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追梦的小蚂蚁持钻福利社点赞专题作业本一班•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 | 工作异化下的反思与自救(2023年2月总结)

十年之约 | 工作异化下的反思与自救(2023年2月总结)

作者: 梦也馆长 | 来源:发表于2023-03-14 12:34 被阅读0次

2月一眨眼就迎来了尽头,在开年即冲刺的口号下,规划工作步步紧逼,恰逢多位同事休假、借调,两所拆分的弊端暴露无遗,于是压力不得不向仅存的劳动力倾斜。

艾米在升上二线后工作强度上调到喜马拉雅的高度,每周一三五的24小时轮班,几乎打散了休息日的概念,还有很大概率无法按时交接班,临床之外的科研重负也时常萦绕在身畔,再遇到几个积郁已久终于爆发的家属,实在是需要超人般的意志力与体力。

与规划行业主要服务政府和企业不同,医疗行业直面病患和家属,且长久以来在供需紧张的大背景下,陷入了医务工作者和病患的两难境地——医疗资源与待遇的分布不均,令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底层医生在极度的精力拉扯下难以面面俱到地顾好每一个病人,若不令自己对工作变得麻木,则往往如同身处滚沸的油锅,熬作一锅血肉模糊的浓汤,难以自保;患者及家属均是怀着极大的希望来到医院,庞大病患基数背后积蓄着不满的怒火,也隐藏着伤人的锋芒。然而,以我国的人口密度和发展阶段,提供此等水平的医疗服务已属不易。

与医生的工作强度相比,手头的规划项目也似乎不足为惧了。然而不合理的任务安排,难以理直气壮的权力寻租,层层叠压的官僚体系,都在慢慢蚕食着规划工作所赋予人的意义感。

人类学教授大卫·格雷伯曾著有《狗屁工作》一书,书中写道,“倘若世界上大部分可支配的财富掌握在1%的人手里,那么我们所说的市场反映的不过是这1%的人的喜好,而不是多数人的需求。”这句话中的财富,在国内语境下,亦可替换为权力。书中所批判的“狗屁工作”特指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此意义并非经济学视角下的纳税或是拉动GDP,而是能否有助于自我发展、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意义,工作意义感的缺失本质在于个体的劳动(工作)脱离了人类社会的真实需要。书中将“狗屁工作”定义为一份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其无意义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从业者都无法为其找出合适的存在理由,逐渐陷入自欺的境地。书中将此种工作划分为五类:随从(其存在只为衬托老板的重要)、打手(巩固权贵利益的帮手)、修补者(收拾烂摊子的下属)、打钩者(各种绩效分析人员)、分派者(没事找事的管理人员)。仅从分类来看,书中所批判的主要是与资本家紧紧相连的庞大利益群体,其工作虽然可提供养家糊口的资料,从业者却很难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的工作令世界变得更好——尽管直面这一现实也绝非易事,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工作存在的合理性。

直言美国正在经历“工作狗屁化”的大卫·格雷伯,敏锐地洞察到了资本主导的世界里,工作曾经具有的意义感正在被慢慢消解。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言到20世纪末,高水准的机器自动化生产即可取代大部分毫无意义的工作,人们得以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然而社会发展的真实轨迹却与凯恩斯的预言南辕北辙——从工厂的自动化机械到如今的chatGPT,大多数人类仍然在忙碌地工作着,并且有相当比例的从业者再难感受到工作的意义。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工农阶层的数量锐减,行政领域的就业人数激增,打工者们更多地被纳入了非生产型的工作里,不再服务于生产,而更倾向于服务消费。自动化机器的普及令生产车间里的岗位被削减,企业人员大量转型到随从、打手、修补者、打钩者和分派者的行业中,以便扩大交易、抢占市场。如今的很多打工人需要绞尽脑汁地创造交易、创造需求,无法如过去的劳动者那样专注于“生产”这一明确目标,但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总是撒网多收获少,创造交易的机会逐渐按照概率计算,与实在的目标感脱离,令从业者经历到一种混杂着虚伪和无目标感的的痛苦。在日夜忙碌的间隙,猛然抬头,仰望窗外,发现时光溜走大半,身心却收获寥寥。工作意义的消解,令劳动者的身份标签没有了昔日荣光,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费多寡来彰显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于是,致力于创造交易的随从、打手、修补者、打钩者和分派者们自身的需求也不断被塑造,以消费水平作为中产阶层的身份证明,愈发深陷各类意义难寻的工作中,无法自拔。资本的大量帮凶,也终究落入其血盆大口,成为极少数塔尖资本家的活祭。

与美国相比,资本力量推动的“工作狗屁化”进程在我国虽并未彻底完成,却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诸如医生、规划师一类的职业,原本很难归入五类狗屁工作的范畴,却在特殊的权力结构和发展阶段下滑入了另一种异化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超负荷的忙碌已成常态,后发者无法如先发国家那般以他国为自身资本积累的血祭,只能在内卷的螺旋上升中追赶并寻求突破,还要时时提防人造的天花板。在这种处境中,很多医生难以回归初心,只能在麻木中寻求自保,在几近昏厥中仓促应付;规划师则难以编制出满足广大人民真正需求的方案,而是在权力寻租和固步自封中迷失了方向。在需要一心多用的工作环境中,心流遥不可及。

2月的总结在对工作的反思中画上句号。或许能够拥有反思的时间已是一种奢侈。工作异化的尽头,往往都会在令人窒息的匆忙中抹杀掉最后一丝生机。

但仅有反思是远远不够的,“事上练”仍然是对抗异化的利器,在思与行的不断碰撞下,才能迎来打破困局的机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年之约 | 工作异化下的反思与自救(2023年2月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tk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