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寒门之子,一个是希望赶快高考,学成之后赶快就业,既能减轻家里负担,同时又能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改变父母的命运,让他们也能及早享福。他就是庞众望,母亲瘫痪,父亲也有病,自己七岁还做过心脏病手术,历经磨难的他,从不与人攀比物质条件,也从不怨恨老天不公,他珍惜所有读书的时间,也珍惜所有可以打工挣钱的机会,既不耽误自己求学的费用,还可以贴补家里。
他说:“人生有得必有失,我失去的是物质生活,得到的却是无价的情感,得比失多。”
他从小勤劳,分担大人的活儿,一心想着早日长大,早日扛起生活的重担,让父母家人早日过上脱离贫困的日子。远近乡邻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赞他的父母生活有盼头,好日子马上就会到来。
另一个是考上大学,也不去读,只因还不是自己的理想学校,于是一考再考,连续高考十三四年,请问人生有多少个十三四年?父母又有多少个十三四年?
到底是坚持变成死读书值得呢?还是勇气可嘉让人佩服呢?更还是自私不考虑父母家庭只顾圆自己的梦想呢?
就算家庭条件很好,能让你一直复读一直高考,可每年接到通知书不去上学,浪费名额,把别人的命运“挤”掉,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吧,人都有不满意的事,复读三年可以理解,可是年年考上了大学不去,连年复读,任谁都难以理解。
更何况家庭条件还不怎么好,全家都指望你高考登高,改变命运。
虽然偌大的中国,吴善柳,上完大学再复读,北大也不去,就要去清华实属少数,也虽然唐尙郡那样的高考“钉子户”罕见,但是,拗住一股劲,一定要考研考博四十开外不结婚不成家的男女却大有人在,他们陷入争夺文凭的泥潭,连性格都变得孤僻不好交流了,不仅读书读的百无一用,而且还六亲不认,听不进任何人的提醒和规劝,搞得家里人看到他(她)想到他(她)就头疼,成为父母家人永远的担心,还悔恨当初供他(她)读书了。
我父母邻居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父母都是农民,她是第一批独生子,父母寻思除了她,也没什么负担,就一路供她念书,结果大学毕业考研究生还算顺利,,研究生毕业就想继续考博,考出外留学,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等全都精通,半辈子只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考虑,也不关心,眼看父母都年老色衰,头发花白,疾病缠身了,可她除了一堆文凭,什么也没有,她自己也不考虑成家,可也没有人愿意娶她,如今四十已过,父母住院看病,她都找不清顺序和门路,还需要别人帮忙。
她的父母直摇头,叹息不该让她念太多的书。抱着好多证书的她先是羞于出门,不敢见人,后来只是在没有熟人离家特别遥远的市区的一个小学应聘,成天死气沉沉,闷闷不乐,除了和小学生能交流,其他方面简直废人一个。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动,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任何事都不要盲目坚持,且坚持过了头,要能做到心中有数适可而止,就像树木一样,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不要乱了时节,错了规律。
否则, 贻误的不仅是时光,更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