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高老师的讲座都特别有收获。高老师博才多学,讲座的角度也很不一样。听了这个讲座,我才发现要想教好学生,必须要多读书。读原文、读作者其他的书,还要多了解写作的背景,透过多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为什么把这一单元定义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根据新课标的表述和文本分析,确定学习任务群。
二、三篇课文的思辨点寻找
《杨氏之子》古人的姓与氏是不同的,杨氏之子,杨是氏,不是姓,今天的姓氏早已经从秦朝时就不分了。
这篇文章只有“孔君平,有氏有字,杨氏父子,无字无名”,为什么?这篇课文到底是写“杨氏之子”还是“孔君平”?
“乃呼儿出”是谁呼呢?如何写好对话句?
有没有结尾呢?
丰子恺《手指》,提醒教师关注原文。
课文没有告诉学生每个手指指哪类人,丰子恺原作中是否写清楚每个手指哪类人了?如果写了,可不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
大拇指——农人 食指——工人,中指——官吏,官是当官的,吏是公务员等,无名指——纨绔儿富贵家的女弟,小指——弱者
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为什么写?当时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要不要跟学生讲当时的背景?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写作背景一定要跟学生讲。
推荐哪些书给丰子恺读呢?
如果让你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伴侣……”分到这几根手指中,你会分哪一个?不玩一段话,写一篇文章。
《童年的发现》,最后一篇文章是略读课文,本单元最难的课文。菲奥多罗夫是哲学家,哪里最像哲学家写的?哪里会对学生学生的写作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些重要的发现?喜课文中的哪一个老师?
三、本单元表达与交流的思考
习作、口语交际合并成表达与交流,“漫画的启示”借助漫画对身边事物的思考,能否联系实际去写。
给学生的漫画多了,他们看着看着,启示才会多,与生活相关的漫画,一是能看明白的,二是能够哈哈大笑的,能立刻联系自己的生活,特别是能够想到自己,写作的闸门就能够打开了。
“我们一起讲笑话”,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沉淀。
四、大单元教学的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