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46843/122c5ad3962056fd.jpg)
1915年,14岁的杨开慧在家中第一次见到前来找父亲询问问题的毛泽东。他高大,英俊,儒雅,又坚毅,果敢,大气。好学,善思,求知,上进。师生谈古论今,针砭时弊,寻求救国救民之良方,每每毛泽东的发言总有独到见解,发人深省。父亲很喜欢和欣赏这位学生。
开慧三岁时,父亲杨昌济心怀救国救民之抱负,远涉重洋,去欧美各国留学。十二岁那年,父亲学成归来。从三岁到十二岁,她都由母亲抚养教育。母亲向振熙本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目不识丁,只懂相夫教子之道。但杨昌济在欧美留学期间,目睹外国女性之解放,在开慧七岁适龄入学之际,去信叮嘱向振熙,一定要让开慧上学堂。
1908年的长沙,还是大清朝统治的天下。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学习西方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提倡女子入学的呼声和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真要实行起来,还是颇为困难,很少有家庭敢把自己的女儿送去学堂读书。开慧一不留神成了长沙第一批女学生。
读了两年书后,开慧硬要拉着母亲一起去读书。开始,母亲自然是不肯去的,但经过女儿一通通大道理、小道理的狂轰猛炸,她竟同意了女儿的提议,和女儿一起就读于离家二十多里的衡粹女校,女儿读小学班,她读实业班。母女共读,一时成为了衡校乃至长沙的一段佳话。
两年后,父亲国外归来。开慧十二岁,高小已经念完,参照今天的标准,也就是小学毕业了。十年游学欧美,父亲有志于教育救国。著有诗云: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报国先从家乡做起,他要在长沙培养一批使中国富强的人才。于是受聘于国立湖南第一师范。其时1913年,辛亥革命成功第二年,民国二年,大量青年才俊胸怀报国之志来到长沙求学。20岁的毛泽东在试读过商科、机械、农学等各个学校后觉得自己都不适合,决定报考一师,将来好当个老师教育救国。就这样,杨昌济栽到了这棵“大木”,毛泽东遇到了恩师!
父亲在开慧三岁时离开,如今回来,女儿已是十二岁的大姑娘了,喜不自胜,视若掌上明珠。他发现女儿虽然上了学堂,但学校里还是封建的老一套,决定亲自教开慧学业。所以,高小毕业后到父亲去世,开慧没有再进学堂。开慧在父亲的手把手教育下,不仅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学会了阅读英文、法文、德文书籍。见过开慧的人对她的印象是,文静、贤淑,不爱讲话;但每每发言或做事,却又勇敢、坚毅,充满活力和激情,既不失淑女风范,又显露出新时代女性的特点。这都是父亲精心培育的结果。
杨昌济跟学生往来频繁,探真知、求真识、觅真理,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所以,家里便成了有志青年学生的第二课堂聚集地。毛泽东是家里的常客。因为经济有限,他常常破衣烂衫,母亲时不时会帮他缝补衣服。因为父亲藏书多,而毛泽东酷爱读书,所以每逢寒暑假,毛泽东就住在父亲书房,帮助父亲做些搜集文献、整理资料的工作,其余时间,则沉浸书海,昼夜兼读。
这样的时光,进行了五年。开慧从十二岁长到了十七岁;毛泽东由二十岁到了二十五岁,也从一师一年级到了五年级,乃至毕业。
1918年,杨昌济受聘于北京大学,从长沙到了北京,家眷随从。从其归国,父亲从来没让开慧离开过自己。而毛泽东则毕业在一师附小做了名小学教员。
其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黑暗,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称帝、倒退。继而是北洋政府的政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上阵表演着争权夺利、鱼肉百姓、卖国求荣、腐败无能的剧目,再接着是军阀混战。而列强对中国的蚕食,从晚清开始,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与此同时,各种救国的思想和主张也纷至沓来,各种救国团体、组织、活动等风起云涌。
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其宗旨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还办起了报纸——《湘江评论》,主张彻底研究学术,努力追求真理;群众联合,向强权者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晨报》评论它说:“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学生时代,毛泽东就参加了许多长沙学生进步运动,反对军阀、政客、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所以毕业后毛泽东的生活,一面在做教员,一面在办学会、报刊。当时兴起了一股留学高潮,新民学会的会员也在筹措资金,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为了筹集资金,第一次到了北京,暂住在杨老师家。后经杨昌济介绍,被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批准,成为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开慧听从父亲嘱托,常常去给毛泽东送吃的,顺便帮助洗洗衣服等。在此期间,两人常常就一些问题交谈、讨论,每每开慧总是被润之(毛泽东字润之)的思想所吸引、折服。两人在心里互有好感,暗生情愫。
