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9讲 ——无为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9讲 ——无为法

作者: 清流法苑 | 来源:发表于2019-11-12 12:41 被阅读0次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新课讲解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上一堂课我们已经把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全部学完了,今天就要进入到百法第五位(最后一个),也就是无为法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论文:

论文: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一共是六个无为法。按道理讲无为法应该就一个,怎么有六个呢?那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介绍,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无为法?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

一段段解释。“为”就是造作之义,有作为就是有造作,有造作有这样的一个行相。“无因缘造作”,本来就这样,没有改变,无需创造它,这样的一种对境或者说这样的一种法就叫做“无为”。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又没有生住异灭四相。生——就是从无到有;住——就是保持一定的状态(相对稳定的状态),异——就是变化,灭——就是消失了。我们这个世间的有为法,看得见的、感知得到的都会经历生住异灭四相,所以它们就称为造作的有为法。如果没有生住异灭四相,那就称为无为法。简单讲,它就是不变异之法。

“即真理之异名也”,这里要注意一下真理两个字。所以说到“无为”或者说“无为法”,你不要理解成一个实质的对境。“无为法”不是一个具体、实质的法,而是一个真理。真理是什么东西?其实还是抽象概念,对吧?是总结出来的一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是真的,是没有颠倒的,是正确的,所以称为真理。所以,你不要把“无为”的意思理解成一个有为的对象,一个实质的法。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

无为法一般有三个之说,也有六个之说,就是根据不同的分类。三个就是讲虚空、择灭、非择灭,六个就是百法里面这里提出的六个。

他这里解释一下,说三无为当中的择灭无为和六无为当中的真如无为,是圣智所证之真理。择灭无为,你可以理解是指小乘人证到的,当然广义来讲,也包括大乘人证到的。后面具体讲到这个择灭无为的时候我们再介绍。那么这个六无为当中真如无为确定就是大乘圣者亲证的真理。

这个无为也可以叫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我们读《大般若经》的时候,就看得到里面这一系列的词语。所以只是用不同的词讲同一个事情,就是讲无为、无造作的真理。

其实这里整个看下来,无为法就是一个遮诠的真理,就是指“不是什么”。学《般若经》的时候,我们知道《般若经》的立场、角度就是遮诠,就是讲实相不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五蕴境界,把五蕴全部空透了,就讲这个道理。所以这里的涅槃也好,法性也好,实相也好,法界也好,全是平等的,全是遮诠的含义,全是无为法的意思。

《成唯识论》:“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

好,到这里,解释一下。他说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说,虚空也可以把它称为无为法。“虚空等”意思是虚空是无为法,“等”就是虚空之外的无为法。

我们先看第一个“无为法”,“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稍微解释一下“依识变现”。这个虚空是怎么来的?我们认为有虚空,我们现在能感知到的就是色法和虚空两者相互对比建立的概念。打个比方,我们说闹钟在这里,如果把闹钟拿开,我们就说这里是空的、虚空,没有闹钟。那么这样的记忆熏到心里面,就会显现出分别出有虚空的形象、虚空相。这个虚空相是我们的心识记忆种子熏习了以后而显现出来的一个相。这个相看上去好像前后没有什么变化。比如说这里一块虚空,我今天看是这样的(空的),明天看还是空的,后天看还是空的,只要不把东西放在这里,虚空一直都是这样子的,好像没有变化,那么“假立为常”就是没有变化,这是一种虚空无为。

第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这里讲的就是真如无为。“依法性假施设有”,法性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的本质属性。我们学了大乘佛法,现在直接讲我们感受到的五蕴这一切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空无自性,也就是空性,这就是一切法的属性,或者也可以讲是一切法的自性。无自性就是没自己,就是空。所以以无性为性,这就是法性。所以讲法性就是讲空,就是这里说的“谓空”、“无我”。那么空跟无我其实就是一个同样的概念,只是有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说。那么人无我、法无我这样的一个空的法性“所显真如”,“真如”还记得吗?就是前面讲的真理,所以就是人无我、法无我这样的一个真理就叫无为法,也可以叫真如无为。

“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这里就是稍微解释一下真如的道理,法性是怎么回事?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是空的,所以你说这个法是有还是无?都不对,所以叫“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你说出来的都不是法性,因为你说出来的都有语言文字,都有境界,都有妄想,是不是?“与一切法非一异等”,但是我法二空的真如无为法,它又没有离开一切法。离开了一切法,它也不能安立了。它是就着这一切法来说,这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所以它跟一切法既不是完全一样——因为它是法性,不能跟具体法划等号,是不是?但是又没有离开这一切法讲法的本性,所以不是一也不是异,异就是离开。

