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佛理.佛性.众生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3讲 ——佛法核心纲要(一)八识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3讲 ——佛法核心纲要(一)八识

作者: 清流法苑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8:32 被阅读253次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上一讲我们把《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这个论题简单介绍了一下,今天我们就把这个佛法的一些基本的纲要,先做一个总体的介绍,大家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以后,下面的课才好懂。当然这个佛法核心纲要可能有一些不学唯识的人不答应,但是这个是佛讲的,不是我讲的。

我们学到下面大家看得到原经文,它就是佛法的纲要,总概括起来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五法就是五个方面的内容。三自性我们之前有学过,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佛就是用这三个方面来概括整个佛法的。八识就是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二无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那我们就从《大乘入楞伽经》卷五里面抽出来的这一块的内容,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下。其实整个《楞伽经》七卷,差不多7万字,就是翻过来覆过去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所以古代有一位华严宗的大德,他判这个《楞伽经》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旨,这是有道理的。那我们今天就从这个卷五里面抽出来的开始学。

八识

我们先看八识,八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的音译过来,如果翻成中文就是藏的意思,所以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就是收藏起来的心识信息,我们凡夫看不见的。那我们从经文开始,慢慢了解。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说蕴界处生灭之相。若无有我,谁生谁灭?而诸凡夫依于生灭,不求尽苦,不证涅槃。”

好,先把这一段的意思稍微了解一下。这一段就是大慧菩萨问佛一个问题,他说:“世尊,就请您为我说蕴界处生灭之相。”蕴界处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凡夫的身心世界。佛法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概括了我们凡夫整个生命境界。这些所有的身心世界,这一切内容都是不断地处在生灭变化当中的,这个是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到的。那么这里大慧菩萨就请问佛,他说您给我介绍一下我们这些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身心世界生灭的情况,其实是讲它的生灭的因缘,不是只说那个生灭相而已,这个“相”是代表了一个缘起的意思。

然后他提出他的疑问,他说若无有我,谁生谁灭啊?因为之前佛给大慧菩萨他们开示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没有你认为的那个人我。这个小乘佛法就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那么这里大慧菩萨就演戏了,他就故意提出这个很基本的问题。 他说,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个人我,可它在生灭,是谁在生,谁在灭呢?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情况,他说那些凡夫都是依止这些生灭的幻相——就是依据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们不就是依这个而活的吗?他说凡夫依于它们不求尽苦,不知道去追求消灭除净这些痛苦,也不知道去求证涅槃,就是要证得不生不灭,荡除一切烦恼痛苦这样的一个境界,不知道去求,就是不知道求解脱。那么大慧菩萨的提问意思就是说,请佛帮我介绍清楚凡夫众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来去种种这一切情况的因缘;介绍清楚了以后,目的是为了让凡夫能够发起求尽苦证涅槃的心,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菩萨的发心处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他们没有戏论的。

佛言:“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很好懂,就是大慧,谛听是什么意思?就是要认真地听。而且不止讲一句重复一遍,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因为佛讲的道理不是那么好懂,他是基于真实境界用语言来给我们开示的,而我们凡夫是没有经验的,所以要非常认真地听才行的。这个话都是讲给我们听的,大慧是十地菩萨,他不需要嘱咐的,佛菩萨全是为我们众生表演的,为了利益我们众生的。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然后他说“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这头三个字“如来藏”就把很多人给难死了。“如来藏”这个话题在佛教史上,是引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家争辩了很久的。

如来藏

如来之藏,如来胎藏。如来被遮蔽掩藏之义

如来藏的表面的意思就是如来之藏,就是说蕴含了如来的那样的一种情况。我们说宝藏里面蕴含了宝贝,如来藏就是那个叫如来藏名字的那个对象、那个法,它里面蕴含了如来,也叫如来胎藏。就是像怀胎一样的,意思就是如来被遮蔽掩藏之意,这是如来藏的一个字面的含义。

如来

要想了解如来藏的含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如来。那我们刚学完《金刚经》了,《金刚经》里面有一段玄奘法师翻译的,他是这样讲的:

