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是考研的日子。听说考研的人数创下了新高。很多毕业生因为逃避就业压力,用继续读研的方式来逃避,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获得更好的职位。
为什么读书好的人愿意一直读书?
看起来像是个无聊的问题。
因为是考得上呗。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因此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这个目标非常清晰,如果有能力的人,可能可以花最小的精力来决策,可以有比较确定的结果。
这个目标成系列,也容易有反馈,还非常透明。如果成绩过关就可以升到下个阶段。
如果你定个目标是赚钱或者是升职加薪,你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因为看起来你很有可能赚到钱,结果可能是赔钱。对于升职加薪来说,也是无法确定的,可能会跟你所处的行业、你的领导、你的竞争对手等一系列的因素来成全。
一个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的目标,而另一个则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可能是领导,可能是顾客,这都是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所以,第一条路是很多没有什么社会资源的人愿意选择的路,而那些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事情,他们不太喜欢,因为自己努力了,可能结果也并不好。
02
确定的是容易达成的,那我们要追求那些确定吗?
比如体制内。看起来每次招聘都是万人过独木桥的阵势,可是一旦拿到入场券,可能心态就是另外一种,因为里面的生活确实没有想象的精彩,没有想象中的大刀阔斧的决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机会为一方百姓造福,大多数人只能拿一份微薄但稳定的薪水,仅此而已。
但是对于没有拿到入场券的人来说,能拿到这样的待遇也已经让人羡慕了。因此,有总比没有好,但是如果有更好的,我们自然不满足现状。
但是事实上,确定的都是无法让我们满意的,而能让我们满意的都不是确定的。
这看起来是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在经济学上,是收益和风险的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但是失败的概率越高。
有一个实验中,对于人们进行调研:
现在有两个按钮,按下左边的按扭,你可以拿走100万;按下右边的按扭,有一半机会,你可以拿到1个亿,但还有一半机会,你什么都拿不到。你会选哪一个?
是按左边的按扭,直接拿走100万落袋为安呢;还是赌一下,按右边的,万一拿到1个亿,财富自由不就实现了吗?可是,万一什么都没拿到呢?还不如按左边的,虽然拿不到1个亿,但最少也有100万。
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按左边的按扭。他们更喜欢虽然小一点但确定的收益,而不愿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冒风险。“确定效益”就是他们的“人生算法”。
这是人性使然。
03
有人说,那我们选择冒险吧。
其实,并非所有的险都值得冒,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知道什么险是值得冒的,如果所有险都冒的人,一定不是获利最多的。
而且,稳定会让人情绪稳定,从而有精力投入冒险活动中,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则很难有心性考虑长远的发展。
就那些家庭殷实的孩子,长大后更沉得住气,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后盾,有失败的资本,不怕失败,从而更加愿意赌一把。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创业者都出自小康家庭,富足的生活给了他们敢于冒险的信心。
所以,当我们没有这样的先天条件的生活,首先要让自己积累一定的资本,或者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环境,让自己可以放下心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冒险。
如果我们以为追求稳定,那么就可能失去可以得到的高回报,如果只想追逐高回报,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这两个显然都是极端,不符合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
可是,很多决策都是“机会成本”,比如你选择了读研,你就需要继续在学校学习三年,这三年不读研的收入就是你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你可能三年时间就可以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也可能实现财富自由,当然也有可能三年后还是一个月光族,无论结果是什么,这都是你付出的代价。踏入公职队伍,追求了稳定,就失去了其他高收入的可能。
我们在做决策的生活,往往忽略了。而这一点,在我们回顾的时候,总喜欢拿上桌面来说。比如自己选择了读研,就喜欢说如果不读研,说不定我已经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了。
如果我留在第一家公司,说不定。。。
任何假设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未做决策前,我们需要考虑各种机会成本,一旦决策了,就不再假设。
思考100个问题:36/100,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