这就是真如无为法的内涵。


好,我们来看下面的六个无为法。

【论文:一虚空无为】

大乘基法师:“虚空无为者,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得名。”

这个虚空无为是一个比喻的意思,就是把无为法比作我们感知到的虚空,就是没有变化、没有造作的意思。

“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真实的道理、真理就是真谛,谛就是言说境界,其实就是真理,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真理。真理所蕴含的内容、含义是“离诸障碍”,即里面是没有任何法可以有障碍的。“犹如虚空”,虚空里面什么都没有,对吧?“豁虚离碍”,没有任何的障碍,离开了一切的障碍。所以就是把真谛或者说真理用虚空来做一个比喻,做一个表达,是这个意思。


【论文:二择灭无为】

《显扬圣教论》:“择灭者,谓由慧方便,有漏诸行,毕竟不起灭,而是离系性。”

什么意思呢?择灭,择就是选择、抉择,灭就是灭除一切杂染、凡夫的一切烦恼。择灭就是“由慧方便”,就是借助种种智慧方便,这个“慧方便”当然是佛提供的,是不是?佛法的、圣者提供的修行的种种道理方法理论,简单讲就是通过学习佛法,然后把一切有漏的诸行灭掉,有漏还记得是什么吗?凡夫就是有漏,有无明有烦恼就是漏,就是把圣者的功德漏掉了,然后自己不断地在六道里面上上下下轮回。所以由于有智慧的方便,这些有漏的有为法的一切情况、运行,“毕竟不起灭”,就是彻底的、究竟的没有生起也没有灭。就是通过佛法的智慧修行,证到了诸法不起灭的真理。

“而是离系性”,离系就是离开了一切的三界六道轮回烦恼无明的系缚,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一个果位。就是说,“择灭无为”就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佛法的智慧的方便,然后断除了一切有漏的诸行,证到了毕竟、彻底地不起灭的这样一种离开了三界六道轮回无明系缚的境界。

所以择灭无为,从小乘的角度讲,就是指他证到了人无我,离开了三界六道轮回的这样的一个束缚,可以休息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讲,就是证到了诸法的实相,其实五蕴没有起灭没有生灭,这就是觉悟了实相。

大乘基法师:“择灭者,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斯名焉。”

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择就是拣择、 抉择、选择,灭就是断灭。意思就是说,由无漏的智(无漏智当然是佛法提供的正智),用智慧来断除种种的业障、染污(就是我们的烦恼无明)。通过智慧的抉择助缘,断除了种种的无明业障烦恼,然后显现出来的一个真理,根据这个情况安立了择灭无为的名词。你要强调一个真理,因为很多人把无为法当成了一个实有的所指对象,跟这里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举一个例子,比如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禅定,他直接通过佛讲的法,佛提供的智慧观察,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所以观念、知见变了,是可以破烦恼的,不是说非要打个坐在那入定的。如果入定但没有智慧的观照还不行,还是白忙活。但是有智慧不修定是能证阿罗汉的。

论文:三非择灭无为 】

《显扬圣教论》:“非择灭者,谓因缘不会,于其中间,诸行不起灭,而非离系性。”

非择灭,即不是通过智慧的抉择证灭的境界、状态。“因缘不会”,即成就一个事物的因缘不具足、不合会。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本来通过因缘具足会起来的现象就不起来,即缘阙不生。那么这个状态给它取个名字叫非择灭无为。无为——就是没有造作起来,就是因缘条件不具足,一个事物没有显现出来。“而非离系性”,不是离系性,不是解脱境界,只是讲一种道理,即缘阙不生的道理。这个是《显扬圣教论》的观点。

大乘基法师:“非择灭者,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以上二义故立此名。”

大乘基法师的含义就有多出来一点,“非择灭者,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真法界的本性,它本来清净。其实就是讲实相,实相本来清净,不需要由智慧的抉择来断除它,然后显出它是无为的,不需要。这个意思就是说诸法本来就是无为的,实相上就是无为的。你证不证,你修不修行,它都是无为的,是从这个角度讲实相法。

但是一真法界很容易被人误解成一个实指的对象,特别是一真法界本性清净放在一起,很容易造成这样一个印象,是不是?我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有一个很清静的对境?其实还是要从遮诠的角度来理解才正确。一真法界也可以讲是无相,实相无相嘛,《般若经》经常这样讲,实相无相。既然无相,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当然清净了。自性空,空不清净吗?彻底清净。所以《般若经》里面讲什么叫诸法清净呢?就是没那个法,从这个角度讲诸法清净、一切法自性空、本性清净。那么这样的一个实相,不是由于你通过修行有抉择这样的一个有为造作,然后把它给断灭了,才叫无为,不是的,是它本来就无为。

