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佛理.佛性.众生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6讲 ——五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6讲 ——五法

作者: 清流法苑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13:17 被阅读157次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百法明门论》。学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百法》实质性的内容;也不对,其实也进入了,只是把内容顺序调整了一下,把核心的义理先给大家做一个总体上的介绍,这样子后面的课听起来会通畅。我们选的这一段经文是《楞伽经》的核心内容,也是唯识的核心理论,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一段内容可以说是佛法核心中的核心。你看《楞伽经》,第一部翻译出来的内容就叫《一切佛语心品》,就是《楞伽经》里最重要的一品,就是一切佛讲的佛法的核心,叫《一切佛语心品》。那么我们选的这一段经文又是我从《一切佛语心品》里面抽出来的核心,浓缩了整个佛法的核心道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内容。所以如果你学懂了这个内容,融会贯通了,熟记于心了,可以说你就懂得了三世诸佛要讲的核心的法义。一点都没夸张,这是佛讲的,我们只要学下去,你就看得到,是佛亲口讲。

新课学习——五法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下面的内容,也就是五法。这个五法就已经涵括了所有的佛法。很简单的五个概念,把整个佛法都涵括了。名、相、分别,正智、如如。这就把凡夫的染污法和圣人的清净法,也就是世出世间法全部包括了,而且把背后的道理也讲清楚了。

我们就根据经文来学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之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渐修诸地,具诸佛法,至于如来自证之位。”】

这段经文的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是那个时候大慧菩萨向佛请法,他说世尊请为我说“五法”,就是五法;“自性”,就是三自性;“诸识”,就是八识;“无我”,就是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这种种差别之相,就是具体内容。令我及诸大菩萨,很好地了解了这些以后,能“渐修诸地”——就可以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一直修上去。都具足一切佛法,就是了解佛说的种种法,具备了佛讲的种种道理,这样就可以一直到成佛——至如来自证之位,就是证到了圆满的佛果的位置,就是圆满成佛。也就是说你只要了解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你就可以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一直到成佛。这就已经给我们把佛法高度浓缩地提出来了。我们看后面怎么介绍的: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五法、自性、诸识、无我,所谓名、相、分别、正智、如如。若修行者观察此法,入于如来自证境界,远离常断、有无等见,得现法乐甚深三昧。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于心所现见有外物而起分别,非诸圣人。”】

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先介绍一下。佛说你注意听呐,我为你讲。大慧,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已经把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全部包括在里面了。这个地方大家注意一下,五法也好,三自性也好,八识也好,二无我也好,随便提哪一个出来,都涵括了其它的内容,它们的内容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分别从五法的角度,三自性的角度,八识的角度,或二无我的角度,只是从这四个角度给我们讲了同样的道理。所以佛很慈悲,他反反复复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一样的道理,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

他说“若修行者观察此法”,就是你深入地去思惟观察我前面讲的这些内容,就可以怎么样?“入于如来自证境界”,就是可以成佛。成佛以后怎么样?可以“远离常断,有无等见”,就远离了凡夫境界内一切的见。你说凡夫境界是常还是断,有还是无等等,远离了这一切虚妄颠倒的邪见。为什么?因为凡夫境界那一切法,本质上就是凡夫的幻觉显现出来的梦境,你在这个不存在的梦境当中,分别它是常的还是断的,它有还是无?这个都是戏论。所以《般若经》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把五蕴都破空了,一法不立。《大般若经》说了很多的“诸所有法无非假名”,你们说的那些东西仅仅就是你们用假名在那里说而已;“假名亦空”,连假名都无自性,所以已经是彻底地破了。同样地按照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去观察,也可以成佛,离开凡夫的一切二边见的戏论。因为整个佛法都没有超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内容。

那么这样就可以“得现法乐甚深三昧”,什么叫“现法乐”呢?就是现量见到真实法而产生的快乐,就是圣者的境界。所以说登初地叫什么?叫极欢喜地。为什么叫极欢喜地?见到真相啦,一下子生命的天亮了,无明破除了,原来在六道轮回里面那种可怜的流浪的生活结束了,那个快乐是叫极欢喜。“甚深三昧”,这个三昧可不是普通的四禅八定的三昧,或者说小乘人阿罗汉证得的灭尽三昧,不是的!是初地以上圣者大菩萨的甚深三昧,这个三昧就是大自在的三昧。你看初地菩萨就可以在一百个大千世界同时化身度众生了。这“一百”其实是一个标指性的表达,不是确定的,佛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概念而已,这个“百”是形容多的意思。有了这个基数,他就说二地是十倍地增长——一千大千世界。其实如初地是一千,二地就一万,他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概念而已,其实不止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百”是形容多的意思,那么二地就是成十倍的多,是这样的意思。甚深三昧又叫大乘光明定,什么叫大乘光明定呢?生命的天亮了,通俗讲,智慧已经开发了,永远没有无明黑暗。这个定可不是一般的定,所以叫甚深三昧。