“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这个是《金刚经》里面的一段文,大家还有印象吧?如来的含义是什么?——无生!对吧?就是我们凡夫境界这一切法从来没出生过,这就是真实真如。如来就是真实真如另外一种说法。 “无生法性增语”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一切法没有出生过,这个法的性质是这样的,就是空性。 “永断道路”就是凡夫的轮回被彻底地断除了,就是五蕴诸法不会再显现出来了,破除了一切凡夫境界的法,毕竟不生。这些稍微回忆一下就知道了,所以说如来的意思就是无生,也就是真实真如的意思,是佛亲自证到的境界。那么这个如来还是遮诠的表达方式,就是以否定凡夫境界一切法的方式来表达真实性的。

我们看一下《楞伽经》里面是怎么定义如来的,我们就以经来注经就可以了。这些所有的经里面其实前后都可以相互注解的,因为讲的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围绕这个主题框架开展的嘛。

《楞伽经》卷一: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

这里跟《金刚经》讲的意思是一样的。“彼诸佛法”,就是一切佛觉悟到的真实法皆离开了分别。分别就是凡夫,离开了凡夫的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意识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分别戏论就是凡夫的另外一种说法。《金刚经》学下来应该有这个印象了吧?我们凡夫就是分别,就是戏论境界啊。“非如色相”,就是没有一切我们感知到的色法,五蕴里面的色,色没有,那围绕色而起来的,后面的受想行识当然也没有,所以它是省略说,其实是包含了整个五蕴的。“唯智能证”,这个智就是空性智慧、般若智。“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就是为了让众生能够得到像佛一样的安乐,所以佛要说法了。那么怎么说呢?“以无相智说明如来”,无相就是没有凡夫境界一切相,这个就是刚才《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法无生的道理,以无相智,就是般若智说明如来。只要我们通过佛讲的般若智慧,证得了五蕴皆空,这个时候就叫见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这个智是什么智?就是前面的无相智,其实这里是方便讲一下,无相智是方便安立的根本智,就是说五蕴皆空,这是一切圣人成为圣人的根本。你要证到这个根本以后,才有后面的圣人的功德智慧开发出来。这个根本智其实是假安立的,因为他证到根本智的那一刹那,证到五蕴皆空的那一刹那,同时就见到真实有的情况了。后得无分别智或者说有分别智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这个无相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无分别智,如来就是以这种智慧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看到了吧,这种智是没办法去分别的,不像我们现在用思维意识来分别对错、我、我之外的,都是分别。那么这种无相智是“不可以分别,也不可以所分别”,就是说没有能所的分别,没有能分别的我,没有所分别的法。也“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看到了吧,其实说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我跟我所对的一切法,没有这种分别了。为什么不分别呢?因为分别就是什么?以意识(我们的念头、第六意识)因境界(对着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境界)取色等种种形象,其实包括了色身香味触,还有我们脑袋里面主观的形象概念、精神现象,那个也叫色,那叫无表色。六根取这样的六尘,这个就是凡夫境界,是故要“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如来的无相智要离开凡夫的能分别和所分别,直接一点就是说离开五蕴了,就是前面《金刚经》讲的嘛(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所以这个地方就知道包括二时《般若经》、三时的唯识怎么定义如来?其实都是遮诠,遮诠就是说如来不是你凡夫的什么境界,以这种方式来定义如来的。所以说如来藏本身这个名字就是遮诠的,如来被隐藏了嘛,没有显露出来嘛,这不就是遮诠的方式嘛。所以如来藏这个名词其实没什么好争的。它就是佛给我们安立了一个这样的名词,让我们去破妄的,破什么妄?破凡夫的虚妄分别、五蕴境界,对不对?如来藏并不是表诠一个不可思议的什么东西。但是普遍地来讲,很多人是这样理解如来藏的,就把如来藏当成了一种佛的真实境界,一个很微妙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一个玄之又玄的境界,有这样的一些看法、理解的。这样的理解就导致了你对整个经文后面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如来藏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真相被什么掩盖了呀?我们学《般若经》的时候说过,被五蕴掩盖了?如来被五蕴掩盖了。那五蕴怎么来的呀?五蕴还是我们凡夫种子起现行,然后因为无明的缘故显现出来的五蕴身心世界,所以它背后真正的原因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就是那种原有因为无明累积到心里面的虚妄分别的种子在不断地运作,不停地在起现行运作,所以才呈现出了五蕴的境界。讲《般若经》的时候,他就讲五蕴遮蔽了真相,所以要证到五蕴皆空才能见真相。那讲唯识的时候,就深一步讲了,讲得详细了,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轮回见不到真相,就是因为虚妄分别的种子不断地在起现行,虚妄分别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称为杂染的种子。所以这里只是简略了、省略了一点,把藏识的名字省了,其实后面加进去了,如来藏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意思。但是这个阿赖耶识可以被净化,被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当我们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时候,如来就开显出来了,那个时候你也可以叫如来藏(zang)、如来宝藏。但是没有把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的染污的情况转化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如来是被隐藏的,可以说叫如来藏(cang)。你叫如来藏(cang)、如来藏(zang)都可以,反正就是个名字,你知道意思就行了,被隐藏了。所以唯识告诉我们,修行就是要转染成净嘛,要把阿赖耶识里面虚妄分别的种子,怎么样?转成五蕴皆空的种子,佛法的种子。好,如来藏的名字先理解到这里。