后面的意思跟前面《显扬圣教论》讲的是一样,不多说了。


【论文:四不动灭无为】

《显扬圣教论》:“不动者,谓离遍净欲,得第四静虑;于其中间,苦乐离系性。”

不动灭无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禅定的人,他离开了三禅天遍净天的这种贪著,得到了第四禅舍念清净地的境界。那么离开了苦和乐两种感受,就不再受苦乐的束缚了,所以叫苦乐离系性。“舍念清净地”就是把苦乐的念头感受都舍了、都不要了,是这样一种境界。从这个角度给它安立为不受苦乐所动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叫不动灭无为。

还有一层意思,其实就是说四禅天,因为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要经历三个灾:火灾、水灾、风灾。那么这个三灾只能破坏到第三禅,四禅它动不了。因为四禅把苦乐的念头都舍了,所以不会受这个影响、不动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称为不动灭无为。


【论文:五想受灭无为】

《显扬圣教论》:“想受灭者,谓离无所有处欲,入灭尽定;于其中间,不恒现行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而离系性。”

想受灭无为法,之前我们学心不相应行法的时候有提到过,还记得吧?有一个灭尽定,跟那个其实是一个意思。他这里介绍就是说,想受灭就是离开了无所有处的这种执着。无所有处就是什么处啊?是四空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那么入到了灭尽定,就是小乘人入到的一个境界在五净居天,那么入到灭尽定的时候,这个状态当中“不恒现行心心法”,就是第六意识是可以间断的,不是恒常在运作的,就是指第六意识和它的作用都不起了。还有“恒行一分心心法灭”,恒行就是七识当中的我执也不起了。那么这样属于离系性,就是离开了三界六道轮回的这种束缚,离开了贪嗔痴慢疑的这种束缚,这就是指小乘人入灭尽定的境界。这个也把它称为想受灭无为。


【论文:六真如无为】

《瑜伽师地论》:“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什么叫真如?就是法无我所显。法无我,这里的法无我就包括了人无我。人无我没有涵盖法无我,但是法无我已经涵括了人无我。所以有时候就讲人法无我,有时候就讲法无我,你要知道这个说法。好,通俗讲,一般的经论讲的更多的就是二空所显之理,就是人空、法空所显出来的一个真理。就是证到五蕴皆空的真理,这个真理、真如或者说无为法,是“圣智所行”。有些经典是这样讲:“圣智所行真理”,再加两个字“真理”,还是真理。大乘圣者的智慧亲自证到的真理,即《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人法皆空,亲自证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圣智”开发了。

“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不是我们凡夫一切言语谈论可以涉及到的情况。因为我们凡夫只有言说境界,而真如无为法是圣者的境界,不是凡夫五蕴言说境界,这个就是我们凡夫要努力的一个目标,我们修行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证到真如无为,也就是《般若经》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真正觉悟的第一步,也就是登初地,就是要证到真如为。如果你把这个真如无为理解错了,成圣的第一个标准就错了。标准错了,你努力就实现不了目标了,所以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我们再看一下另外一位法师的介绍更直接:

普光法师:“法性本来常自寂灭,不迁动义,名为真如。”

还是讲法性看到了吧?一切法的属性、本性,或者说它“本来常自寂灭,不迁动义”,这个就是真如或者说无为或者说真如无为。因为真如就是无为的,大乘的无为法就是指真如。所以有时候提一个就可以了,说全了就是真如无为。所以这里只要说到无为法,你就知道它是一个遮诠的,是讲诸法的法性。

“法性本来常自寂灭”,一切法本来恒常的,自己、自身或者说它的自性就是寂静的,就是寂灭的。没有起来过,没有生出来过,这个就是无为法的意思。所以我们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不是把一个有的东西通过修行给弄没了;或者说本来生死轮回都有、都是真的,然后通过修行把它给灭了,不是这个理路。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本来有的东西你是灭不了的。只有当它本来就没有,只是凡夫迷惑颠倒觉得它有,这个时候你通过修行把错觉消除了,那就是解决问题了嘛!大乘佛法是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所以说你还要抓住幻觉显现出来、本来没有的东西,你却认为它有,或者说你把它美化,那你就永远都不能实证到它本来没有的真相,是不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太违反我们的经验,我们接受不了。


小结六种无为:

一虚空无为~以喻假立名

二择灭无为~依因假立名

三非择灭无为~依因假立名

四不动灭无为~依用假立名

五想受灭无为~依用假立名

六真如无为~依法性(属性~理)、实相(无相)假立名。


六种无为法介绍了一下,下面做一个小结。

一、虚空无为,其实就是一个比喻,是以虚空来比喻无为法。取了一个这样的名字,就是假安立的名字。

二、择灭无为是从因的角度来假立了一个名字。你因地通过选择智慧方便去观修证到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这个无为的安立,就是说从因上讲,不需要设立、不需要去选择智慧方便,即不需要借助它们来显出无为的实相。而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无为。那么这个也是从因上来安立一个假名。