“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于心所现见有外物而起分别,非诸圣人”。这里的凡就是凡夫,愚就是二乘声闻乘人,这个基本常识要知道。所以小乘声闻人,佛把他跟凡夫外道是并列提的、相提并论的,因为他其实只是在轮回当中休息一下而已,没真正解决问题。他不知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这些道理;他只知道这个无我当中的一个人无我的道理。大家学了《般若经》就知道,他只了解这个当中一丁点的佛法,所以他就“于心所现见有外物”——他就认为心所对的境界是心外存在的,所以他有法执,执着五蕴为有,至少是执着比如地水火风四大,外在的色身香味触…这些材料他认为是心外实有的,然后在那里分别“这个有自性,这个是由极微构成的,那个由什么什么构成的…”,如桌子都是由木头构成的,那么他也认为桌子有,他认为木头也有,就是一般讲的执着有自相有共相。那就起分别了,分别都叫虚妄分别。什么叫虚妄分别?不如实见,没有如实见到真相,在那里胡乱地分别。

那么分别留下的——我们讲记忆也好,信息也好,就保存到阿赖耶识里面,将来这个信息又显现出像做梦一样,显现出轮回的境界。所以这样一种情况,他就不能算是圣人。大乘的圣人就是从梦中醒来的,把轮回的程序彻底改了,五蕴境界永远不会再显现了。注意!五蕴境界是对于我们凡夫有我法二执的角度讲的。从圣者的角度讲,他虽然能够知道我们的状态,但是对他来讲,他知道的那个状态已经不能叫五蕴了,知道吗?这个要区分一下。圣人叫什么?他直接现量见到众生心了嘛,你就是个心识信息,心识种子在那里运作而已,他直接见到这个真相了嘛,而且你怎么运作的,他也知道,一清二楚。所以那个时候你就不能说“你圣人都已经成圣人了,你还没有我们凡夫的五蕴境界,你还不如我们凡夫了”,可不能这样想,对吧?他知道你凡夫是什么回事,一清二楚,连你凡夫不知道的背后的真实的因果都一清二楚。所以说圣人是跟凡夫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要把凡夫跟圣人混淆了,这个非常重要。

好,大慧继续说: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别?”】

那些凡愚为什么不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内容,在那里起分别?

【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瞋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

这一段,佛就把凡夫为什么虚妄分别的原因给我们讲清楚了。他说,大慧,凡夫和小乘愚痴人不知道,名——就是我们讲的语言、名言、名词、概念,他不知道这个是假安立的。为什么名言是假安立的呢?这里跟大家打个比喻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把这个东西(法师指着桌上的水杯问大众)叫什么?叫杯子。英国人美国人叫什么?对,cup。所以,你就知道名是假的,你生下来有名吗?你妈妈想怎么取就怎么取,你现在要改也可以,改了也没关系。我出家之前就不叫则金,我出家以后就叫则金。我还有字呢?叫朗润。所以这个名本身就是我们人安立的,你想怎么安就怎么安,就是个标签,你想怎么贴就怎么贴。但是我们凡夫有一个情况,这个名字用久了以后,有一个什么后果?他心随着名相取境界。比如说,大家闭上眼睛,我说话筒,你心里是不是有个话筒的形象?我说什么你就现什么。这个就是我们的心,就随着名相开始怎么样?见种种相。刚才是闭眼睛,现在睁开眼睛,我说你找个杯子,你们就开始找了,就找到了一个杯子,所以就把名与相搅在一起了。而且这个过程当中还记着有能见名相的我,和我所对的这一切,比如说杯子、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比如说我的名字,我所说的名,我所说的话,这个都是我所对的境界。通俗讲就是五蕴,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有能、所在那里对立地分别取舍。符合我意的,我就取就追求;与我意愿相违的,我就逃避拒绝,甚至去毁灭它。这样就不断地随名去取色相取境界,这样子就会覆障,就会遮蔽我们的智慧,就会障碍我们见到真实相。

见真实相叫做圣智,圣智--圣人的智慧,就是见到真相的智慧。我们这样随着名相去取种种相,然后去计著我和我所,这就是无明颠倒。这样就障碍了我们开发智慧,且起种种的贪嗔痴。与业力相应的、以前熟悉的,再次显现了,就喜欢,就去追求;与以前业力相违的,或者留下了不好印象的,再显现了,就排斥,就去打击,对不对?这样子起贪嗔痴。贪的本质就是贪爱;嗔就是贪不到发火,本质上还是贪;痴就是不明真相,不了解真实性,在那里胡来。那么这样就会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无记业。业是什么?业就是你经历过的所有的事情留在心里保存下来的信息记忆,就像电脑的数据一样,存到你心里,存到你的硬盘里。造了业以后,将来的后果又会显现出六道轮回的境界,给你去受用。业会显现境界的,我们这个人生怎么来的?就是上辈子造了做人的业嘛。我们晚上为什么会做梦?就是因为你累积信息到心里面了,然后信息再组合构建出来种种境界。轮回跟做梦一样的。

