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二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如果把它比作一场战争,就是一场十分失败的战争。学生似乎带着暑假里的醉意朦胧,以不进入状态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去做题,结果全班没有一个过100分儿的。因为是网上阅卷儿,借助电脑统计,我把本次考试的情况总结如下:
选择题和图文转换题属于基本正常发挥,得分儿在60%以上。其他的题失分儿很严峻,问题急需引以为戒。
首先,最突出的是文言文。十分儿翻译平均得分儿26%。也就是说平均是2.6分。古代文化常识得分儿是14%,内容概括分析是40%,断句稍微好一些是60%。学生的文言文底子薄,读不懂原文,不会做题。经常讲到的重点词语,不能够迁移使用,老师讲过了学生记不住。针对这种情况,以后要加大练习,要学会积累,要考察记忆。
其次是诗歌鉴赏。得分儿是40%。其实这道题非常的简单,已经把手法虚实结合,欲抑先扬说出来了,只是让学生结合手法具体分析一下它的使用以及表达的效果,可是很多学生答非所问。盲目的抄选择题上对诗的理解和分析,写的多不扣要点。针对这种情况,要训练学生审题,训练学生答题的步骤,同时可以多补充一些其他的手法使用。
第三是作文。 作文平均分儿应该也在40分儿左右。一句话概括,写的一塌糊涂。作文给了三则材料来谈中国电影的。第一则材料说,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国没有评上,艺术总监说原因是说中国的是电影商业化多艺术性差。第二则材料是《战狼2》,赢得了观众的好评。第三者材料是说2018年春节中国的票房超过57亿元,大年初一创单日票房纪录。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并且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写作文。
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完全抛离了材料。自作主张的谈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创新,中国的强大。把中心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力方面。只谈一个材料。不谈及其他两个。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作文的题目。都是用论题的形式,而不是论点的形式去命名。《谈电影》《电影的发展》这都不好。如果改为《电影要兼顾商业与艺术性》《中国的电影正自信地发展》就很好。如果用设问的形式《中国的电影如何才能走的长远》《中国电影为何冷热不均》也很不错。
还有学生多是直接抄材料。第一个材料,第二个材料,第三个材料一一抄下来,并做分析。之间缺乏一个联系,缺乏一个中心的统领。不会概述材料,不会围绕观点多角度展开论证,铸成作文的大忌。
其实分析作文材料不难看出,重点是分析中国的电影冷热不均你是怎么看的?或者说就是对当前的中国电影,拿出你自己的眼光,拿出你自己的思想。比如一下几个立意都比较切题。观众是最好的评委。中国电影要兼顾艺术与商业。曲高和寡不如深入群众。中国电影正自信发展。中国电影要走一条中国式道路。中国电影如何崛起。中国电影如何健康发展。
这次作文虽然谈的是电影,但电影属于文学,它是电影文学。文学属于新时代的文化,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迫切需要丰富。对于高质量的电影的呼声也与日剧增。如果一味的走商业化道路,就少不了有一些低级趣味,庸俗的东西出现,就像当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昙花一现。中国电影要走的长远。就需要我们理性的去思考,所以,本文是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的。
写作的内容一般来说,应是对商业化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对艺术性也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对他人的批评与赞扬也都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要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中国的电影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的历史,结合中国的文化,借鉴学习外国电影的先进的东西。既要满足百姓的需求,又要立足于生活之上,艺术地再现生活。引领百姓精神需求。走一条既有民族的,又有国际性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最后,值得警惕的是名篇名句默写。得分是46%。有一道是苏轼《赤壁赋》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学生得分在6.6%。就因为出现了两个难写的字,就写不对了。由此可见,学生的背诵功底十分的不扎实。平日里要多督促出检查。要化整为零,万不可掉以轻心。六分儿送分儿题等于白白丢了三分儿。
关于散文也最后提上两句。一道考的是 某段落的作用,得分是34%。一道考的是题目的意蕴。得分是41%。这两道题的题型都很熟悉。可对于散文,我们练的很少。学生不会梳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会概括思想情感。也不会除去事件材料整理思想情感,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训练的地方。
以上是这次考试的分析总结,希望能够找到以后学习的方向。快速把整体成绩提上去。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我们做练习,不求多,但求达到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