我们接着上文:

“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

这里就把如来藏比喻成一个伎儿,伎儿就是我们讲的变戏法的人。经典里面经常比喻的就是幻师,会幻化种种境界出来的那些人。那么这些人他做些什么事情呢?他去变现诸趣,这里“变现诸趣”就是指变现了六道轮回、六趣,其实包括了小乘的涅槃境界、灭尽定的境界。“离我、我所”,本来是阿赖耶识这个种子起现行变出种种的境界以后,这个境界当中没有我们现在凡夫认为的那个我和我所对的这一切身心世界、山河大地,没有这些的,是什么啊?完全是影像,知道吗?是影像而已。只是影像在不断地起,就像大海的波浪不断在涌现。大海的波浪里面没有一个主宰的自我,也没有那些变出来的什么牛啊马啊、山啊山风啊、人物啊,没有的,只是浪花在不断地涌现。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有我、有我所对的一切,所以我们感知到了身心世界、男女老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种种这些境界就出现了。这就是“以不觉故,三缘和合”,就变现出来六根六尘六识。根境识三缘和合,而有什么果生?生老病死、六道轮回的果呀。所以生老病死、六道轮回当中呈现出来的一切事物,本质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出生过,只是心在那里像做梦一样地幻现出来的幻相啊。

  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

外道包括我们这些凡夫都不知道这个阿赖耶识的这个情况,就虚妄地执著有一个主宰者,这个作者就是主宰者的意思。能做主的,比如说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还有我们一般老百姓讲的不变不死的灵魂。这些都是虚妄执著出来的,不存在这样一个作者(主宰者)。它的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整个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呢?无始虚伪恶习所熏,无始就是没有开始的意思。为什么要用“无始”这个词呢?因为整个轮回是一个幻相,它不是真实有的。不是真实有的东西,你不可能给它取一个开始。如果你说有开始,那完蛋了,这个事情就已经铁板定钉了,没办法说得通了。有始就是不讲道理,本来没有突然一下有了,它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如果它是真有的,那后面它就不可能又变没有。这个道理有点复杂,以后我们再慢慢讲,先了解到这里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无始”就是说我们整个迷惑颠倒无明,幻现出来的六道轮回,它没有真正地产生过。如果它产生过,它就有开始,其实它没有真正地产生过,所以叫“无始”。为什么呢?它是我们的一个幻觉导致的一个幻相,是一个幻觉呀!这种幻觉会熏到心里面,留下记忆。我们无始来六道轮回当中都认为有个真实的身心世界,就像现在一样的,这样的一个记忆存到心里面了,就叫做种子。那个心识记忆存进去了,保存下来了,不会消失的,一直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所以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嘛!我们上辈子的忘了没关系,这一辈子从小到大,很多东西发生过的都记住了嘛!有些人说我忘了,就算忘了,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催眠,又可以让你恢复出来、能想起来。有些人打坐,心静下来,很多小时候忘记的事情都想起来了,忘了不等于没有。那么这个藏识里面就把我们生生世世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想过的念头,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全部如实地都记忆保存下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藏识就是种子的意思。这个就是从“别相”,就是从个别的角度讲,从具体角度讲,说这个藏识就是种子。

还有一种说法,从总相上讲,总体上讲就把所有的种子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情况,也叫做阿赖耶识,这个是从总体上讲的。但是这些种子,我们凡夫是没有看到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回忆出来的念头、记忆,我们看不到藏识的种子本身,凡夫、包括二乘的阿罗汉都看不到,只有大乘的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才能看到。

好!有了藏识以后就怎么样呢?