所谓的业,它会显现果报让我们受用,把我们困在轮回中,就像蚕作茧一样的把自己给捆起来了,堕在六道轮回。诸趣就是六趣,就是困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当中。那个情况就像水井上面用来打水的辘轳,就是舀水,一上一下,对吧?上去就叫三善道,下去就叫三恶道。不断地上上下下循环不绝,这就是轮回的命运。这样的命运悲惨不悲惨呀?你稍微去思考一下,你就知道很悲惨。你说你看不到三恶道里面的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你总看得到吧?畜生道多惨多苦,任人宰割、相互食啖,你吃我我吃你,而且无明愚痴。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叫轮回。

在轮回的过程当中,还不知道“诸法如幻”,幻是什么?这个佛讲的比喻。对于佛的比喻,大家把握一个原则,都是当时印度人有经验的、能看到的、有体验的,否则比喻就无意义了。比如佛说“如幻”,就是因为当时印度就有幻士在街头表演幻术,就像我们现在放三维电影投影一样的,他可以用一些道具、念一些咒术,显现出很逼真的场景出来给你看,当他把幻术一收,啥都没有了,就剩下道具在那里。这个情况意思就是说,如幻就是压根就不存在。“如焰”是什么意思?夏天马路上气温很高的时候,你是不是老远看上去有水?那就叫阳焰。你走近一看有没有?对,你看上去有,实际上没有,这就叫如焰。“如水中月”,水中有月吗?没有,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一切法,本质上压根就没有真实存在过,都是我们“自心所见妄分别起”。就是我们自心因为有虚妄分别的种子存在,那个种子在综合作用力量大的,就现出境界——全是我们的妄心分别显现出来的境界。这不是跟昨天晚上做梦一样?完全一样。

“离能所取及生住灭”,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法当中,本质上没有一个能取的我,也没有所取的对象。没有!梦里面,你认为有个自我,还有我所对的一切境界,都很逼真,就像我们白天的感觉一样。但是当你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知道梦中压根就没有你认为的自我和你所对的那些境界。这个应该好懂吧?你连那梦中的我身上的一根毛都找不出来,你连梦中山河大地里面的一颗灰尘都找不出来,但是你在梦中的时候一切都很逼真。现在就是一个一样的梦!现在就是跟昨天晚上一模一样的梦。区别就在于昨天晚上的梦,你早上会醒来;现在这个梦你只有证到五蕴皆空,登初地才能醒。这有什么区别?还认为法有生、有保持、有灭掉?这个都是颠倒!梦中哪有什么东西生出来?东西都没有,哪有什么东西生出来?连东西都没有,哪有什么东西保持一个状态?连东西都没有,哪有什么东西你说它灭掉了?我们是不是认为这一切都有生有住有灭?这就是无明颠倒!所以《般若经》就告诉我们: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

好,还有一些外道是这样想的,他说从自在生,是大自在天把一切生出来的。他说我们凡夫感知到的这一切是有一个上帝——大自在,就是色究竟天的天主,给生出来的,这是个误会。也有些外道说从时节生诸法,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景象出现。春天到了,草发芽了,树开花了,他说从时节生出了万物。有些说从微尘生出了万法,微尘是什么?就是现在科学家在找的基本粒子。古代就已经有人在找了。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就已经提出了原子论的说法,其实比他更早,印度的哲学家、修行人早就提出了,说这个世界是由分割得不可再分割、小得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的微粒、微尘集聚在一起构成的。这些都是邪知邪见。微尘我们以前破过,它存不存在?存在就可以分,不存在就没有,你怎么能说它不可分割呢?都是自己猜出来的。胜性就是当时有一个数论派(印度一个外道也是比较有名的),他们的一个理论就是立二十五谛,他说这个世界有二十五种东西组成。第一个谛叫做冥谛或者就叫自性,也就是胜性,真实有的一个殊胜的存在性。他说这个东西是常的不变的;第二十五个为神我,是常存不变的自我。那么这个我去思考胜性自性,就变出了二十三个存在,二十三个存在就给我受用的,让我受用。我一受用了以后就被这些东西给捆住了,就不自在了、不解脱了。那么这个神我不思考,冥谛又不变(自性又不变,刚才前面讲的胜性又不变,常一不变了),这样子,也就没有那些二十三种东西来缠缚我了,我就解脱了,我就得涅槃了。他是这样一个理论,这个都是他瞎猜出来的。所以这些外道的东西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佛就批他们,说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知道错的,对于我们去理解正确的就有帮助。这个都是因为“随名相流”了。“名相”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一个语言概念,有了语言概念以后,然后就跟相联系在一起,名相就纠缠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一般提出来的名,都有一个所指的对象,但是也有名没有所指的对象,比如说“龟毛兔角”,就没有所指的对象,所以名是可以随便立的。那么这样子就导致了我们一个恶性循环,一个坏习惯,就是虚妄分别的习惯。你看,我们要讲话讲出来,发出声音,让人家听到的叫语言,外部语言。但是我们思考的时候全部还是语言,或者说相,形象。所以我们能用的东西只有名言名相,这个你要是理解透了,都可以觉醒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凡夫境界,只有佛讲的名相,只有这个虚妄。除了这个虚妄境界,你啥都看不到,啥真相都没有,那你不就放下了吗?

