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心很焦虑,主要原因是职业生涯遇到一些挫折。
迫切地想要做点什么,以挽回眼前这惨淡的局势。
但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过于高估自己的执行力。
于是乎,就变成了大脑背负着沉重包袱,身体却在停摆。
精神内耗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间歇性踌躇满志与持续性自我抨击之间,极限自我拉扯。
后果非常可怕。
要么,破罐破摔、彻底躺平。
要么,心情抑郁、走向精神分裂。
与自我激励的初衷背道而驰,还不如不给自己打鸡血,平凡庸碌的生活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此,我们要对精神内耗,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近一个月,我都在尝试,想要循序渐进的做些改变。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改变太大,用力过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给自己树立目标。包括两年目标、一年目标、阅读目标。这属于战略层面。无非就是工作晋升、提升能力、增加收入、改编心态几方面。
二是梳理实现路径。大致梳理了一下,主要是读书、背诵、写作、学习培训课程等。
三是思考时间分配。作为30+宝妈,工作非常忙碌,下班后的黄金时间基本要贡献给娃娃,留给自我提升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宝贵的剩余时间要尽可能的利用起来,主要的时间分为三部分:早起后6-7点的一小时,晚上娃入睡后10-11点的一小时,工作及碎片化的时间。
思考的最终目标,还是用理论指导实践。
上班时间,我精神高度集中,高效的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就是在利用资源、节约时间。
晚上的时间,我用来做一些较为轻松的事情,比如听书、看一些免费的优质课程,因为此时效率不是很高,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在得到一些放松的同时,吸收有效信息。
早晨起床,用来专注学习,主要是读严肃性书籍、背诵、写作,此时注意力集中,没有杂念。
其他闲散时间,也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率的利用起来,我买了专门的本子,慢慢调整设计。
今早5:50起床,效率比较高,听了清华大学的曾国藩家书公开课、写了这一篇文章、做了家务、还做了大体的规划,内心一片平静、澄澈。
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特别好。
来简书记录一下,作为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