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

好了,有了那些像大海一样的藏识,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的藏识种子,这些藏识种子就会不断地活动。那些被重复次数多的种子,力量就大,力量大,就会像晚上睡觉睡着做梦一样,呈现出图像,也就是种子它就会起现行。所以六道轮回其实没有一个东西钻来钻去,去六道里面轮回,不是的。它是阿赖耶识力量大的种子起现行,比如,人道的种子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它从潜伏的状态显现出来活动,让我们感知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投胎做人了。如果畜生道的种子力量足够大的时候,他就把畜生道的一批种子全部带动起来了,就相互综合作用显现出来一个畜生道的境界。其它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整个六道轮回就在阿赖耶识当中,这里亮一下灭了,那里亮一下灭了,然后就是此起彼伏、上上下下、六道来回地折腾。其实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个灵魂跑来跑去,也没有那个第八识阿赖耶识跑来跑去。

以前有首偈子说“去后来先作主公”,就说第八识,那是《八识规矩颂》里面的说法。《八识规矩颂》是有人冒充玄奘法师的名写的,这个是有人考证出来的。那个里面说法有些是不符合唯识本意的。如果阿赖耶识是一个可以来去的东西,那唯识所有的一套理论都解释不通了,处处就是矛盾了。所以阿赖耶识其实没有来去,只是里面的种子不断地起现行,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人道的这一批种子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它就涌现出来了,就像大海起了一个波。当这个波浪势力消光了,人道的一期生命就结束了;畜生道的种子成熟了,力量够大了,它要涌现出一个波浪来,这个时候,畜生道就显现出来了。

“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所以阿赖耶识它就是一种循环。因为种子涌出来了,涌出波浪来了,显现境界出来了。同时它把那个境界又薰回去了,又变成了新的种子。那么这些种子将来又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强化,力量够大,它又涌现出来了其他的境界。就是这样子相续地、不断地运作,像那个水一样恒注,它是不会停歇下来的,不会中断的。

这里说“本性清净”,这个“清净”可不要当成跟我们污染相对应的清净,不是的,它是一个中性词。就是说阿赖耶识总体运作的情况,它自己不去主宰的。它也不会说一定要保持染污、或一定要保持清静,或者说一定要保持善、一定要保持恶,它没有这些要主宰的意思在里面。它只是如实地让种子成熟显现出来而已。那有什么种子,它就显现什么境界,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它的这个性质不带有主观的主宰性,就是如实地呈现种子起现行的一个状态而已。

“离无常过”。这个“无常”,我们不要又想成了一个跟“常”的东西对立的无常,不是!它的这个“离无常过”的“常”,意思就是说恒随转,它会一直运动,就是相对于后面七转识可断灭而言。后面七转识起的波浪,波浪是打个比喻,后面的前七转识就像大海转起的波浪,那个波浪是不是一直在变化呀?波浪一直在变化,一直在变化。但是海水能起波浪的性质,是不是一直都有啊?它不会消失的。所以说“离无常过”呀!

也“离于我论”。我们一般的凡夫是认为有个不变不死的灵魂、自我嘛!或者外道执着有一个主宰者、上帝、真主或者说大梵天、大自在天。这个都是一个我的观念,我的一个论点,但是阿赖耶识不具有这样的一个特征。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本身就不是一个本体,它不是一个生起一切万法的根源的本体,它不是本体啊!大家先要有个概念。它只是保持了这样一种运作、缘起的一个机制,它具有这样的一个机制,而且它是不断地在变化的。里面所有的种子不断地在变化的,一刹那都没停过。在种子的位置上,它是不断地在生灭流注啊!就像江河的水,急流水一样的在底下微细地在动,我们看不见啊。它也是不断地在起现行的,现行起来以后马上要熏回去,成为新的种子,又添加了新的内容。所以它整个就是不断地在流注变异的,没有一个不变的状态。所以它不具备“我”的定义,也不是我们说的灵魂。所以很多人学唯识把阿赖耶识学成了一个灵魂一样的东西。这个是有偏差的,不对的。

