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厚老家是会宁县太平店镇的,在新疆,我和他既是老乡,又是好友。在一起时,朱本厚经常对别人开玩笑说,我不承认自己是太平店镇的人。
这不是开玩笑,在我的内心,至今还认为自己是青江驿乡人。
十三年前,青江驿还是一个乡,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2005年1月,经上头批准,撤销了会宁县的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
从地图上,青江驿乡的一部分划归太平店镇,一部分划归老君镇。
从此,青江驿乡将不复存在。我家所在的代家湾村划到了太平店镇管辖。
关于青江驿乡的历史及其沿革,在百度上几乎查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这说明青江驿乡很小,也很不出名。
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自古以来,青江驿乡没有出过有名的大人物,或者没有出过很有名的文人志士,让人们的记忆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
在百度时,我找到了一位笔名叫“怀旧空吟”的青江驿乡老先生写的博客。他共写了五篇回忆自己上学时的文章,其中三篇是回忆青江驿小学读书时的情景。
下面三段内容摘自“怀旧空吟”先生第一篇回忆文章:
青江驿,位于会宁县城东45公里处,为会宁县的东大门。这里古称寒陵关,三面筑城,一面临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00米,“周围三里九十余步”(旧《会宁县志》载),为会宁古时两关(一为乌兰关,即今头寨子镇关川河口)之一。明清时期称青家镇、青家驿。明初设驿站,曾有“甘凉孔道,巩郡首驿”之称。民国9年(1920年)地震山崩,填壑堵堰,形成长约5华里的碧绿堰湖。人们遂取其“家”之谐音,改青家驿为青江驿。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大路要冲。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一部分在这里会师。是会宁唯一一处“三军”共驻之村镇。
青江驿小学是个六年制的完小。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为初级小学。座落在驿站进东门约100米处。校园呈长方形,东北依山城墙垣,西南临河,长约80米,宽约60米。校门在西南,门前即是丝绸之路,东起咸阳古道,西至玉门、阳关。横穿马路即是河沿。进校门,约有五六米平地,两边各有1处长方形花园,中间有约1米高台阶。上台阶,两边是两个教室,背向马路,各有4个窗子,窗格是用白纸糊的,写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类古训。是校长周耀祖的手迹。
两教室分别由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上课(都是复式班)。穿过两教室之间的走廊,便进入学校院子。校院也是长方形,上院正中有一1米见方土台,为升旗台,土台上竖长木杆,木杆上升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民国国旗。院子左右两边各有数间小平房,西北边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室,还有1间图书室;背面有1块地,生长着林木。东南边是住校生的宿舍兼高年级自修室;背面紧隔民房,即校长周耀祖之家。上院又有两座教室,与前两教室对称。分别由五年级和六年级上课。穿过两教室之间的走廊,约1米高处就是操场,也是篮球场。操场后边再上二三十步的斜坡,在古驿站城墙东角坍塌的废墟上挖一大坑,这就是学校的厕所,由学校附近的一大户农民管理,每年生产上好肥料。
常听当地读过书的老人说,不要看青江驿学校虽然破烂,它是一所老学校,历史很悠久。
按这个说法,“青江驿学校”今年应该110岁了,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名校。
我的初中就是在青江驿初级中学读的,虽然我读书的学校现在已不复存在(后来学校搬迁了),但读书时的那校门、那校园、那树林、那教室、那桌椅、那同学始终历历在目,深藏于我的脑海之中。
读着“怀旧空吟”老先生的文章,我感觉自己上初中时的“青江驿中学”应该就是老先生笔下的“青江驿小学”。只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能和老先生上学时的学校在外貌上有一些改变而已。
如今乡不在了,但人依旧。远去的只是一种说法,存在的永远是记忆!
长期存在的,你不一定记住。你记住的,往往是短暂的,但最终却是长期的。
吾心安处是故乡。只有心灵得到安宁和栖息的地方,才是你的故乡。
2018年4月12日于乌鲁木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