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团团
在帝都,脱离房子谈爱情、谈婚姻、谈抚育后代、谈成功,总让人觉得很幼稚。当你说不在乎也不需要房子的时候,也许,只是你后知后觉,或是时间还未到罢了。

昨天下午晚些时候,北京的调控政策又下来了,可谓史上最严限购政策了。

认房又认贷,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60%。不知道疯长的北京楼市是否会因此降降温,我只知道昨夜肯定会有人因为这个政策而彻夜无眠,像之前上海突然出台调控政策的时候,有一对刚卖了小房子打算换大房子的夫妻,一夜之间首付多出200多万而买不起房的情况一般。
房市的一举一动总是这么轻易的撼动平常百姓的生活,让人们不可控制的情绪激动。看看前天写下的感慨,和这几天跟小伙伴们讨论的话题,百感交集。
这两天北京的房价又成了媒体热点,各种火爆的帖子满天飞,想必都已经看过不少了。这样的新闻和帖子总是传播的最快,高房价阴影之下,房市从来都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我也看了很多大号的推送文,还专门翻看了那些热帖,包括知乎上那篇《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题下的回答几乎都提及了高房价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子女教育难、生活质量不佳,甚至是择偶难等一系列问题,估计很多人可以在某个答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排名第一的答主是一个北大本硕博毕业、中科院工作的人才,虽然获得了宝贵的北京集体户口,最终还是因为没有购买房子,孩子教育无法保证而离开北京。虽说高材生或多或少有些名校光环心理,但这个回答依然让我感受颇深,一度沉浸在悲观情绪里不能自拔。
原来,让帝都居之不易的是孩子,孩子才是奢侈品,孩子的教育更是消费不起的爱马仕。
年轻、没孩子的时候,就像现在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简单,可以住偏远的合租房,每天花费3-4个小时在上班路上,过生活质量不高的生活也都可以忍受。可一旦年过三十,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对生活的要求一下就高了起来,我们不再只是想要活着,而是想要更体面的活着,渴望有自己的房子、户口,还想孩子妥妥的有个好学校上。
可是,房子、户口和好学校在帝都哪一样都是奢侈品,尤其是好学校。
教育难题更像是每个家长头上悬挂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谁也不敢放松警惕。
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有户口的总想着买天价学区房,可以上重点小学,或者是换掉郊区房买市区的房子,可以上市区的普小,或者是拼尽全力买一套郊区房,以便落下集体户,让孩子可以在京上学,而外地没有京籍的,更是绞尽脑汁,即使买了房子也不踏实,总觉得时刻顶着个炸药包,不得已得做好两手准备,或是落天津户买天津房,或是在家乡买房以备后患。为了孩子的教育,每个家庭都费尽了心思。
重压之下,不够坚定的人,真的难以坚持。
就像那些答主一样,多年的蝇营狗苟,到头来还是毫无出头之日,多年建设的心理防线也许瞬间就被击溃了,碎成一地渣渣,怎么能让人不灰心绝望?我能想象到答主描述第二次哭的时候的那种复杂心情:
第二次是来了南京之后。来了不久就买了个小房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也没怎么装修,赶在过年前入住了。四岁半的儿子有一天晚上洗漱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可喜欢洗漱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现在的卫生间干净漂亮。我说以前我们的卫生间(租的房子)虽然旧了点,但也很干净啊,我和妈妈每天都打扫的。儿子说:那是别人的房子,而且我觉得太旧了,很难看。我以前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我现在打字打到这儿仍然想哭,因为儿子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这件事。
是继续过生活质量不佳,被钱束缚着手脚的生活,还是转战其他城市,寻找其他的生活?
有的朋友已经开始出手二线城市的房子,有的朋友也开始寻觅家乡的工作机会,也有朋友计划移民国外,享受国外的好山好水好教育。
而,我们又该当如何?
每年有一波波被城市放弃的大龄青年离开,每年又有一波波新鲜的年轻血液涌进来。这个城市霓虹依旧,年年同样年轻的脸庞,只是,不再有你。城市还是那么热情,只是给不了我们想要的安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