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想法
【15】碎片化学习,是无效学习吗?

【15】碎片化学习,是无效学习吗?

作者: 轩辕雨钿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22:12 被阅读8次

    碎片化学习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怎样提升碎片化学习的效果?

    ——「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15。

    上篇说到,按照间断、穿插、多样化的原则来准备学习内容,长期来看,效果要远远好于一次针对单一内容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学习。

    • 将你准备学习的大块内容拆分成小块,分散在不同时间进行学习;
    • 将所需学习的多环节信息,穿插混合在一起进行学习;
    • 选择多个学科,同时作为备选的学习内容;

    具体详见【14】如何一次学习更多的内容?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唉,这不就是碎片化学习吗?

    这里,咱们需要先明确一下碎片化学习的概念。

    百度百科上对碎片化学习的描述是:
    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割,使学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可以发现,它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待学习的内容,一个是学习时的外部环境(时间、空间等)。

    用这两个参数将学习行为划分一下,可以分出4种状态:


    百科定义描述的是状态4,指的是将「相对完整」的内容切分成小块,让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碎片时间/地点」来学习,非常类似上篇文章介绍的间隔学习法。单就学习内容而言,它是完整、成体系的。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提到碎片化学习,其实是指状态1,在空闲时间刷刷公众号、头条新闻、听听书,其获取的信息本身就是不连续、片段式的。

    另外两种状态,
    状态2,一般来说,有大块的时间不会用来学习零碎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很少采用。
    状态3,在大块时间学习整块内容,即我们最常使用的传统学习方法。

    4种状态中,从长期来看,哪种是学习效果最好的呢?

    答案是状态4:间隔学习法

    间隔学习法(状态4)为什么好于传统学习法(状态3),这个我们上一篇文章已经说过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不推荐通常认为的碎片化学习(状态1)。

    之前说过,想让大脑保持最高效率的运转,核心在于「多给大脑留点未解之谜」:【13】如何让你的大脑,开启24小时学习模式?

    大脑如同一个永远精力十足的侦探,当脑海中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信息时,不管我们是在吃饭、娱乐、运动还是睡觉,它都在后台自动运转,试图找到这些「谜题」的答案。

    但是,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和结束后,你的脑袋中有未解之谜存在吗?

    恐怕大部分时候,我们的感觉都是:讲的有道理、有意思,还能这样、太对了、学到了……这种感觉。
    然后,继续看下一篇文章。而看完下一篇文章之后,回想上一篇,却是什么都想不起来。

    要知道,我们使用间隔学习法的时候,虽然会对待学习的内容进行切分,让它们变成小块,但是其内容和架构是完整的。

    你知道你今天要完成什么、明天要完成什么,如果今天的内容没有完成,大脑中就会有信息处于待处理的状态。

    这就像是拿着参考图来拼拼图,拼图太大了,我们把它拆分成多个部分,今天拼一点,明天拼一点。

    假设有一些碎片今天没有拼上,你不知道该拼到哪里,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在你不拼图的时候,大脑依旧会在后台默默的尝试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灵感出现,找到了那些上次没有拼好的碎片的位置。

    这其实是在你放松时,大脑坚持不懈寻找的结果。

    而碎片化学习,我们刷刷刷的时候,看到的内容都由信息源头的作者来主导,甚至是机器根据算法推送给你,这就好像参加抽奖活动,抽到什么算什么,信息的前面和后面都是不连续的。

    你拿到一堆拼图的碎片,却没有参考图、甚至不知道这些碎片是否是同一个图案里的组成部分。大脑不知道它可以拼成一个什么东西,在后台运行的效率就非常低。

    间隔学习法是形散神不散,而碎片化学习什么都是散的

    当然,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时间分布的不均,让大部分人都免不了经历碎片化学习的过程。

    怎样做,可以提高一点碎片化学习的效果呢?

