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网师钉钉群里聆听学习了王小龙老师的授课《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内容丰富多彩,内容梳理如下:
一、生命
1.何为生命?
生命不只是活着,它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它是无数个个体活动的综合,是内在情感的体验,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身体是思维的外衣,身体的每一条神经都像生机勃勃植物的根须,努力生长延伸,汲取养分,敏锐感官成为到达思想通道的阀门。对身体的存在满怀敬意倍加呵护。
2.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人生有限决定必须选择,选择即意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选择也是不断放弃的过程。
二、生命与职业。
(1)职业倦怠
从表层讲,是对教育中试主义和市场主义合谋结果。从深层讲,是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异化。
面对职业倦念的不同应对方式:社会认可、西方教育、顺应应试、犬儒。
新教育实验认为,理解、应对这场精神危机,正是当前教育的使命。沉沦还是救赎,教师职业的尊严与价值,正体现于这种危机下每个教师的独特选择,体现了教师的创造与超越。也就是说,要应对这场危机,最终取决于每个教育者对自己生命和意义的感悟,对自己生命使命(职业之命)的认识。
2.职业认同
⑴重建信任
信任:是一个人存在于世上,对世界的一种信任,所以这种哲学上或者是或者教育上的信任,是指一种姿态,一种情感,一种精神。对学生的信任: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对自己的信任:天生我才必有用
⑵.寻求意义
我为什么要做教师?我为什么要活着?
一是把教师当做职业,二是把教师当作事业,三是把教师当做志业。
三、生命与故事
故事帮助我们重拾信任。故事帮助我们看清意义。王小龙老师举了从古代到身边的不少例子:李白的逍遥屈原的忠诚,杜甫的忧患,文天祥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所有子民的英雄都成为了榜样。就像新网师的故事里有郝晓东老师做领军人,学霸般存在的方娇艳老师和雪松老师;朴实无华,饱满芬芳的王辉霞老师;温婉沉静,追求完美的周娟老师;坚毅执着、欲挫欲勇的马增信老师,他们帮助我们获得生命的意义。因为榜样的存在,我们的精神得以开启,我们的思想得以深邃和丰富,我们可以从身边榜样教师的范本开始,聆听传奇故事,然后去试着模仿书写。
四、故事开始吧
1.故事的底色:意义
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构成教师生命叙事的逻辑起点;对职业天命的省察,构成贯穿故事始终的基本姿态。
郝晓东老师2011年度叙事中有三个发自灵魂的拷问;方娇艳老师2018年度叙事生命在场蓄势待发。
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声音与幽微之中,提醒自己内在的觉醒,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了自我教育更深的层面,通过亲历的教育细节进行反思和关照,将平凡的教育生活凸显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2.故事的素材:关键事件
在生命叙事过程中“关键事件”往往成为引发生命选择的重要诱因,它是创立对个体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
接下来王老师阐述了年度总结与生命叙事的区别:年度总结往往简略而干涩,侧重于外在的成功成果,而生命叙事丰满而细腻,侧重于内在的理与思考;对于叙事来说,不仅记录成长与成果,也关照生命中困惑,彷徨,那些挫折与失败,对于生命成长,甚至更有价值;年度总结是对一年事物的简单罗列,而生命叙事是一种思考,是一句愿景而进行整理,反思和谋划。生命叙事要有细节,但这种细节是经过选择与裁剪的,否则事无巨细,全部铺排的堆砌会让本身迷失于琐碎当中。
挫折引起反思,反思促进成长。先思考生命的意义,再找了关键事件,然后呈现以我反思,自我理解,还有愿景。
为什么网师要求人人去写年度叙事,就在于让每一位书写者用书写反思这一年的生命意义,为未来发展做新的规划(智静)
3.故事的语言:元语言
新教育一直把“以汉语为主体的汉语文字以及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文化”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源语言,并视之为生命存在和灵魂栖息的家园,我们生命的成就取决于对这一语言的理解,接受传承与创新。
第一,为生命找到意义;第二,有相关的关键实践;第三,用元语言书写。
4.故事的风格
戏剧 转折突变 崇高
诗歌 纯粹凝炼 优美
小品 轻松滑稽 反讽
平庸的散文 平淡松散 没有风格
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生命不能失去崇高
5.故事的修炼:三专模式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生命之花绽放是绚丽的生命之果,是幸福的,从种子破土,它所穿越的一个个日夜四季都是寂寞的,需要用爱去担当。
职业发展三阶段
浪漫:感性支取的进入教育场景(师范知识十爱心)(丰富)
精准:理解孩子,理解生命,理解教学(专业发展)清晰十深邃)
综合:凭借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问题(专业素养十教育哲学)(丰富和开放)
听完之后,还是迷迷糊糊不够清晰,明天再读笔记内容,消化指导自己去书写记录。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关于“后进生”,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心。“后进生”让许多老师苦闷,无奈,抓狂。部分“后进生”的改变与进步也让老师们欣喜,激动,充满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强调: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一、扩大“后进生”阅读范围,发挥其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后进生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后进生”是绝对行不通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教学中,不可否认的是“后进生”的客观存在。如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要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二、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欧看来,找出“后进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后进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国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要通过对“后进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后进生”都有 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后进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应从激发“后进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后进生”。要深入细致地调查后进生“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三、用爱心去关爱“后进生”,促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潜在的力量。”人不论大小,都有人格,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要尊重后进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因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充满自卑感,活动不集中,理解较慢,表述混乱,知识迁移能力差,做事经常出错。”
我始终坚信爱是走进孩子心灵最近的路。用爱去感化孩子,关心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才会理解并且懂得孩子。同样地,我也期待自己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