【“大慧,此中相者,谓眼识所见,名之为色;耳、鼻、舌、身、意识得者,名之为声、香、味、触、法,如是等我说为相。】 大家现在看一看什么是佛讲的“相”?佛就告诉大慧说,这个当中讲的“相”就是“眼识所见,名之为色”。比如说我们眼睛看到了一切的这些形象,佛法、当时的外道、世间人,都是用一个色来代表,比如色相。那么同时其它的感官,比如说耳、鼻、舌、身、意这些所对的所感知到的境界,就称为声、香、味、触、法。比如说耳朵听到的叫声音,鼻子闻到的叫香,舌头尝到的叫味,身体感触到的叫触,思想观念想到的、运作的叫法尘概念。这个法就是对前面的色、声、香、味、触留下的信息,作综合的运作,即我们说的思考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法尘,这些都是“相”的范畴。注意!这个地方很关键了,这个“相”不只是包括了单纯的物质或者单纯的精神现象,而是包括了物质和精神现象,记住了!佛这里,五法里面定义的相包括了一切我们感知到的,就是五蕴。好,记住一下。后面我们有话讲。

【“分别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谓以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而显其相,此事如是决定不异,是名分别】

什么是五法里面界定的分别呢?分别是从我们的心具有分别的作用的角度来安立的,同时它是包括了能分别的心和正在起分别的作用,包括了这两方面。那么是怎么开始进行分别的?他说我们“施设众名”,前面讲的取种种名字,这个名字是自己施设出来的,不是真的客观存在的,所以你想怎么施设,你就怎么施设。施设就是本来没有,你安一个上去,你设置一个上去,所以所有的名都是我们的意识施设出来的。施设出来以后,就用它来标指那些种种不同的相。比如,说杯子,我们就把杯子安在它身上,话筒就安在它的身上,桌子就安在它的身上,就是以这些名字来做一个标签,来表达一些形象。

比如说那是大象,那是马,那是车,那个是步——我们或说走路,那个是男的,那个是女的,我们给不同的相都安立了不同的名字,为了起到一个交流的作用。这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语言体系,我们在一起交流才知道他讲什么东西,其实主要是起这个作用的。所以离开了具体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那里光用语言交流,是不是这样?比如说妙果寺的猪头钟是什么样的,是宋代就开始有的。我们不需要把钟搬过来就可以在这里交流了。然后说这个猪头钟就不是牛头钟,不是铃铛。这个桌子就不是椅子,那个牛就不是马…我们就一定要给它对应上,不能错,这就叫分别。我们要把它分门别类,分开分清楚,要把我们安立的语言跟所要标指的对象,好像做一个符合性的链接,不能错乱。分久了以后,我们就会怎么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观念——一定是那样。比如说这是什么?杯子。对。如果有一个人上来就跟你讲“这个东西叫痰盂”,你们是不是要跟他急?“那就是杯子!”“不对,就是痰盂!”“就是杯子!”…所以各有各的说法了。“你怎么说这个是痰盂?明明是杯子!”。所以我们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一个惯性,这个就叫坚固的分别执着了。其实你本质上分别的是什么?你本质上坚持的是什么?是你心里面的妄想,跟所谓的外境其实是没关系的。

