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师的期末评语里都说我“乐观开朗、外向积极”,直到有一天发现真相并不是这样。
我不喜欢跟着一群人一起活动,所以常常会让人觉得不合群;
我不需要有太多朋友,所以常常给人以距离感;
我不喜欢在嘈杂和紧张的氛围中工作,所以在严肃而高压的格子间里我常常感到压抑,甚至在我极度缺乏独处和安静的时候,我会抓狂到暴躁而失态;
我不喜欢在没有思考清楚的情况下回答问题,所以妈妈一度觉得我脑子不好用,领导常常觉得我慢半拍;
我不喜欢打扰别人,就像我也不喜欢别人打扰我一样。
如果你跟我很像,那么恭喜你,你也是内向“患者”?
为什么用“患者”这个词呢?因为内向的人总是给人一种迟钝而冷漠的独行侠的感觉。
李萍老师的《MBTI在中学生涯中的应用》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李萍老师在敦煌旅游的时候遇到三个可爱的小朋友,在一尊大佛面前,两个小朋友大声描述着眼前的大佛,另一个小朋友在一旁一言不发,等到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那两个小朋友已经转身看向另一尊大佛。这个孩子无奈跟着前两个孩子也转向另一尊大佛。站在一旁的一对夫妻对李萍老师说:“李老师,你看我家孩子是不是有点木哦?”李萍老师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并非是木而是个内向的孩子,立刻上前拉着这个孩子问他刚刚想说什么,孩子一股脑把刚刚看到的佛像的样子描述非常细致,比前面两个孩子说的都要丰富,然后李萍转向孩子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只是内向,他思考比一般孩子要深刻和细致,将来在研究领域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这个小朋友眼中闪着亮亮的金光。
我想咱们这些性格内向不爱积极发言和表现自己,喜欢默默思考静静发呆的人在小时候都被家长或者老师贴上过思维迟钝或者脑袋不灵光的标签吧。《内向者的优势》的作者梅甘·威尔面谈过50位性格内向的人,其中有49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责罚和诽谤。性格内向的儿童总是被大声地,清楚地告知自己在这里或那里有毛病。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内向者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中,时刻在怀疑自己的存在是不是有意义,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时常苛责自己又不小心伤害了别人。
而我只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精力管理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1.找到自己的节奏
因为内向的人的精力来自于自己的内部世界,否则精力耗尽之后就会头脑发昏,乏力无法思考。所以你要找到自己每一天中哪一时间段最容易疲劳,哪段时间最精力旺盛?
早晨你是感到精神饱满还是疲惫不堪?
傍晚,我是感觉紧张还是放松?
晚上,我是仍然劲头十足,还是疲倦到了极点?
我喜欢在什么时候锻炼身体/或做一些体力的工作?
我的大脑什么时候似乎是最为疲惫不堪/或充满了“静电干扰”?
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我最喜欢与人们呆在一起?
每天记录下开始犯困和精力无法集中的时间段,记录1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节奏。
2.用最好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
我们吃饭的速度比较慢,说话的速度比较慢,走路的速度也比较慢,在这样的节奏里的我们最自在。对内向的人来说精力是有限的,既然我们不能像外向者一样拥有无穷的精力去做非常多的事情,那么有一个问题就会摆在我们的面前,到底什么才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即生活的意义。
请找一个本子列下来这些事情,放入你的生命之花里,一个一个去实现。
3.把工作变成小部分
内向的人在接触到巨大任务的时候就会开始评估需要消耗的精力,所以很容易退缩。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每天做一点每天做一点,一点一点地把事情做完,又不会让自己消耗太多精力,又不会让自己压力太大,可以让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
把日计划做成思维导图的形式,每件事都可以分成小步,每天一点点,一年就会积累出巨大的量。
4.学会规范边界
已经确定精力分配和梦想之后,接下来就是为影响你的事情设定一个边界。内向的人常常因为自己不能再时间和精力的范围之外做更多的事情而感到内疚,所以常常屈服于别人对我们的要求,根本不设立边界。甚至因为在精力不足,大脑疲乏的时候我们很难思考问题,需要一些时间做决定,这时我们总是会很内疚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外向者一样那么快做决定。请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你的想法,说“不”。
5.关爱你自己
形成边界是一种自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你善待自己。你在为自己筛选哪些事物可以进入你的世界,哪些事物被排除在外。你需要个人空间,就更加需要保护自己的净土。只有当你更加欣赏自己的个性,你就越能够保护它,你就会发现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既有能力又有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