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终于把买了两年的《灿烂千阳》读完了,虽然买得早,但是因为高中学业繁重的缘故,之前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一点,没有连贯情节,没有闲暇时间思考,所以对这本书所描写的阿富汗妇女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直到最近军训完赶上中秋三天假期,没有回家的我在寝室好好的,完整的读了一遍。
开篇起笔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玛丽雅姆的。玛丽雅姆是一个资产家扎里勒与女仆娜娜的孩子,因为女仆的低微,所以玛丽雅姆的身份尴尬,只能从小被养在山上,每月与扎里勒相见一次,不被允许下山。而娜娜因为如此不公的待遇,经常向玛丽雅姆强调她是一个人人唾弃的私生子,这让玛丽雅姆产生了自卑的性格,并且伴随了她凄惨的一生。尽管如此,童年的玛丽雅姆还是对生活充满信心,期待父亲的每一次光临。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久,直到有一天,玛丽雅姆跑到了山下,娜娜为此自杀了,扎里勒没有办法,将玛丽雅姆接到家中,由于生母地位低微,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家中并不招人待见,父亲将远嫁给鞋匠拉希德,一个结过婚有过一个儿子但是之后就被淹死的人。或许从父亲决定将她嫁给拉希德的那一刻,玛丽雅姆一生的凄惨便已注定,尽管婚后有过一段短暂美好的时光,但一次次的流产让玛丽雅姆跌入谷底,同样跌入谷底还有拉希德对玛丽雅姆的态度。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莱拉的,相比于玛丽雅姆,莱拉的童年好得太多。她有一个接受过教育,有先进思想的爸爸,有美丽的妈妈,有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只有一只腿的青梅竹马塔里克。但一切都随着两个哥哥参军然后战死而消殆,爸爸变得沉默寡言,妈妈整日躺在床上,不过问任何事情,终于连塔里克也要搬走了。过了没多久,莱拉一家也决定要搬走,或许这是塔里克走了以后最让莱拉高兴的事,但这样的美好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莱拉一家准备搬走的时候,一颗炸弹悄然而至,夺走了莱拉父母的生命,也开启了莱拉更为悲惨的生活。
整本书是以战争为主线,战争贯穿了整个故事,同样,战争也将两个不同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莱拉被拉希德救下,拉希德以欺骗的方式让莱拉留下,莱拉也发现自己怀上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莱拉留下了,不仅仅是因为拉希德欺骗她塔里克已经死了。莱拉很快生下了一个女儿阿兹莎,是她与塔里克爱情的结晶。但在阿富汗,女人是卑微的纯在,所以女婴并不为人所待见,莱拉带着女儿在拉希德家里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另一边,玛丽雅姆对莱拉充满敌意,莱拉的出现将拉希德对玛丽雅姆仅存的一点爱意消磨地无影无踪。但是女孩的出现缓和了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关系,两个身世凄苦的女人放下偏见,一起逃亡然后又被抓回来,受尽毒打。不久,莱拉又生下一个男孩察尔迈伊,察尔迈伊在家中受尽拉希德的宠爱。一场火灾毁掉了拉希德的鞋垫,一家人陷入了缺衣少食,阿兹莎被送入孤儿院。在莱拉去看望阿兹莎的时候,她们遇到了塔里克,这件事被拉希德知道了,他开始毒打玛丽雅姆和莱拉,终于,受不了的玛丽雅姆杀掉了拉希德,莱拉、阿兹莎和察尔迈伊跟着塔里克离开了,玛丽雅姆坚持留下来了。莱拉四人过着快乐的生活,玛丽雅姆被判处死刑。终于,战争结束了,莱拉四人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切都步入正轨了。
看完这本书,生出在中国的我心中为之一颤,纵然中国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都不及阿富汗妇女所承受的千分之一,女孩可以被遗弃,女孩是不能受教育的,女孩嫁人以后必须穿布卡,遮着面容,只露出眼睛,不能随意让男子看到自己的脸,妇女不能随意出门,把必须要有丈夫陪同……在阿富汗,女人就是生孩子,做家务的机器,我并未真实的体会过阿富汗妇女的生活,我想,我从书中所看的不及现实生活中她们所遭受的十分之一。平等一直是大家所呼吁的,美国将它写入权利法案,法国写入人权宣言,中国也将平等写入宪法,随之而来的各种女权运动,我不禁反思,真的有用吗?!或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了点作用,但是对仍然处于战乱的中亚国家,并没有一点用。中亚地区石油储备丰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争相抢掠,内有恐怖组织,外有大国虎视眈眈,人们饥不饱食,何来女权运动之说,到现在,每天依旧有数不清的难民通过瑞士进入欧洲国家,祈求庇护。或许,我从书中所看到女性所遭受的不公的待遇与战争有着莫大的关系,女性受到平等待遇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此时中亚地区的人们连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温饱问题都未能解决。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作者一个人的力量也很微小,所以作者写了这本书,我写了这篇文章。人类历史演变中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万物皆有裂痕,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创造了文明,裂痕是光进来的地方,希望阿富汗人民的光不要太晚来到,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