四、不动无为,是从一个用的角度来安立的名字。就是四禅境界,它可以不受苦乐所动,也不受三灾所动,它有这样的一个作用(功德)。从这个角度安立为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也是从用的角度来安立的一个名字。有什么用?它把想和受灭掉了。

六、真如无为,就是依法的法性,从这个角度安立的名字。法性,它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它是一种属性或者说一个道理,也可以表达为实相无相的道理。就是讲我们感知到的五蕴身心这一切境界、一切法,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就是它无自性、自性空,或者说它就是无相的。那么这样一个法性,它是圣者、醒过来的人用我们语言安立的一个言说境界,它并不是一个圣者证到的实质境界。所以有时候我们一听到说真如,就把它当成了一个实有的本体、实有的境界,当成圣人证到的真实境界本身或者说本体,这个是不对的。至少跟这里讲的真如无为不是一码事。你要稍微注意一下。

好,我们看一下《成唯识论》是怎么介绍真如的:

《成唯识论》卷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真的意思,是指不是假的,不是虚妄的。或者说是真,即他讲的道理是正确的,没有颠倒。“如谓如常”,如就是一直保持一个不变的状态,常。“表无变易”,诸法的法性是自性空的,或者空性或者说无相,其他种种说法都可以,反正你知道它的法性就是永远不会变的。换句话讲也就是佛讲的五蕴皆空的这个空永远都不会变,就是空。不会说你圣人证到了它是空的,你凡夫没证到的时候它不空。你凡夫证没证,圣人证没证都是空的。过去是空,现在是空,未来还是空。这个性质、属性是不会变的。当然过去现在未来还是方便讲,一个没有变的法哪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它超出了我们凡夫思议的时空境界。它就是一个无为法的真理。

“谓此真实与一切法,常如其性。”,真实情况,真理,或者说与我们感知到的这一切法,其实就是五蕴境界,“常如其性”,都不会变的,属性不会变,所以叫真如。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其实真如、无为法,简单讲就是人法二空所显之理,是理,是有为法的法性,是我们感知到的这一切五蕴身心世界诸法的法性,是这些法的本质属性。它是一个理,是站在遮诠实相的角度讲的。遮诠还记得吗?就是讲实相不是什么,不是直指表诠一个本体。这个要特别注意!可能有些人不在意,我说这句话都是有深意的,都是有潜台词的,你们注意一下,将来听到一些说法就有了分辨能力。

四、结归明宗。

《百法明门论》分了四个部分,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结归明宗。我们看一下内容: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这个就是把一百个法全部讲完了以后,最后汇归到最先提出的宗旨,也就是:“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是《百法明门论》的宗旨。然后,什么是一切法?他就接着介绍了五位百法。介绍完了以后再回归到这个宗旨“言无我者”,介绍一下什么叫“言无我者”,即“略有两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我们看一下这两个无我是什么意思?

《瑜伽师地论》:“补特伽罗者,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

补特伽罗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数数的往返取六道轮回,而且无厌足。如果厌足了,他就发出离心了,他就不取了。所以我们在取,因为我们对轮回没有厌足。

“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

既然数数地在六道轮回里取,是不是有一个我,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去取呢?不是的,补特伽罗当中没有一个我,也没有离开这一切缘生行外有个我。缘生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之前不是学过十二缘起吗?个体生命的流转是因为十二个因缘在无休止地转动。十二因缘当中,你找不出来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并没有一个我去轮转,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不轮转了。你之所以在六道里面轮转,把十二个因缘给转动起来了,就是因为我们无明,我们无明以后执著有个我。你一旦看清楚了,这十二个因缘当中没有你认为的独立存在的人我,十二因缘就转不动了,轮回就歇了。

“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

什么叫法无我呢?就是说与我们感知到的一切的缘生诸行,包括你说的十二因缘,包括你现在感受到五蕴的境界,“性非实我”,它的本性当中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还是无自性嘛!“是无常故”。他这里讲的无常其实是很浅的一个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我,它一直在变,所以叫无常。但是如果你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理解无常的话,常无才叫无常。

《般若经》早就跟我们讲了,你说有五蕴诸法在生灭变化,在无常变化,你说这个是般若,其实这个叫相似般若。你要知道五蕴,什么叫无常?它常常的无,这才是大乘的无常义,这个才是真正的般若。所以人无我、法无我合起来就是大乘佛法讲的五蕴皆空。有时候讲法无我就包含了人无我,人也是一个法。你执著的那个人就是你头脑里面的法嘛!所以这些都是可以相通的。


