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只要每天五点起床去自习室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曾经,我以为只要每天锻炼就能练成彭于晏的肌肉。
“只要……就……”这是我深以为然的句式,我本以为世间的事物是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因果逻辑建构起来的,但事实上,我曾经以为的结果一个都没有出现。我错把“辛苦”当成了成功的筹码。
后来,在一次次失败中我才知道蛮力≠努力,辛苦换不来成功,“用巧劲儿”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Part 1
“用巧劲儿”就是找规律,顺着规律行事,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否则就是付出很多代价却苦苦等不来期待的结果。
对每个人而言,首要应该探索的规律就是大脑的运行规律,因为我们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的,每一个情绪、想法、行为也都是大脑的产物。正确用脑才会让生活轻松而高效。
很多人都在说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所以什么事也没做成。每年新年都会列出一长串的新年目标和愿望,到第二年新年,这个清单依旧如此。
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靠意志力辛辛苦苦去实现目标这件事本身就是错的。
因为意志力的本质是一种心理能量,使用意志力去完成一项目标、一件事,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而大脑的运行规律是能耗最小原则,大脑是个“懒蛋”,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绝对不坐着。所以我们用意志力去跟目标战斗就相当于是在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去对阵现代化装甲部队,结果只能是惨败。
那大脑为什么这么懒?
是因为它要自我保护,如果不坚持能耗最小原则,它就会高速持续运转,那样就会“宕机”。与意志力相同,记忆也是如此,我们为什么会忘记一些事情?就是因为大脑在偷懒,它在坚持能耗最小原则,去忘掉大部分事情,给自己“肩负”。
Part 2
不靠意志力,那应该靠什么去实现目标?
答案是去顺从大脑,按照大脑的运行规则做事——培养习惯。
口头禅是习惯,生物钟是习惯,开车是习惯,科比的投篮动作也是习惯,习惯无处不在。
习惯的本质是特定的脑细胞之间的互动。大脑会自动地给这些频繁互动的细胞打上“习惯”的标签,当生活中的某个场景触发其中一部分脑细胞时,大脑不再思考,直接调取与之关联的另外一部分脑细胞,调取“习惯”标签的脑细胞不需要思考,这就是它偷懒的方法。
因为思考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和氧气,所以你在饥饿和缺氧的状态下是很难专心思考的。人脑只有1.5公斤左右重,但它每天消耗的葡萄糖和氧气却占到全身能量消耗的20%。而人体其他器官都可以利用脂肪和肌肉储存葡萄糖,但大脑很小,没有随时可供使用的能量储备,所以大脑对葡萄糖的使用很谨小慎微,尽自己最大努力节约能量消耗。
那习惯就完全不需要大脑吗?
并不是,在习惯的培养阶段不仅需要大脑帮忙,而且是需要它辛苦工作的。在习惯的培养阶段就像盖房子一样,耗时耗力,但一旦房子建成,你就可以在里面享受建设成果了。
习惯的执行过程是非常高效的,大脑最喜欢的就高效率、低能耗,所以大脑天然喜欢执行习惯,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明白了大脑的这个运行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按大脑的风格办事,培养习惯,然后轻松地调用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