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581340/4884d427b7e48413.jpg)
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大咖在教导青年人读书时,强调的往往是读名著、读经典。
这个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如同我们品尝大餐,它带给我们的,往往是色、香、味俱全的震撼。
但茶余饭后,品一下地方小吃,也许更能让人产生回味和暇想。
在这多元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书?
今天,整理书厨,找到了过去读过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我的朋友老郭。
老郭当过兵,在一个县级政府机关里干了多年,后来到了民政系统,在军队干休所担任负责人。前几年就退休了。
我和他相识,也是因为公务。当年,我在党委的一个部门工作,因为提报老郭为先进工作者,我便去整理他的事迹材料。因此,对他的经历也就略知一二了。
老郭年龄比我大。但退休前,我是没有听说他有写书的打算的。
老郭住在城效结合部的一个村子里。那天,我们在街上偶遇,他便邀请我到他家坐坐。当时,我也没什么急事,就同他一起来到了他家里。
寒暄了几句,老郭便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递给我,说:“请你批评指正。”
老郭写书,完全出乎我的意外。书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书名叫《我从马耳山走来》。
马耳山,位于境内西南部,不是很高,但在当地也很有名气。老郭,就出生在马耳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
说起这本书,老郭说:“退休后,用了几年的功夫,写完了这本书。”
我知道,老郭文化程度并不高。写字,对他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年人,要访问当事人,要整理资料,还有些其他事务,那得费多大的劲啊。他又不会用电脑,文稿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请老郭在赠我的书上签上他的名字。
我用了几天的时间便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回忆录形式的书。在这本书里,老郭回忆了他一生中遇到的重要的人和事。
在书的内容编排上,他分成了“三个起跑线”:第一起跑线是走进学堂,第二起跑线是参加工作,第三起跑线是退休以后。看来,他要学到老、干到老、有所作为到老了。
书的文字,都是实话实说的语言,遣词造句不是很讲究,甚至有些地方还显得粗糙,但绝对是真情实感。字里行间,尽显他朴实、善良、勤劳、拚搏的平常但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能成有大腕、明星。做一个如老郭那样的普通人,那不也是无悔的人生吗?从老郭的书里,我看到了普通人的追求和探索。
开卷有益。读名人名著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读一些身边人写的身边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