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式(1)
这一节里面,再次对图式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1)你的整个图式就是你所知道的一切。在前语言和前符号水平,你的图式就是知道该做什么。
你知道什么,都由你的图式决定。这句话显得有些绝对,但也是真实。面对一件事,你怎么做,取决于你脑袋里关于此次事件的一些图式,特别是类似的行为框架,当然,人一般会受定势的影响。
比如,昨天我要去学校门口拿两件私人东西,我记住是两件。去门卫时,门卫也给了我两件,我放到车上时,有些疑惑。后来才明白过来,门卫将工作上的一份文件给了我,那件私人物品被留在了门卫。看,我的定势思维是两件,拿到两件即可;门卫的定势思维是关于我的物品,给我两件。
不过,明白之后,再次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了修正:当面查验,仔细核对,不可只是进行简单的确认,比如数量上、形式上。
2)已知的图式要比任何一次行动的实例更具一般性,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已经知道这样做,然后再去做一次,已经知道这样做的框架更具普适性。虽然每一次行动都会有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很快会被忽视掉。上面的例子分析,虽然我会修正,但保不齐下次做这些事的时候,还是会陷入数量和形式上的确认中。
有些时候,我们却又从一次事例中总结出自认为是普适性的东西,这是相当有害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看老师们写的经验文章,不难发现老师们会从一个课例里,一个学生的表现里,总结出一条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上课之道来,将推理的逻辑顺序弄反了。
3)一旦婴儿建立了联结,图式就可以由他随意地运用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各种情境里。
这是指婴儿一旦用了某种方法后,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他认为可以运用的地方。比如,他玩过一次乒乓球,知道它可以滚和跳,所以再遇到和乒乓球差不多的物体时,他也会去扔一下,去拍一下,或者踢一下,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逼迫那些物体做出和乒乓球的反应。有时会反应一样,有时反应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多了,婴儿就会不断丰富这些联结。
4)游戏、梦和模仿是儿童表征其对世界的了解的三种形式——当然,语言是另外一种。
这是新知识里的新知识,儿童表征的三种形式居然包括:游戏和梦。细细思考,游戏里也包含图式,包含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可以说得通的。而关于梦,虽然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但对于梦的解析,会听到很多相反的观点,也就无从考证。但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梦里的一切,也和自己认识世界有关吧。毕竟,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至于模仿,和游戏里的一些玩法差不多,儿童的游戏大多都是一种模仿,比如模仿大人照顾小孩、煮饭、训人、开车等,都是儿童表征的一种形式。
关于模仿,下一篇有更深入的解读。
5)儿童最初的内部表征——不经过行动的“思考”——采取了内化模仿的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