好,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分别,这个分别就包括了凡夫境界和圣人境界。我们凡夫能感知到的是正在分别的一个显像一个表象,一个外显的现象,一个作用,但是我们看不到那个能分别的心。体会一下,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在分别,我们看不到自己能分别的心,这个很奇怪吧?明明有在分别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能分别的主体、那个心?但是从作用上我们推导出来,一定有能分别的心。可是我们偏偏就看不见,谁看到了?这就是初地菩萨才看得到的,就是背后真实的心。我们感觉有能分别的心,那个是个感觉,是个妄想——我执。你认为有个能分别的主体,你从来没见过,这就叫无明,所以分别就包括了凡夫境界和圣人境界在里面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污染的依他起,就是分别的另外一个说法。依他起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你为什么能分别?因为你心里面有累积进去了分别的材料。比如说杯子,你心里面肯定累积过杯子的概念和形象,你要没累积保存的话,拿上来你都不知道干什么了,你根本就没办法讲话了。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你说它叫什么,你叫得出来吗?除非你现场给它取一个,或者说“那个东西”。所以这些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已经累积了很多的名言、那些相的记忆信息,所以它显现出来起作用了。我们一般讲起现行了你才分别得出来,它不起现行,你还分别不出来。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见到一个事物,我们一下子忘了,半天想不起来。这个时候就是因为你累积进去的、原先保存进去的信息没有调动出来,你就没办法分别了,你就傻了。所以为什么能分别?因为你有分别的后台的数据,数据在释放,你才分别得出来。但是这个后台的信息数据,我们凡夫没一个人看到过,都是猜的。所以分别就包括了凡夫境界和圣人看到的境界。

我们看一下《大乘入楞伽经》卷四里关于描述这个虚妄分别的一段经文:

“大慧,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著,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

这段经文就告诉我们说,一切凡夫众生于种种他所感知到的境界都不能够了达是他自心所显现的,所以就虚妄地计度有个能取的我,有所取的对境。我们都是这样的!这个说的是我们的经验,我们应该不陌生,很熟悉。那么这样子,有能、所虚妄的执著,就产生了种种的执取!取那些对境!就产生了种种的虚妄的执著。为什么叫虚妄的执著?因为你认为的能、所,本质上没有,没有客观存在,所以叫虚妄执著。如果是真的有,就叫真的执著。这就是我们的无明颠倒。

那么有了虚妄执著以后,就 “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就分别这个是杯子,那个是桌子,那个是椅子;这个是真的,那是假的;这个是常的,那个是断的。反正我们的分别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有一个总原则就是二边——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孔子他说我们不要执一端,我们走中庸,他说的中庸还是跟两边对立的,还没有逃开二边见嘛!我不取左、右,我取中间,那你这个中间不是跟左右对立的吗?所以没办法跳出二元对立,我们凡夫这样子就“堕有无见”,有无见就是二边见的一个总代表。最普遍性的,这个东西有没有?世界有没有?或者说这个东西没有吧?也就是说他最大的一个知见就是有见和无见,其实也就是常见和断见。你只要认为有,就一定是真实有的东西才叫有。真实有的东西就是常嘛!它就是一个常存的。那么你说无,比如说这个东西慢慢地坏了,变没有了,这个东西没有了就断了,相续性就断了,所以这个就叫断见,有无见就是常断见。围绕这个二边见,然后产生出来了一切的其他的二边见。

这样子就不断地增长了外道妄见习气。什么叫外道妄见习气?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你只要没有理解佛讲的“唯心无境”的这个道理,全是外道,包括佛教徒都是外道。你不要说我是学佛的,不对,你没理解佛讲的内道——也就是唯心的道理,你就是外道。外道就一定有妄见,就是虚妄的知见、邪见。这个知见就会熏到心里面去,形成种子,这个种子就叫习气。习气就是种子,种子就是习气。习气种子将来又怎么样?又起现行,条件成熟了,又起现行。起现行的还是你虚妄颠倒的现行,也就是我们六道轮回的现行。所以轮回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嘛!

那么这样子“心心所法”,心就是种子,心所法就是起的现行!“相应起时”,有什么心种子,起什么现行,这叫“相应起”,不会错乱的因果。那么起了以后,他又执著有外在的种种境界可以得,还在延续虚妄颠倒无明。又“计著于我及以我所”,又计著有个我和我所对的一切法。你看,就是无明在不断地重复嘛!轮回就是无明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回去无明的种子,你将来又起六道轮回无明的现行,就这一点事情。这个道理难懂吗?不难懂,应该说很容易懂嘛。

这样子就叫“虚妄分别”。什么叫“虚妄分别”?以后你一听到“你不要分别了”,是叫你不要虚妄分别,你学佛法还是要如理地分别的。你不分别,你怎么办?你学不了佛呀!我们现在只能分别,只不过是改一下,把原先的无明虚妄的分别,改成现在佛法的正智分别嘛!这样就把轮回的命运给改了,就在改写轮回程序了。

好!这里是我打上去的话也讲一下:能分别的心识看不见,用来分别的工具即意识假立的名言,所分别对象即自心无明习气显现的主观梦幻境界。

就是说能分别的心识,包括种子和现行,我们看不到。我们用来分别的工具就是意识假安立的语言名言。如果你不讲话不思考,你没办法分别。所以有些人说修行不要分别,你试一试“当下一念不生”。这个可以入定,但是如果你不懂佛法道理,光这样子你觉悟不了,你改写不了轮回程序。那么分别的工具是我们的名言,所分别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心无明的习气显现出来的一个主观的梦幻境界。我们能分别的是心,心真有,但是我们凡夫没见到,是圣人见到的。

