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9月份,我校成功创建温州市新常规示范校。
对这项创作工作,做了以下几点梳理:
一、高度重视,创建工作
接到申报任务后,学校立即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头脑风暴的会议形式,让集体发挥智慧,让全体老师积极参与,把创建工作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予以定稿落实。
(简单来说,就是成立领导小组,进行工作分工,职责落实到位)
(其次,必须仔细研读新常规文件,结合文件和学校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修改并完善学校教学方面的一系列制度,装订成册。)
教导处根据原有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结合新常规的具体工作,制定了这次教学常规管理考核与奖惩细则和教学常规的相关规定,并且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
二、扎实落地,学习常规
1.组织学习新常规
学校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把教学新常规的主要精神以及操作指标,逐条与教研组长进行研究解读,形成学校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然后,由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从规范老师们备课的格式开始,落实新常规的相关要求。
从备课的封面开始,到行间距等规格,都进行了统一的设置和培训。并且通过每一次的教学检查,来反馈老师们的执行情况。
2.组织学习温州市各学科教学新常规
温州市各学科教学新常规早在2015年就发行试用稿,正因为时间太长久,经常会被忽略。温州市各学科教学新常规是学校创建新常规示范校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各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分别学习各学科,学科中的每一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一条条通读,一条条学习,形成规范的教学流程。
在制度上完善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学校特色。首先是在课程上。
三、丰富多样,开设课程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的相关规定,开齐开足基础性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拓展性课程。在“百草皆为药,人人可成才”的办学理念下,我校设计了一套百草园课程体系。
1.阅读课程
2.拓展课程
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开出十三门选择性的拓展课程。这些拓展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筛选,最后由学校统一确定课程,让老师选择申报,学校创造机会安排外出学习课程开发,努力达到让学生学有所获。
3.特色课程
还有很多的特色课程。
四、特色教研,制度保障(其次,课堂变革)
我校进行了第二轮课堂变革,并且基于佐藤学先生的“共同体学习”的理念,有了一套自己的教研方式和制度保障。
1.校长听课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把常规落实到实处,就从领导开始以身作则,让行动说话。我们学校成立校长听课制度,校长每周听两位老师的常规课。
2.班子成员公开课制度
让行动来说话,我们成立班子成员公开课制度,每个学期,从校长开始,每一个干部都要向全体老师开放一节课。
3.共同体教研制度
除了教研组之外,我们又推出教师“共同体”制度,以办公室为单位,把全体教师分成四个共同体,每一个中层干部落实到相应的共同体中,每一个月开展一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跨学科的听课观察,来推进共同体的持续推进。
4.全体教师公开制度
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教师集中听课活动。
通过着一系列的教研制度,来引领教师的上好每一堂课;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推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五、多元评价,符合发展(最后,在评价层面,也有了我们自己的一些特色)
1.全员参与式评价
每一个学期,我们都安排不同形式的,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展示评价活动。上半年,我们安排的是把课程成果通过六一舞台,进行全员展示。这个学期,我们准备模仿桐浦拦街福的形式,把课程成果搬运到桐浦的各个村庄进行展示。
2.阶段性的成果考核
这种考核一般针对诸如开学课程好习惯养成教育,各个学科基础技能的测试,我们就会采用阶段性成果考核展示。如晨诵课程。
3.中高段笔试与低段的游园考核
这种考核是我们所有学校都在做的学生评价体系,我们也是根据规定,每学期如期举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