“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妄想为因,境相为缘,和合而生;

这就是跟刚才前面的藏识来比,相对于前面的藏识而言,它转起来的波浪就叫前七转识。七识包括了意或者叫末那识或第七识、第六识以及前面的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七个方面是不是念念生灭的呀?我们能感知到的就是前六识,前六识也是刹那在生灭的。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感受,我们看到的一切境界全是念念生灭的。这个应该好理解吧!其实第七识也是在念念生灭的。

第七识主要包括什么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执着有我,它就是自动地执着有个自我,其实它就是执着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为自我嘛!然后它又执着种子变现出来的境界为我所对的一切。就是我们凡夫现在感知到的五蕴身心嘛!所以它就执著我和我所。这个念头也是后面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不断地在起现行,刹那刹那相续的像流水一样的这样起现行而解读出来的。这个我跟我所,全都是念念生灭的。所以才可以有机会改它,把它给转化掉。

所以整个七识都是念念生灭的。它是“妄想为因,境相为缘”,这里就退到第六识了。那前六识,我们的妄想不断地去取它所对的境界,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的色、身、香、味、触、法。这样子不断地就是说去取它,“和合而生”。七识就是不断的这样子,相互地根尘和合、根尘和合的记忆信息又熏回去到阿赖耶识里面去。

不了色等自心所现,计著名相,起苦乐受。

我们凡夫就不了解色、身、香、味、触的“外境”,乃至法就是精神现象,全都是阿赖耶识自心所显现出来的境界。这个不好懂!就是拿做梦来说吧!我们感知到的身心世界,全是像昨天晚上做梦一样的,是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啊!不知道这回事情,他认为全都是心外所对的境,是真实存在的一切法。所以他就会怎么样啊?“计著名相”,他就安立名字。这个叫做话筒,那个叫杯子,这叫讲堂,那叫人,他就会安立种种名字,“取相立名”嘛!这就叫名相。这样子就导致一个后果,“起苦乐受”。又“计著名相”了,计著、执著名字跟境界相状了,他就会去追求,求不到就苦。求的过程当中就造了种种业。这个业将来就会导致后果,有苦的有乐的。

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脱,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

有了名有了相以后,我们就会被名相给缠缚住了。所以我们修行人是不是最怕打妄想啊?那个妄想就像一个什么东西一样缠住你,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想想,偏要想,剪不断,理还乱。这些妄想,头脑里面的概念、想法,种种境界相纠缠不清,因为名相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分不开的,你见到相就会取名,有名就会现相,所以就被这些境界给缠缚。缠缚了以后就什么样?本来这些名相是从贪生起来的,就是执取名相而熏成的种子起的现行嘛!就这样来的嘛!这样从贪生以后现出境界了,他又去取又去抓于是便又生了新的贪种子,是不是这样?因为根尘识十八界是缘于七识现起来的,这一切法,通过一些方法是可以让它不相续生的,可以把它给停下来。

“自慧分别苦乐受者”,他就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他所对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些情况,他就在那里想。比如说有无想外道,他就这样想,他说这些想法导致了无量无边的痛苦,那我要想办法把这个想法停下来,那他就修无想定。他真的就可以通过努力让想法不起来。想法不起来是什么样子啊?就像我们晚上睡着了没做梦的时候一样。入无想定就跟那个一样的,只不过是他那个时间很长,可以入五百大劫。那么这个时候他就感觉没有苦了。还有一种就是得灭尽定,灭尽定就是小乘三果以上的圣人就能入了。灭尽定就是把前面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一切境界全部给停了,同时还把后面的自我意识停了,把七识里面的自我意识停了。注意啊!七识里面的自我意识,七识不止是只有自我意识啊!自我意识只是七识里面的一部分,其他的还没停呢!所以入了灭尽定以后,其实还是有很微细的现行在运作的。八识里面的种子也还在活动的。这个时候把前面的七识给停了,就得灭尽定了,就是小乘的三果以上的圣人了。

还有一类就是进入到四禅,四禅叫舍念清净地。就是他把所有能感知到的念头不要了,整个身心很清净,但是不像无想定整个昏了,他还是有觉知的。所以四禅是叫舍念清净地,很清净!境界很高!

