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4dc23ed028a5217f.jpg)
也许你看到我这个标题,就会哼起来。没错,我今天要写的就是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是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晴,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牧羊;每天看着她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地打在我身上……
说熟悉,其实我也只会唱开头那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后面的全然忘记。但即使只记得这一句,就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
遥远的地方,第一反应肯定是美好的地方,人人都爱做梦;谁会没事老是想起一块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呢?一片荒凉有什么好想望的?
而且那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位好姑娘,那她肯定是美、爱与善的象征,或者是等待我去“营救”的弱弱的可人儿,因为人人都想当英雄,又或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位“好姑娘”的身上肯定有着动人的故事。
其实读《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遍的时候,在看到作者引用的这首青海民歌时,就想写点什么,但是光有充沛的情感,却写不出来字。今天又读到这里,也就不想再绕过去了!
爱上一首歌,可能是因为它某段抓耳的旋律,也有可能是某句歌词击中你的内心,若是旋律能与歌词完美的融合,那就是再好不过。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听了这首老歌,我觉得它的旋律好像是在吟诵,又好像是在对某人诉说,相比起来我好像更喜欢歌词。因为它的歌词虽然简单,内涵却无比丰富,令人充满无尽的想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172c055c73d8cc90.jpg)
比如“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样一个让人倾羡的女孩,肯定是美到无以复加。
再看第二段对这位好姑娘的外貌形容,粉红的笑脸如红太阳,不管是初升的还是日落的太阳的红都是极美的。只有少女才有粉红的笑脸,因为她们没有被尘世污染。
晚上悬挂于空的弯弯的明媚的月亮,是何种淡泊与清纯?而清柔的月光照亮万物,洒在你我身上,我们感觉舒服,是因为它洗尽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身上的尘埃。
如果是这样一位天使,我愿意抛弃一切,跟她去牧羊,厮守一生。每天看她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其实最勾我魂的是最后一段:“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地打在我身上……”我觉得这一段极尽暧昧,直击灵魂,悠远、无奈(因为还没有奔现)……
这就不得不说到这首歌创作背后的故事:“1939年7月,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进行纪录电影《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王洛宾随剧组一道,顺便采风。”
“当地民众于一天晚上,为摄制组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摄制组也准备在宴会上选择一位当地的女性出演电影,时年17岁的萨耶卓玛在宴会上进行了表演,吸引了王洛宾。”
“事后萨耶卓玛成为电影的女演员,王洛宾便主动出演一个帮着卓玛赶羊的帮工,二人在一次独处时,卓玛因为察觉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用牧羊鞭轻轻地打了他一鞭子,令王洛宾彻底爱上卓玛。电影队完成拍摄后,王洛宾也被迫离开……”(百度百科)
王洛宾坐在回程的骆驼上,眼前全是萨耶卓玛的形象,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于是她的形象开始升腾,让才子王洛宾创作出了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多少年来,传唱不衰!
这首歌被路遥先生引用在《平凡的世界》里是因为在少平教书一年后,他的好朋友金波突然复员回来了。村里人风传金波是因为和一名藏民女子谈恋爱,才被部队打发回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45319dd3219e4ad8.jpg)
而金波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是每天临近黄昏时会神秘地爬上金家湾后面的神仙山,在山野里孤魂一般遊荡着;并且反复忘情地唱着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
已经接近成熟的孙少平并没有直接打问他的这位兄弟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从金波的歌声中,少平已经全部体会到了朋友心中的伤感情绪。他知道,金波在唱这歌的时候,一定是满脸泪水涟涟……”
备注:
《平凡的世界》系列,第一部第五十二章读书笔记,总第7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