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玩探探有三大原则,第一,标准6张“无瑕疵”生活照且没有蓝v认证(真实头像认证)的不划,因为某宝上网红生活套图6张起卖,第二,行业显示“投资”的不划,因为他很有可能要带赚钱,第三,上来就说“这里不常上,微信聊”,十有八九是微商倒流,直接举报。
面对复杂的陌生人网络社交环境,有才的朋友研制出的防骗规则,都可以在线授课了。
自从探探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后,各种社交诈骗小故事纷纷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声泪俱下的被讲述,百度一下“探探”就会出现类似《我在探探上24小时内遇到的25个骗子》之类的故事,看着令人不禁啧舌——诈骗团伙果然是流量“步步高”:哪里人多去哪里。
自古以来,有了电话,就有了电信诈骗;有了互联网,就有了网络诈骗;手机普及了,就有了移动诈骗。不禁感叹道,诈骗的媒介变了,被骗的人智商没变而已。受骗者找不到被骗的钱和真心,就只能骂骂软件出气,毕竟情绪需要找到一个最方便的出口。
老生常谈的问题,社交产品监管难。尤其是当社交产品为了增加用户粘性、吸引市场注意,不断变换玩法的时候,监管更难。2018年底杀出的黑马“音遇”以其独特的音乐游戏互动的形式,短短几个月一跃苹果应用商店前三名,热度一路高涨,在用户飙升至400万之后,因无法监管“娇喘涉黄”问题下架。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陌生人社交生态良性循环?当然有,付费。
日本动漫蜡笔小新第514集讲了一个故事。小新上幼稚园本应坐娃娃车,但总是迟到,最高纪录连续迟到39天。新的一年,在连续迟到39天后,会不会打破记录成为了一个公开的赌注。开娃娃车的园长和老婆打赌,小新一定会迟到,筹码很简单了——钱。虽然小新的妈妈拼死将睡着的小新送上了校车,然而园长为了赢得赌注,选择了一条拥堵的道路,最后还是晚到了幼稚园,模糊了赌注的结果。本来一个无关痛痒的赌注,一旦结果被明码标价,赌注的双方都会开始认真起来。
同理,明码标价,可以让社交行为变得谨慎很多。
2019年第一季度,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hey five”上线,最大的特色就是“为社交付费”。
初入产品的用户,可以免费进行3次“魅力测试”——接受老用户对其颜值打分。平均分大于3分才可以拥有进入产品的资格,并体验产品的全部功能;低于3分的用户,将失去进入产品的资格。用户进入产品后,权利法转,将由他们给准备进入的用户打分。使用产品的用户都拥有“真心币”,通过支付“真心币”的方式可以再次发起“魅力测试”,邀请在线用户为自己打分。当遇到喜欢的人,“真心币”还可以用来发起聊天,进入“定制推荐”板块等等。
这就给了使用产品的用户一种“高级感”——找我聊天的人都付费了耶。沟通之前需要付费,可沟通的人数有限,对于广撒网的骗子来说,此种玩法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打击——提高了他们行骗的门槛,行骗之前还要认真判断什么颜值的人是“潜在用户”,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骗子哭了。之前累积的行骗方法论又被上了一套枷锁,行骗效率会再创历史新低,网络诈骗996时代来临,骗子们泣不成声。
“社交付费”是互联网婚恋产品变现的法门,将这一“法宝”提前应用在了陌生人社交产品上,是提高陌生人社交效率的一种尝试。通过训练用户为社交付费的习惯,提升用户自我社交行为监管能力,成为了陌生人社交市场,用户自我生态监管的一种新方法。
想想也是,人与人之间从不存在天然的互信。普通朋友通过在现实中不断的“重逢”和“尬聊”建立信任。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就会像开头提到的朋友那样,在欺骗和被骗的平衡中,研制出一套生存法则,然后两个陌生人在彼此博弈中逐渐建立信任。把用户搞得如此疲惫,当下社交产品不妨自省;以付费方式杀出重围,未来社交产品不妨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