“或复善入诸谛解脱”,这就是指小乘人见到人无我了。“诸谛”其它版本是“真谛”,解脱道的证得的真谛,就是见到人无我啊!那么这个时候他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他就认为他得解脱了。他认为他从轮回当中彻底解脱了。换句话就是说,他认为他的心识可以不再起现行了,其实没有。

“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实际上没有把虚妄分别的轮回的种子、现行的情况给转,没转。阿赖耶识里面的轮回、虚妄分别的那些种子,还在那里动都没动。所以小乘人没有真正的醒啊!没有真正的觉悟啊!这里就很明显地看得出来嘛!他只是把部分现行即我执和前六识暂时给停下来了。因为小乘人连藏识都看不见,所以他没有办法去对治它。他也不知道他没有处理那些种子问题,为什么?他压根就没有发现有那些问题。佛也没有跟他讲,为什么佛不跟他讲?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兴趣只在灭苦,没想五蕴到底有没有的问题。“我觉得很痛苦,我不想轮回了,你把我这个问题解决就可以了”。所以佛没办法跟他讲阿赖耶识,所以他的问题就没解决。

“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

如果说没有阿赖耶识、藏识,这些种子全都没有的话,那么因为它而起的前七转识当然也就没有。七识的根都没有嘛,所以七识当然也就没有了。他这里就解释为什么——“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就是七识就是因为藏识生的,而且藏识之所以不断地、源源不断地有种子加进去,也是因为前面的七转识熏回去的。所以如果这两个方面,藏识要是没了,它转起来的七识全都没有了。这个就是说,这个机制,藏识转起七识,就是起现行,现行又熏回新的种子存到藏识里面,这个就是唯识里面讲的“种现互依”,或者说叫“依他起自性”。这个依他起自性,大家稍微要注意一点,它不是指某一个东西,不是指某一个固定的东西。这个依他起的自性就是说真实有这种情况,其实它是偏向于讲心的运作机制,心的运作规律,其实主要讲阿赖耶识缘起嘛!

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

这里就分析为什么凡夫和二乘圣人都没有办法了知这个藏识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情况,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只把人无我的问题给解决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没有一个我去轮回,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看清了,证得小乘圣人的境界。但是他怎么样啊?“于蕴界处”,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他于这些法当中取自相和共相。

什么叫取自相?就是取自性,取那个法存在。自相就是那个法本身的自己的相,比如说这个话筒,我们粗粗一看,一个话筒,话筒这个相貌,这个存在,是属于他自己的。但是如果我们一分析就知道话筒是没有自相的,是由条件组合的一个组合相, 那我们暂且说话筒有自相,这个就是小乘人的观念知见,他就执着有自相,跟世间凡夫一样的观念。

那么共相呢?共相有两方面的内涵,一个就是我们以前讲《金刚经》的时候讲的一合相,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也可以这样理解。还有一个就是说抽象出来的概念,比如说我们说这是话筒,我们看到所有具有这个功能的一个东西,我们给它取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话筒,所以话筒这个名字是共相,它是抽象出来的,把同一类的东西抽象出来的一个心里面的概念。所以这个共相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分别思维当中的,实际上外在没有那个话筒的共相存在过。谁拿得出来一个话筒,你要拿也只拿一个具体的东西给我,你能把所有的话筒全拿过来给我吗?拿不了,因为压根就没有“话筒”存在。“话筒”是我们人抽象出来的、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不存在自性的,要稍微用点心去体会啊。但是说自相我们勉勉强强说有,好像有,这个都是凡夫知见的。所以自相共相全都是本质上不存在的,但是小乘人他不知道,他就执着有自相和共相,这就是法执,真正的法执是这个法执。

小乘人他分析到最微细的地方,分析到最后那个自相就是叫微尘——极微,就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分析到最后,他说那个东西存在,那个也叫自相,但是那个自相是一个悖论,也是猜出来的,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什么?用逻辑就可以破的。最小不可分割的极微,存不存在?他说存在。存在有没有体积?肯定有体积,没有体积就不存在了,有体积就一定能分。有体积,他说是个小圆圆的状态,有体积就一定有直径,有直径,他说不能再分,就等于说没有半径,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吗?有直径肯定就有半径啊,有直径就可以分,就可以切一半,但他说不可以再分了。所以这个从逻辑上就建立不起来的,就是猜的,知道吗?所以凡夫认为的自相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存在过,他也没有见到过。那么由自相构成的、组合出来的其他的共相,当然也不存在,也是个假设出来的,也是我们的妄想安立出来的。所以说白了,人法二执都是我们心里面的妄想,实际上我们从来没见到过什么真实的法。