那么我们心所分别的境界是什么?其实还是我们自心显现出来的,是我们心里面的种子像做梦一样地显现出来的一个境界,所以能分别的、所分别的本质上就是自心的境界。只是心在那里胡乱地运作,就像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被幻听、幻视的幻觉,折磨得团团转,轮回跟这个真的没区别。这样说,可能很多人很难接受,但是说实在话就是这么回事——都是你自心造出来的幻境,你在那里当真,然后去执著,在那里忧悲苦恼,很可怜吧!所以说轮回是一个很悲惨的命运。不要以为我现在做人了,好像还感觉良好,还挺不错的,这是一个自我感觉。在佛菩萨圣者眼中看,我们都是可怜悯者。

所以你要想从这种状态当中解脱出来,觉醒出来,首先第一步要知道,你所见的一切境界是自心虚妄分别显现出来的!这样你才有机会停下虚妄分别。既然境界是不断地虚妄分别显现出来的,你停下了虚妄分别,那个境界就跟着也歇下来了,梦境就醒了。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因为你不断地在熏正法的种子,破无明的种子,把真相的信息不断地熏,不断地累积到心里,它是会起作用的。所以佛法就叫觉悟之法,是会让我们觉悟的。

【“正智者,谓观其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随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

这个“正智”简单讲就是正确的智慧。什么叫正确的智慧呢?就是如实了达事物真相的智慧;还有一个说法,也可以说已经见到真相的圣人的智慧,那他教导给我们这个智慧。

这个“五法”,排法有好几种,第一个就是把“正智”排在“如如”前面,还有一种排法是把“如如”排在“正智”前面的,后面我们会学到。这里“正智”排到“如如”前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修行观照的次第:你先要具备佛法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智慧;你去观、观修,观修到一定的时候,你才能证到后面讲的那个如如、那个真如。但也不是绝对的。这个“正智”,先要通过佛菩萨教导我们才能知道;那你通过他的教导去观察、观察,观察到一定的时候,就亲自证到了五蕴皆空,这个时候就叫得了“根本智”。这个“根本智”,就是说一切圣人的功德都要依据这个作为起点而开发出来;作为“根”,才能把圣人的后得的这些有分别智或无分别智等圣人的那些智慧,给开发得出来。

这个“根本智”其实就是五蕴皆空的道理。你亲自证到了五蕴皆空,就叫得到了根本智。但是这个根本智是为了我们修行方便而安立的,因为没有那一个真正的根本智给你得,就是说一旦你证到了五蕴皆空,当下就见到真实相了,没有一个空境可住的。证五蕴皆空,不存在一个“住在五蕴皆空的境界当中”的那个状态,不存在的。那个是小乘人证到人无我以后,他不起分别而呈现出来的一个灭尽定的状态,那个跟大乘的五蕴皆空不一样的,而大乘证到五蕴皆空的当下,马上就见到真实有的那个心识运作的情况。

所以这个“正智”就是根本智,就是五蕴皆空的根本智,也属于圆成实自性遮诠定义的部分。我们还记得以前讲过圆成实自性,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五蕴皆空的道理,是从“真实相不是什么”的角度遮诠表达;还有一个角度是表诠,就是“真实有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正面表达给你听,所以圆成实性有两方面的表达含义。把“正智”放在“如如”前面,更偏向于表达这个圆成实自性遮诠的定义,也就是五蕴皆空的根本智。

好,这样子以这种智者教导我们的智慧,我们去观一切,名、相都是“相互为其客”,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缘和合显现出来的一个假安立的现象。比如说这个闹钟,有个独立的闹钟吗?一般人是说有个闹钟,我们学佛就知道闹钟是由种种条件构成的,这个条件相互之间都是像客人一样地待在一起、随时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因缘假合,因缘假合本质上没合过。好,那么这样子,我们就这样去观,观了以后,最后你知道一切相、一切法原来本质上就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性可得,也就是五蕴皆空,精神物质现象、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这个《般若经》已经解决了,我就不多讲了。

那么这样子,你那个“识心”、那个虚妄分别还起得来吗?自然就不起来了嘛!就等于把那个虚妄分别后面的动力给撤了嘛!为什么你会不停地虚妄分别?因为你认为有我、有我所对的一切法呀,当你看清楚了没有这回事以后,一切都是因缘假合的,你那个虚妄分别后面的动力、攀缘心就歇了。歇了以后就怎么样?就证到了一切法“不常不断”。为什么“不断不常”?为什么?没法可断!没有一个法常在,都是虚妄境界。所以就不会跟随那些外道的观念、知见跑了!外道是什么呀?认为自在、时节、微尘、作者生出了一切法。

有正见了就不会去跟随那些邪知邪见了,也不会跟随二乘人的见地了。二乘人是什么见地?五蕴是有的,五蕴当中没有一个我,没有主宰,但是他还是认为五蕴有的。但是有些地方说小乘人证到了“无我”和“无我所”了,有这种说法,有这个经文。为什么会这么说?你要分清楚,他的那个“无我所”是说:既然没有一个我,当然就没有属于我的东西了;但是这个客观外境是有的,只是没有我的,不属于我的,可不是大乘讲的“我”和“我所对的法”都空,不是的!