    1. 明确自己获取信息的目的

    我们获取信息有时是为了了解资讯,有时是为了自我提升,有时是为了娱乐。

    在我们的内心中,对不同的目的,会划分出不同的「时间计划」。如果你在自己「计划学习的时间」里,看了很多娱乐的信息,很容易产生一些自我厌恶的情绪。

    明确拆分不同的目的,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计划里,坦然的享受碎片化的信息。

    2. 选择更成体系的信息源

    如果明确自己将要进行碎片化学习,那么尽量选择如L先生说、混沌学院这种内容比较成体系的信息来源,他们通常会把事情的原理、前因后果和方法论写的很清楚,不同时间段的文章还常常前后呼应、一定程度上产生「间断学习」的效果。

    3. 不要求太高,权当认识一下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罗伯特·比约克和他的妻子提出了「记忆失用理论」,《如何学习》一书中将其称为「遗忘式学习」。

    它的核心内容有两点:

    一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储存能力稳固不变,提取能力很不稳定。

    想象大脑就像一个夹娃娃机,只不过里面夹的不是娃娃,而是不同大小的糖果(记忆)。

    这个夹糖果机里的储存空间大到难以想象,足以储存我们从摇篮到坟墓的每分每秒。记忆糖果并不会像《头脑特工队》里演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它一旦诞生,就永远储存在大脑的夹糖果机中。这个过程,就是记忆的储存能力。

    但是为什么有些记忆好像消失了一样?
    糖果机的机械手就是大脑的提取能力,当记忆糖果的体积太小,并被其他糖果压在糖果机的底部时,机械手几乎不可能将它抓出来。也就是说,大脑对于这个记忆的提取能力,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很低,低到几乎为零。

    记忆的夹糖果机,与普通糖果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在它的机械手上,有一个糖果加工器。当机械手非常艰辛的抓起一个记忆糖果时,它会认为这个记忆糖果需要得到加强,糖果加工器便开始工作,在这个记忆糖果外侧覆盖上一层新的糖果。于是,这个记忆糖果就变得更大了;抓取的越困难,这个记忆糖果就会被加工的更大。

    我希望我把复杂的记忆原理讲明白了(捂脸)……

    由上面的内容,可以引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二:「遗忘」对于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当你的记忆信息曾经被遗忘(提取能力低下),之后又花费大力气将其提取出来,这份记忆才会被加工的更易提取,你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就越深刻和扎实。

    基于「记忆失用理论」,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次遇见信息时,这份记忆糖果的体积会很小,你很快就会变得难以提取它(忘掉了),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在碎片化学习时,可以把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作初次认识一下,和它打个招呼,让这份记忆变成糖果储存在我们的糖果机中。

    如果再次看到信息时感觉有些熟悉,就自己主动去回想它的含义。你回想的越辛苦,之后的印象就越深刻。

    4. 浓缩提炼,将碎片变成起点

    在碎片化学习时,我们可以将文章进行浓缩和提炼,重点关注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把它变成学习的「起点」,在此之上进行关联性的学习。

    这就好像虽然你拿到的是拼图的碎片,但你可以根据这个碎片,去搜索和寻找它的原始参考图,或与目前这块碎片相连接的其他碎片,不断将碎片拼接在一起,由点到面的扩大拼图范围。

    方法可以参考聚焦概念的阅读法-《洋葱阅读法》阅读解析1

    以上,我们介绍了根据时间与内容划分的4种学习状态,并给大家提供了几种提升碎片化学习效果的方法。

    但是,之前讲到的24小时学习法中,确定了学习计划,就按计划来执行吗?
    我们的目的是让大脑学不完。按照计划来学习,怎样才能让大脑学不完呢?

    答案,我们下一期给大家讲解~

    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1. 你通常是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的?
    2. 对于碎片化信息获取,你大部分时候是处于哪种目的?
    3. 如果想要进行碎片化学习,你已有的哪些信息源更加适合?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参考书籍:
    《认知天性》
    《如何学习》
    《学习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碎片化学习,是无效学习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qo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