好,那么从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六识所分别出的蕴界处一切法,就不是那个藏识缘起本身,也就是说不是依他起本身,听明白了吗?因为那个依他起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小乘圣人都没见到过。所以有些人把六根六尘六识当成了依他起,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这样学唯识到最后学不通了,问题就出在这里。他认为他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境界,那就不用修了,我们都看到真实了,还修什么?佛还要跟我们讲藏识缘起干嘛?而且佛亲口讲的,小乘圣人都见不到藏识缘起,也就是阿赖耶识缘起,或者说依他起。那么理解了这些就是说,你可以避开错误,知道眼前决定不是真实的缘起法。真实的缘起法是藏识缘起,是三界后面真实的因——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我们眼前的缘起是假名缘起,《般若经》把它已经破掉了的。《般若经》就是通过假名缘起,破到最后告诉我们没有缘起,没有真正的东西缘起过,没有法存在过。它们实际上就是我们虚妄分别的种子,也就是阿赖耶识显现出来的一个幻境、一个梦境,而我们把它当真了。这个问题严重得很,所以才会轮回。

好,还有一点要注意,刚才前面讲,就是说法执不是以你证得了空,然后住在空里面为法执的,这一点大家有个记忆,有个印象。(执着有五蕴诸法有自相和共相,真正的法执是这个。)

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住不动地得于十种三昧乐门,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获自证智不与二乘诸外道共,得十圣种性道及意生智身

这里就告诉我们怎么修,修道会达到什么效果。他说,如果你见到了如来藏,也就是藏识里面的真实情况,有哪些呢?“五法”就是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从五个角度介绍整个身心世界的真实情况和虚妄境界,把真的假的都讲清楚了。“自性”就是三自性,就是这里讲的妄计性、缘起性和圆成性,那么玄奘法师把这个三性翻译成妄计性就是遍计所执性,缘起性就是依他起自性,圆成性就是圆成实自性,意思完全是一样的,只是翻译不同。“诸法无我”就是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这个是最大的两个“二”,基于这个人法两个“二”上面建立起来的生灭、来去、一异、断常、美丑、善恶,这些一切二边分别法,都是属于诸法无我之内, 一网打尽。

“随地次第而渐转灭”,随地次第,就是证到初地以后,他要一步一步地继续修行,最后二地、三地、四地……,他转的整个过程当中都不会为外道恶见所动。外道什么恶见?有说时间是主宰者,时间创造了一切;有大自在天创造了一切;有微尘创造了一切……反正他有他的种种一套说法,他所有的说法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就是把眼前一切当真,眼前都是真的,然后有一个真实的产生这个事物的因。比如说是大梵天创造了这一切真实的存在的,所以这就是外道凡夫的种种恶见。 一旦见到了“五法、自性、诸法无我”的道理,登到初地又慢慢升进,那当然就不会为这些邪知邪见所动摇了。

“住不动地”就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就可以得十种三昧乐门,这个十种三昧就是十种大定,这种定就是基于见到真实相而自然开发出来的大定。《华严经》里面十定品里面有介绍的,这个以后再详细说。

“为三昧力诸佛所持”,就是他入三昧,同时佛也用三昧力加持他。诸佛都用三昧加持他,加持他干嘛呢?“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所以他那个时候已经见到心的运作真实情况,他就直接可以见到诸佛的心,他想学什么佛法直接看佛的心就行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观察不思议佛法,不思议,意思是,不是我们凡夫能思议的,离开了凡夫五蕴境界的,其实就是讲他们圣者心对心的境界。还有要观察他最初发菩提心时候的本愿力,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观察这个往昔曾经发过的愿。所以就“不住实际”,“ 实际”就是真实际,真实际其实在这地方讲的就是证得空性。不住实际,即不住五蕴皆空的境界了。这个不是他不住的问题,是本来就不住,不是说我作个意不住。因为那个五蕴皆空的真如境界是一个假安立的,因为见到那个真如的当下,就已经见到真实有的缘起法,见真实的缘起法,智慧就开发了,所以他不可能住到那个空境界当中。也不住三昧乐,也就是不在定中享受那种快乐。