那么这样的一个情况,你辨别清楚了,你就不会随着二乘人执着有自相、共相——五蕴当中那些法有自性,你就不会执着那个知见了。因为那个是佛方便讲的法,是接引小乘人证人无我、从轮回休息的方便法。你就知道了,一切名相都是你自心分别出来的虚妄境界,没有真实存在性。这就叫“正智”,就具备正知见的眼光了。这样去观察,最后就能亲自证到我法二空的道理。如果当下证到,就叫当下获得了正智,也就是根本智。

【“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看到了吧?这里佛继续告诉大慧什么叫如如。他说菩萨摩诃萨以其(前面讲的)正智,这样观察他的生命境界当中的名言概念、他感知到的境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一切是什么样的?“非有非无”!“非有”好像说没有,对吧?为什么又讲叫“非无”?是不是又找回来了又有了?或者说“有”跟“无”之间的一个状态?不是的!你要是一直听过来了,你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有”——是说一个东西有自性,真实存在;“无”——是说一个东西,比如说原来有,后面给慢慢消灭了,破坏了,变坏了,消失了,先有后无。凡夫的知见是这样建立的,界定它的“有无”是这样的。或者说这个东西放在这里叫有,拿走了说无,此处无这个东西,但是背后的知见还是以 法“有”为前提的。所以这个以“有”为前提的“有和无”,全是凡夫二边见的戏论,都要远离,你搞清楚了,你就会远离! 所以说“远离损、益二边恶见”,什么叫损?什么叫益?“损”——就是真实有的东西你说它没有,也叫诽谤; “益”——是没有的东西,你说它有,也叫增益。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的,真实有的东西,比如说佛证到的唯心,我们说没有,我们没见到过。很多人说没有,包括很多学佛的人都说没有,他只把眼前当真了,他必然就否定佛菩萨见到的真相嘛。这个就叫损见,也叫诽谤见,也叫减损见,把真实有的东西给减损掉了。那么“益”——就是说本来眼前佛菩萨讲的这一切都是五蕴皆空的,本来不存在的,他说这个就是真的,然后在这个当中分什么有什么无、什么常什么断、什么生什么灭,这些都叫做增益见,也叫建立见。损、益在《楞伽经》用的最多的就叫“建立、诽谤见”。这个都是属于二边的恶见,为什么叫恶见?它会让众生无穷无尽地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这个知见会让我们困在六道里面不断地受苦,所以它叫恶见,同时它是违背真相的,也叫邪见。

“名、相及识本来不起”,那个用我们的妄想构建出来的名、包括我们用虚妄分别的种子像梦一样显现出来的五蕴境界这些相,还有我们在这个当中的虚妄分别,本来这个东西就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个不好理解。比如,就像我们昨天晚上做梦,在梦中忙得团团转,不亦乐乎,有我、有我所对的一切法,然后我在那个境界当中,不断地分别、追求。当第二天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从来没发生过,现在就是一样的!你别看我们现在好像正儿八经地在学佛,当你哪一天醒过来的时候,你就知道没这回事,没发生过,真的没发生过!

这些我们认为真实的“事情”没发生过,知道吗?但是这些事情虚妄分别留下的信息、记忆,扔都扔不掉。所以为什么因果能建立?不是从表相上、假相上建立的,是从这个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回种子的角度建立的。所以说,你要是了解这个道理以后,你亲自证到了,这个时候就叫证得“如如”。如如是什么?又叫真如。真如叫什么?又叫真实,就是我法本空的道理——亲证了!补充一点:证到我法本空、也就是五蕴本空的道理以后,后面真实有的功德就开发出来了,你就能看到真实有的心、心运作的情况。不是啥都没有,不是有个空境给你住,这个以前已经反反复复讲过的。

你看“五法”,把所有的世出世间虚妄的、真实的全部包括进去了,全部讲清楚了,所以叫“一切佛语心”——一切佛讲的核心。

我看一下,这个内容讲不完了,继续把这一段讲一下好了: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已,得无照现境,升欢喜地,离外道恶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犹如幻等,证自圣智所行之法,离臆度见,如是次第乃至法云;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敷满足成于如来;成如来已,为众生故,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是名菩萨摩诃萨入于如如之所获得。”】