内容回顾:

我们回顾一下这个内容,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出来的一个百法的图。我们把总体内容这样对着这个图回顾一下。

百法

百法的开头就是讲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一切法——第一个心法,第二个是心所有法,第三个是色法,第四个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个是无为法。五位百法,一共一百个。

五位百法中,第一个心法是“一切最胜故”,是一切法的根,一切法的所依。心法可以概括为八识心王,那么八识心王是一切法的所依,一切最胜嘛!你看这是所有法的根,所以(图中)把它放在最下面。

第二个心所有法,就是八识心王运行产生起来的作用,五十一个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包括遍行、别境、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那么这就是八识心王运行起来以后产生的一个作用,是我们能感知到的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跟心相应的,所以叫“与此相应故”,与下面的心是相应的。

第三个色法,色法就包括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还有一个意识所对的境——法处所摄色。那么这就是十一个色法。它是“心与心所有法两者所影现”,它不是实有的,它是你的心产生的作用以后,影现出来的一个境界。所以是不是一切唯心?

再上去,第四个是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包括了二十四个,这二十四个全部是抽象概念,是假安立出来的,通俗讲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二十四个法是怎么来的?“三为差别故”,就是心、心所有法、色法,三法同时相互作用以后,在这个当中我们给它分别抽象出来的一个假法。

再上去,第五是今天学的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对前面的四法的一个总结。“四所显示故”,就是四位法显示出来的一个道理。那么这个当中的六个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其实都是方便讲,最后一个真如无为才是真实要表达的一个真理,就是一切法无我,包括人无我、法无我的真理。

整个百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世亲菩萨很慈悲,他是把佛陀的教法全部学通达的人,他才能在这么庞大的一个体系当中给我们总结出这一百个法,而且把理论、次第、内在的关系都安排得非常合理,都没有违背佛讲的法义。


法义总结:

本论宗旨~一切法无我(遮诠)

何谓一切法~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何谓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人法二空所显之理~有为法的法性~真如无为~理~遮诠~非表诠之本体。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我们这一部论的宗旨就是一切法无我。这一切法无我就是一个遮诠的方式。这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是不存在的,是遮诠实相。

那么什么是一切法?就是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那么何谓无我?包括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法无我就是人法二空所显之理,就是有为法的法性。人法是不是我们感知到的有为法?它的空性就是有为法的法性,那么也就是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一个理!它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不是表达一个实有的对境,而是遮诠实相。所以这样是不是就串起来了?整个就串起来了嘛!你理解这个真如就不要把它理解成一个直接指示的真如本体嘛!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思考一下:

思考:为何诸法所依、一切最胜的心法也空无?

刚才讲一切法无我也包括了前面讲的最胜的心法,为什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之前不是讲一切唯心,唯心是实相吗?

此“心”,但依圣者亲证的唯心实相而以凡夫五蕴言说境界假名安立,实相离言,非五蕴境界,故其自性本来空无。属彻底了义教法,同般若经所说诸法无自性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唯假名安立,假名亦空的究竟了义教法——说法如筏喻。

这个心要知道,但依圣者亲证的唯心实相而以凡夫五蕴言说境界假名安立,实相离言,非五蕴境界,故其自性本来空无。这里说的一切法无我,是属于彻底了义的教法,注意是教法,不是了义法本身。同般若经所说诸法无自性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唯假名安立,假名亦空的究竟了义教法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过佛说法如筏喻。所以这里讲的一切最胜的心法,本来是从唯识的角度来安立,唯有心是真的。但是这里说的一切法无我,包括了心。所以这里讲的一切法无我是连假名安立的佛法也否定的。所以这个一切法无我是最了义的说法、教法。但是它这句话本身还是言说境界,是不是?所以它只能是教法。我们不能说它是了义实相本身,不是。真正彻底的了义是什么?就是实相本身。但是它是离开了五蕴言说境界的。所以你在凡夫的五蕴境界里面想找一个真的东西,找得出来吗?佛会认可吗?不会认可的,佛连他自己讲的法都否定了,都彻底地否定了。因为不否定,你醒不过来,你见不了实相。所以你在五蕴境界里面就不要去折腾了,不要想去找什么真实境界了。你想觉醒的第一步就是老老实实把五蕴彻底地空掉,空到最后的时候,又把空五蕴的佛法也要空掉,这个才是觉醒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要自己搞一套,或者是道听途说搞一套,那样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可以给你打保票。

好,那么这样的一种教法,你看《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么短的一部论,就已经把佛法的了义教法全部说清楚了,同时还慈悲地选出很多跟我们有关系的、比较接近的名词概念,让我们能去看懂佛经。