一年后,杨昌济忽然病危,料理完后事,开慧随母亲、哥哥回到长沙板仓老家。从父亲病重到安葬,毛泽东一直陪在老师身边、开慧身边。在那段痛失亲人的日子里,润之是开慧的伙伴、朋友、支柱、依靠和寄托。
回到长沙,开慧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润之说,还是应该接着读书。后来,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开慧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读书。毛泽东其时已筹到了留学的款子,本应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一起赴法勤工俭学。但对开慧的爱怜与不舍,使他做了一个决定,留下来好好研究中国的问题,不去国外留学。这年冬天,开慧与润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宿舍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开慧穿着母亲给她做的棉旗袍,洗漱打扮后显得更加美丽,浑身上下透出青春的气息。她跟随着母亲,与哥哥杨开智夫妇及堂弟堂妹们一起,分别乘坐几辆人力车由板仓来到了第一师范。毛泽东和他的弟妹们早早在门口迎接,这一天毛泽东特意理了发,穿着一件藏青色的长衫,满脸带着笑,这笑容一看就知道是由内心而发的,喜悦而灿烂。两家亲人在一起吃了饭,婚就这样结了。
这一年,开慧19岁,润之27。
婚后,润之逐渐成了职业革命家。领导工人罢工,组织农民夜校,参与中共创办与建设。辗转全国各地,四处东奔西跑。最开始,无论润之到哪里,除非开慧怀有身孕、动弹不得之外,她都紧紧跟随丈夫的脚步,陪在丈夫身边。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都留下了夫妇俩紧密团结战斗的身影。婚后两年,长子毛岸英出生;第三年,次子毛岸青出生;四年后,三子毛岸龙出生。
毛泽东属蛇,中国生肖文化中俗称“小龙”,而其性格,也如一条龙,豪迈雄伟、驰骋天地。杨昌济在世时,其实一度是不太希望女儿与爱徒走到一起的,因为他看透毛泽东不是一般人,女儿跟着他一定会受苦。但他毕竟是提倡新文化的人,看到开慧和润之你情我愿,心心相依,从未有过任何阻拦。开慧对润之当然了解,但她爱他,什么都不顾了。出于一位女性对家庭的寄予与希望,她给三个儿子取名“岸”,润之是水,“泽”也是水,但水总要在两岸之间奔涌流淌。她还是希望,毛泽东这水,能够在她和儿子这里靠岸。
国共合作北伐时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北伐胜利国民党坐稳江山把屠刀砍向共产党之际则开始创建军队,然后到深山老林中与绿林好汉交友发展根据地。到这里,开慧和润之便不能相伴左右、长相厮守了。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活动转入地下。毛泽东告诉开慧,他要上山上当山大王,创建军队跟国民党对着干。这种事,是随时会掉脑袋的。开慧哭着说,无论到哪,干什么,生或死,我都要跟你在一起。毛泽东说,我现在刚出去做生意(干革命),还不稳定,等情况好转,有了相对好点的环境,我再接你和孩子们过去。如果我死了,你就改嫁。开慧哭得死去活来,心如刀割。
丈夫这一走,竟成了两人的永别。
毛泽东走后,开慧也坚持在白区开展革命斗争。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何健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开慧身上。开慧被捕。因为父亲生前的声望,长沙各界奔走号呼营救开慧,何健妥协,只有一个条件: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交保释放,其他问题都可不再追问。开慧则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零8天。
毛泽东在井冈山闻讯,泪水奔涌而出,手书: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年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润之的事业成功了。开慧若泉下有知,也该欣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6843/7ab1f523541f243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