这里佛就把证得如如、证得真实以后有什么功德的情况介绍了一下。

他说:大慧啊,这个大菩萨“住如如已”,就是证得如如以后,“得无照现境”。什么叫“无照现境”?不需要作意地、现量地见到真实境界;不需还像能所对立一样地去照见认知境界,不需要,就是回归到了那个现量的真实境界。这个时候就叫什么?“升欢喜地”,看到了吧?也就是极欢喜地,也就是初地。你看从凡入圣就是这一过程,原理就是这样子的,标准也是这样子的。这样就永远地离开了“外道恶趣”。“外道”,当然我们凡夫都是属于外道,心外求法的都叫外道;“恶趣”,这里了义的讲法,整个六道轮回都是恶趣。

那这样“入出世法法相淳熟”,已经出世了,醒过来了,已经登初地了,但是刚刚登初地,还不太熟悉初地的情况,他要慢慢慢慢地熟悉。熟悉以后,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这个过程就叫“法相淳熟”,也就是能见到众生的心。这里的“法”就是真实法,“法相”就是看到了真实法的相,其实就是众生心的运作、阿赖耶识里面的信息种子全都看得到,但是还不太熟练、运用还不够娴熟,那么随着修行不断地慢慢熟练了,最后达到淳熟。同时“知一切法犹如幻等”,看到了众生的那个心里面的种子的信息在运作,知道他在六道轮回里面做什么梦,轮回到哪里都知道,但是同时知道那一切都是幻化的。

“证自圣智所行之法”。就是证到了自己内心真实性以后开发出来的智慧,这个时候已经入圣了,所以叫“自圣智”。而且在这个当中不断地有为造作,不是说证到了就是死在那里不动了。见到真实以后,是有运作的,有功德在显现的,还要继续修行,还要对治阿赖耶识里面那些原来做凡夫的时候累积进去的种子,所以是活动的,不是死的。那么这样子离开了“臆度见”,“臆度”就是比量的、像我们凡夫思维、想象比量的这种认知模式,就是虚妄分别的模式。登初地是直接现量见到真实,不需要去想了!

“如是次第乃至法云”,就这样修,就这样修,没什么新鲜东西,通过行六度就这样不断对治那个虚妄分别的种子,修到法云地,叫十地。为什么十地叫法云地?就是他所累积的修行得到的佛法,就像云一样地铺天盖地,马上要圆满了,要圆满成佛了。圆满法身就叫圆满成佛,但是他的法身,即修行累积的佛法,已经像天上的云一样地铺天盖地了。

“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敷满足成于如来”。知道第十地以后马上要成佛了,他的那种三昧显现出来的种种力量、“自在神通”,随心所愿地就实现。“开敷满足”,什么叫开敷满足?就是他那些功德、那些力量、那些神通就像花一样自在开放出来,随他的心愿,想怎么开怎么开,这样到圆满成佛。

“成如来已,为众生故,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成了佛以后,为了利益众生,他就像什么样啊?一轮明月在天空,千江有水千江月,哪里有感,就哪里应。他没有来去,是众生的心那个善业力足够具足的时候,无作地就在其心中显现出了佛法的功德,就让其得到利益。要化身就化身,要讲法就讲法,要现瑞就现瑞,全都是随着众生的状态自动化地、不需要造作地就起这个作用。众生需要听什么法,就讲什么法。

“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当然了,已经圆满成佛了以后,他把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全部净化了,彻底清净、永远离开阿赖耶识污染的种子了(阿赖耶识都永离了,由阿赖耶识显现的五蕴呢?)。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披了一个非常好的盔甲。这个盔甲是什么呢?就是他以前发的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具足成满十无尽愿”,这个十无尽愿,就是圆满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啊!真地现量证到了,不是讲讲的,圆满了!那个里面是什么境界啊?一真法界——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境界,对吧?

“是名菩萨摩诃萨入于如如之所获得。” 你只要证到五蕴皆空,证到如如了,你就一定能够得到上面讲的这些功德,一定能成佛!这个路子非常明白,原理、过程乃至成就的标准、果德,都交代清楚了!如果大家把这个掌握、熟练、消化了,自己就可以慢慢学、慢慢修,一直到成佛。

后面有些要讲的,我提前给大家讲一下:

【“大慧,此五种法、三性、八识及二无我,一切佛法普皆摄尽。大慧,于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

看到了吧?这是佛亲口讲的!所以你能遇到这个一切佛讲的佛法当中的核心了义法,这个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这个一点都不夸张!为什么我有这个自信敢这样讲?因为我是按佛讲的,不是按我讲的。信佛都不相信佛讲的吗?所以大家要重视!

那么接下来要放一段时间的假,假期当中大家还是要继续熏习,不要懈怠。其实过年不过年,对于修行人来说没什么差别,有什么年不年的,是不是?不要懈怠,然后争取在这一段时间把以前的课都去熏习一下、消化一下,再接下去听的课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懂。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6讲 ——五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kx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