依论修行次第:

正闻熏习~明了一切法无我~善观一切法~人无我、法无我

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胜解~思

入定踏实观修~实证二空,得根本无分别智~果(成唯识论: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真如无为),无境相故,能断随眠。)——遮诠/证离言之唯心实相~表诠——唯心无境了义中道实相~圣者化身入梦,皆以此了义中道实相为宗趣,开设教法,示导众生观修悟入。


依据这部论,我们就来看一下修行次第。

第一个,首先要正闻熏习,要明了一切法无我是什么意思。要去善于观察这一切法是不是无我的,是不是人无我、法无我,这就是正闻熏习的一个过程。不听佛讲这个道理,凡夫凭脑袋想是永远想不出来这个道理的。因为凡夫已经在我法二执的无明当中了,是没有能力跳出自己的无明。这个无明就像皮肤一样把你全部给裹住的,你自己跳不出自己的皮肤的。只有依据从最高境界、最高智慧灌注下来的正见、方法,才能发现这个人法无我的问题。

那就去观,要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要达到胜解,殊胜的理解,确定的理解,没有怀疑了,这个时候就是得思所成慧。刚才第一步是闻所成慧,要听到正确的道理,听懂了,这个才叫得闻所成慧。第二步就要如理作意,达到胜解得思所成慧。

得思所成慧了,入定分分钟入,想入就入。入灭尽定都可以,何况入个小定。因为知道五蕴本空,没有什么东西可干扰了。那么这个时候入定去观空,最后把佛法扔掉,这时候就实证二空,亲自证到了人法皆空,也就是五蕴皆空,这个时候可以说得根本无分别智。得根本无分别智就是证到五蕴皆空的正智,一切圣人都要以这个为根本而觉悟的。但是这个智是没有分别的,因为五蕴、言说境界都空了嘛!分别什么?所以叫根本无分别智,这就是证果(见道)。

《成唯识论》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看到了吧?什么叫根本无分别智?亲自证到了人空、法空这样的一个显现出来真理,证到这个真理了,就是刚才前面讲的什么?真如无为。证到这个无为法了。这个无为法不是一个具体的对境,是个法、是个理,是不是?所以“无境相故”,这个法当中没有相,没有境界。因为只有实证到五蕴皆空了,境都消光了,这个时候才说证到了二空所显的真理。如果还有境,那就没证这个真理。证到真理以后会怎么样?“能断随眠”,什么叫随眠?就是种子睡在的心里,随时准备起作用。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染污种子、无明、我法二执无明邪见的种子,见道后还有,见道只是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把现行给断了,但是内心五蕴实有的邪见无明种子还是多得不得了,还要净化两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是永远不会退了,永远不会再做五蕴的迷梦出来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只要证到二空所显的真理,也就是真如无为,达到这个境界了,就能够断一切邪见种子,能够直接对治、直接断。因为那个时候,从唯识的角度来讲,亲证二空的时候,同时就证到离言之唯心实相,就见到真实境界,真实有的东西见到了。这个真实有的东西——唯心,或者说实相就是表诠的方式,就是一个真实境界,这时就证到了。我们现在见不到,为什么?被五蕴障碍了,被我法二执的无明,也就是五蕴给障碍了。

所以证到真如无为法的时候,也就是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中间是没有一个五蕴皆空的状态,没有一个空的境界。那个空的境界是定境,不是这里大乘佛法讲的五蕴皆空的道理。五蕴皆空是安立的一个真理,不是一个实指的对境。一旦证到了五蕴皆空的时候,扫除了五蕴的障碍以后,当下同时就证到了唯心的真实境界!就是大乘圣者见到的唯心实相。用完整的说法就叫唯心无境了义中道实相。你看有什么?唯有心!没什么?没有人和法这两者构成的五蕴境界。这个才是讲完整的了义中道实相的说法。

已经觉醒的佛菩萨圣者化身入我们的梦,都要依据了义的中道实相为宗旨和归趣。即他讲法不能离开这个实相,不能离开这个宗旨。他讲法、教导众生的同时,也要把众生引导到这个宗旨上去。所以佛就是依据他所证的实相,然后化身入梦,入到我们凡夫的境界当中,给我们种种的方便,然后教导我们去如实地观修,慢慢地也悟到(悟入)他所证的实相。

这个道理大家要是听下来,对于怎么修行就会比较清晰了。要不然在一个“真如”这个概念上,就够折腾一辈子。不光一辈子,要没听到佛讲的三时教法,生生世世都可能要在这个上面折腾。都要在凡夫的五蕴境界里面去找一个真如,然后把它美化。因为修行有体会的嘛,会有觉受的嘛。比如说入个定了,静下来,会有种种平时体会不到的境界。你就会把这个境界把跟五蕴皆空,跟真如给联系起来,云山雾绕的,就出不来了。

