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报废与强制更新
4月24日,苹果商店将下架长期不更新应用程序上了微博热搜。热评都是不合理、不理解。
图源:微博其实,如果我们了解“计划性报废”,苹果的这种操作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图源:百度百科这是百度百科对“计划报废”的解释,也就是认为的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这种策略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几家垄断性公司签署了一个合同,将本可以达到2500小时的灯泡的寿命控制在1000小时。
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通过各种程序的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用小红点提醒用户更新的同时,也在向每一个用户渗透我们所消费的电子产品需要快速地、持续不断地迭代的观念。而这种极其快速的迭代到底是我们消费者的需求,还是生厂商的需求? 早在1924年, 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渗透也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观,在消费主义的漩涡里走不出来。
正如《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所说:
我们消费,然后抛弃,商品的不断淘汰支撑着整个经济。
“计划性报废”经过升级,变成了一种更隐秘的、无时无刻不在的观念的渗透,一种更为高明的引导。通过鼓吹时尚,每年更换汽车的颜色搭配,吸引消费者们不停购买新的汽车。而现在,这种观念渗透再次升级,渗透到一次次APP的升级,我们就接受了“科技产品就是需要很快速的更新”的想法。
持续的更新和计划性报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里,一个在生产端,一个在消费端。那些不断提醒我们更新的小红点就像系统里的一个个小齿轮一样,推着这套系统前进。
图源:网络消费与选择权
现在我们在做出任何一种消费的时候,都拥有众多的选择,我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然后做出决定,把钱花在哪里。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满掌控感的过程。但是在目前不稳定的环境下,通过消费来获得短暂的“爽”感和掌控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我们越来越理性清晰地意识到,生产者们是如何利用我们的潜意识,煽动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并向我们植入消费主义理念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对我们的消费更加有掌控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