“获自证智不与二乘诸外道共”,他这个时候获得的自己亲身证到的智慧,就是见到了自心,就是自心见自心。我们凡夫是不能自心见自心的。这个时候他因为排除了五蕴的种种的一切障碍,把这个阿赖耶识起现行的情况给转了,转了以后他就证到了自心见自心。这个时候当然与小乘人、还有些其他的外道的那个境界,就不一样了,不共的。不共在哪里呢?就是“得十圣种性道”,就是登地了。登地了,就已经进入到圣人的行列,见到圣人见到的真实道了。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功能,叫什么?意生智身,就可以出意生身。所以初地菩萨可以在百佛世界化身度众生,这个是他一个本能,只要登初地了自然就有这个能力。

那么什么叫意生智身呢?《楞伽经》卷二里面是这样介绍的,他说: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是名菩萨摩诃萨得远离于生住灭见”

就是说意生身就像我们现在凡夫的意识,动个念头想到北京就北京,想到美国就美国,想到月球就月球,一点障碍都没有。现在只是用我们的这个状态打比方,我们的念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一个功能。初地以上的菩萨不是说念头这样,他是身体就像我们的念头这样的,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可以让那个地方的众生看到,可以对他讲法,可以对他起作用的。就像我们这样的身体,初地菩萨可以化一个这样的身体过来给我们讲法,你也能得到受用的。这就是说这个意生身非常的自在无碍,一点障碍都没有。其实我们现在也是意生身,知道吗?我们现在就是意生身,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身体。但是我们因为无明的缘故,执着有我、执着身心世界都是真实的,然后困死了,困在这个幻境里面了,所以我们就不自在了。那我们这一期寿命结束了,这个意生身也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又重新去取个意生身,又去投胎。所以菩萨的意生身就是大自在的意生身,我们是无可奈何地困在轮回幻境里面的意生身,其实都是意生身。

“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是名菩萨摩诃萨得远离于生住灭见”,这里就是讲意生身的那些作用、功德。其实为什么会有意生身出现?就是因为菩萨因地修了如幻三昧。什么叫如幻三昧?就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教过的,因为你通过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恢复到真实相了,你把阿赖耶识的执着五蕴实有的那种起现行的状态给改了,改了以后你就恢复到境界原本是心幻化的那个实际的状态了,所以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幻化了。所以因地修如梦观,果地上就可以得到如幻三昧,也就是可以证初地菩萨。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就是你想现什么样的身就现什么样的身——你想现天人身就天人身,想现畜生身就畜生身,六道里面你随心所欲地现。这不是神话,这是真事。这样子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因为他都看到众生的心了,他需要什么就现什么。而且可以去到一切圣人的中间,跟圣人交集,圣人都是心心相印的。这个都是因为菩萨远离了生住灭见,就是远离了我们凡夫五蕴这样生生灭灭的境界。我们认为这些生生灭灭是真实的,菩萨把这个幻觉无明全部破除、消除了、远离了;远离了,他自然就具备了意生身的功能。

离于诸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

“离于诸行”,就是不需要造作,意生身任运地自然地就呈现了。随缘赴感,哪里有缘就在哪里感应。“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这里就给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就是说,所以说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这些殊胜智慧见到的真实法,就要净化如来藏藏识之名,就是要把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的这些种子全部要净化掉、转化掉。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三个转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怎么转呢?《金刚经》教过我们,原来我们认为五蕴有,现在你就用《金刚经》来熏五蕴空,你就用《般若经》来熏自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的。为什么这样就能转呢?因为我们这样说、这样想、这样去观察这个身心世界,那么所有这样努力的那个记忆都会熏回到阿赖耶识里面的,熏回到阿赖耶识里面,就把阿赖耶识里面原先认为五蕴有的种子给转了,破坏了。这个道理后面我们会介绍,今天时间也不够,那就先不说了。有问题要提吗?没有问题,那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好吧?剩下的内容再慢慢学。讲的是不是有点快啊?如果太快了,提醒我一下,我放慢一点。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3讲 ——佛法核心纲要(一)八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k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