立体画的,说来也怪,我对三位立体画似乎是情有独钟,别人费很大劲也看不出来的三维画,我花不了几秒钟就能看出里面藏着的秘密(隐藏的图案),看到隐藏图案的那种感觉非常美好,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喜欢《读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读者》中间都会编排漫画幽默,一般来说,拿到《读者》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卷首语,智慧与哲理并存的卷首语总会给人了带来启发和思考,接下来就是阅读中间的漫画幽默篇目了。漫画与幽默可以给烦恼的心灵带来些许慰藉;给焦灼的空气带来一丝凉意,瞬间,自己快乐了很多。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备课·上课·停课·评课》一书中谈到听课如同读书,如同读一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书,那么怎样读书呢?作者谈到:一是要多读,博览群书。二是要多想,用心读书。三是要多记,动笔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就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激情与思想我一生的追求中写道,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我一步一步的走向教学前沿,凭着一股勤劲儿我向书本学习,几年来我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做了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特级教师于永正始终保留着四个习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于永正老师说,读书是教师最大的修炼,不但要读书,还要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理论应用于实践。要善于把自己读书的感受与别人交流,因为思想只有进行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你不碰撞,怎么会有火花呢?诸多的名师和学者都勤于阅读,而且带着某种目的去阅读,在阅读中提炼自己、升华自己。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愿我们都能与书为友,靠近圣贤,走向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