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有对自己容貌的质疑:眼睛不够大、鼻梁不够高、脸太大了等等;也有对自己行为的责备:怎么可以那么做呢?我又弄错了等等;还有对自己人格的批判,甚至对自己存在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打击产生的情绪处在非常低的能量层级,会吞噬我们的价值观乃至存在感。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悦纳自我这四个字,这是什么概念呢?真正做到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先从家庭模式出发。
在家庭中,如果只有丈夫是工作的,他通常会有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到家忙着玩手机,不做家务,也不帮妻子做什么事情。因为他认为,他为这个家提供了经济保障,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于是,自己就是家里的生产者、顶梁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这种说法就是建立在依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
“行为标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把人的价值建立在这个人的行为上面。如果有积极正向的行为,那他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产生积极正向的行为,那这个人就是没有价值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人都会有不再是成生产者的一天。或者说,不仅仅是产生了经济效益才可以作为生产者。显然,以“行为标准”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一定是片面的,是会伤害到其他人的。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存在标准”,所强调的就是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提前预设一个形象,然后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对方不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标准,像做减法一样去评判的对方。比如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殷殷期盼,可是,如果这种期盼跟孩子的本身情况是有冲突的,或者说高于孩子本身的表现。那么家长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多的不满。从预期的的期待中一点点的扣除影响分。这样做的话,只会挫伤孩子的勇气,也会挫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如果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仅仅把孩子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感激。从零点出发,为他加分。那么,你会发现,仅仅是对孩子存在的本身就充满了非常感激。对孩子真诚的说声谢谢,善用鼓励,孩子也可以变得越来越有勇气,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勇敢的向前行。
其实“存在理论”运用到我们和自己的相处中也是一样的。也许,只有在一些危机情况下,我们才能由内而外的对自己的存在心存感激。然而,只要用心修炼,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也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比如说,为自己设立一个小小的目标,真的小的目标:今天洗吃完饭就立刻洗碗,在吃完饭的时候就起身去洗碗。当我们把这件事情做到了,我们就会觉得特别开心:自己是值得信赖的:自己的存在是很有价值的。
再比如说,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不是要我们去为自己找借口,而是不要把精力过分的浪费在自责和沮丧中。安慰自己“每个人都会犯错”,“即便错了,我依然还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能力”。积极地把握局面,向前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尽快脱离问题的僵局。
人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不喜欢自己。
阿德勒,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很简单的回答: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因为判断你是否起到作用的并不是你自己,而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对他人具体产生什么样的做贡献,其实是无从了解的。即使做出的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已经够了。你已经向这个宇宙发射了正向的能量波。
愿你,爱自己,由心出发。
愿你,爱世界,从自己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