真正的觉醒的圣者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把凡夫的五蕴境界全部扫掉,你才能够醒得来!所以正法跟相似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差的十万八千里,可以这样讲。但是如果没有因缘遇到三时判教的教法,想把这些问题分清楚,真的不容易的。


小结回顾

好,今天我们就把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完了。下面我们对两年来的学习做一个回顾。

我们最开始讲了几节课,就是从总体上给大家介绍一下大乘佛法修行的基本原理、理路。

然后给大家介绍了三时判教,介绍了三时判教以后,我们就从小乘佛法的《佛说无常经》,介绍了一下小乘佛法的教法和基本道理——人无我,生灭无常。

然后介绍了一下大乘佛法的一个入门——《佛说八大人觉经》。其实《佛说八大人觉经》里面有很多理论的很多说法跟小乘是有一定关系的,是相通的,只不过它强调发菩提心的问题。

后来介绍了《心经》。《心经》就是正儿八经大乘的起步。《般若经》是一切想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都要学的,是避不开的。那么《般若经》的核心道理就是人法皆空,五蕴皆空。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你说打个折扣,打个折扣可以,你学小乘人无我。学大乘就打不了折扣,你只能面对五蕴皆空的,要去理解它,去慢慢地观察,去实修。

学了《大般若经》的核心后,我们也学了《金刚经》。《金刚经》是《般若经》的纲要,也讲得很详细,还是讲五蕴皆空的道理。

学了《金刚经》以后,我们就接着学《百法明门论》了。 学《百法明门论》,我们没有按百法的安排来一步一步学,我们先把大乘佛法的核心纲要——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先学了一遍。因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佛一代时教提纲挈领的一个纲要,只要掌握了,佛的一代时教,不管是大乘小乘中乘,全部可以从总体上做一个把握,有这样的一个作用。那么这个内容花了十四讲,这十四讲非常重要,以后大家要多去复习一下。因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包含的道理非常完备,但是太浓缩了,我们初学就不容易理解,那就需要补充,就要把五法三自性纲要先熟悉,再来学它,才不会茫然。有了前面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学习以后,再学后面的就很轻松了。就不会被名相给搅乱思维。

所以《大乘百法明门论》把唯识的道理和般若空正见都讲清楚了。然后把学习佛法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概念、名相也包括了,所以说你把我们前面学的十四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加上后面《大乘百法明门论》介绍的具体内容都能够消化的话,你自己去学佛经就没有太大问题了。除非不认真,不认真那就不好说了。你要认真学,你自己就能读懂佛经,这个不得了的。

所以我并不希望大家听我啰啰嗦嗦一直讲下去,我希望大家学会了以后自己可以去看佛经,我是抱着这个理念来学习的。所以我讲的内容就是按三时判教来讲的,然后把每一时代表的经和义理都讲了。然后讲了读佛经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名相。乃至于百法里面讲的烦恼法——认识我们自己的状态的,让我们通过学习能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的这些内容也讲了。整个内容讲下来,其实就是把三时判教的完整的义理都包含、概括在里面了。

为什么那么强调三时判教的问题?因为三时判教是佛唯一的一个判教!判教是什么意思呢?判教就相当于佛教我们去看佛经的说明书,这个说明书是佛原厂厂家提供的。佛经是佛讲的,怎么看佛经,佛来教你,那不是原厂家出的说明书吗?所以这就最大程度保障了准确性,是不是?因为佛经你稍微判断失误一点点,你越修行到后面会偏得越远,因地偏一点点,果地可能偏了十万八千里!就像我们前面学的真如这一个概念,这一个概念你理解错了,就偏了十万八千里,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判教是无比的重要,无比的重要!当年玄奘法师在唐代佛法那么兴盛的时代,游遍了全国各地,遍访了高僧大德,还有一百个问题没解决。他可是十二岁就会讲《摄大乘论》的人,国内可以说是顶尖的高僧,还有一百个问题没解决不了,找不到人解答,所以他才发心去印度取原典佛经。去了,九死一生,千辛万苦!你想想看,一个人步行通过这么漫长的一个旅途,那么恶劣的环境,要克服种种的语言不通,种种的凶险。去一百个人,回来的不超过十个!都死在路上了。

他去学什么?学《瑜伽师地论》。这是从凡夫到成佛的一部大论,有一百卷,是把从凡夫到成佛怎么修,修行的理论、方法、标准是什么讲得一清二楚的一部成佛的宝典。那烂陀大学的长老主持给他前后讲了三遍了,他学通了以后,那一百个问题全部解决了。然后在印度无遮大会上跟全印度的人辩论,他提出一个唯识的论点,简单讲就是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现的。如果有人辩倒他,他就把脑袋砍下来答谢。因为找到他的漏洞了,他提升了,他要感谢你。十八天下来,全印度没一个人能够找出他的问题。你想想看,印度可是佛陀的故乡,是九十六种外道各种思想无比发达的地方,辩论水平都是全世界一流的,他为什么可以学到这一步呢?因为他学到了佛陀的正法。佛法才这么厉害嘛,世间法哪里辩得过佛法,是不是?

他学的佛法,简单讲就是三时教法,就是按三时判教来学的,是学佛陀亲自讲的。所以三时教法他学好以后带回中国翻译了很多经典。可是这个三时教法,传了七十年就断了,就没传下去。为什么传不下去,知道吗?因为佛讲的东西太违背我们凡夫知见了,太颠覆我们凡夫知见了。五蕴皆空,空就是没有!几个人能接受?世界唯识无境,谁能接受?为什么印度人能接受?为什么佛在印度示现呢?因为人家根基好。所以我们生到中国其实要惭愧的。

玄奘法师学通了,费那么大劲把正法传回来,才传了七十年就传不下去了。所以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能够花两年时间来学教法,这个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缘当然也有的,因为在民国的时候有一大批的有识之士要兴国,要兴盛佛教。他们收集了全世界各个语言版本的佛经,相互对照来学习,最后把三时教法给恢复了。那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就是韩镜清老先生,一位大德居士,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在这样的一个因缘情况下,我们遇到了三时教法,可以说也是往昔跟这法结过缘的,否则的话真的听不到。

但是听到这个法有几种情况。第一个就是初学者,初学者听到了以后没什么感觉,他认为佛法就是这样的。他不知道这个教法不是那么容易听到的,总认为还有更高妙的。其实你把《楞伽经》读一下,你看看没有更高妙的?已经讲到底,讲到顶尖了,讲彻底了!

还有一些人就是所谓的老修行,在佛教界混了很多年的,自认为老修行的自认为很有菩提心的。他听到了这个法,他就反对的,接受不了。所以也没有因缘学。虽然他认为很老很有资格,但是他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他学佛是不求甚解的。认为佛法好,全是圆融的,圆融吧,圆融到最后就是一锅粥了——怎么样都可以,也挑不出那些有问题的问题来,挑不出,就是认为都好。你跟他讲不一样的说法,他就接受不了了。

还有一种人,老修行,有真实求真的菩提心,真的求觉悟,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折腾了好多年。那种苦闷,在这种情况下,一听到佛陀的三时教法,马上就能进!这个就是有善根因缘的老修行才有的效果,因为可以把他原先累积的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就像玄奘法师当年遍访高僧,一百个问题解决不了,最后去印度才解决的,就是像这样的情况。

说这么多的意思,就是说大家有因缘遇到三时教法,不要当成一个小事情来看,需要花一点精力去深入地学习才对,才不辜负殊胜的因缘!当然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我道德也不够,修养也不行,水平也差,但是有一点,我对三时教法的信心十足,我是坚信不疑的。凭着这一股信心,所以我就斗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内容。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有那么一点点功德的话,我就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大家,愿大家早日成佛。如果说有什么过失的话,那我来担就好了,跟大家没关系,请大家放心。

为什么今天啰啰嗦嗦讲这么多,因为我看咱们学习的因缘差不多了。所以说这个知行苑的学习因缘,今天晚上是最后一次了。如果大家有想学的以后再看因缘。我以前讲过的那些内容,学习三时教法入门足够了。不但是学习三时教法入门足够了,从总体纲要上准确把握整个佛法,都没问题了。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没问题的。当然如果你不认真学,那我就不知道怎么讲了。还是那句话,你真想学,都能够满愿。


那么今天的时间刚过了,不好意思,我们一起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9讲 ——无为法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

  •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成观法师撰注(1)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文 大乘五位百法表 大乘百法明门论令注… 一 、释论题、论主 二...

  • 《大乘百法明门论》--圆融瑜伽郝悠然导师整理 - 草稿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上学下诚大和尚开示的《大乘百法明门论》 1. 简介: 《大乘百法明门论》出于《瑜珈师地论》本地分第...

  • 大乘百法明门论(二)

    隆谦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开示(二) 2018年6月18日 下面我们具体看《百法明门论》的经文,上午我主要是给大家...

  •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2讲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

  •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5讲

    妙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 大乘百法明门论

    乾隆大藏经·大乘论·第1206部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世亲菩萨 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

  •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世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

  •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亲造,唐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第29讲 ——无为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gf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