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被誉为明代第一流人物,他是天纵奇才、文武双全,不仅为明朝平定各方叛乱,立下不世功业,又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我们都听过王阳明,但可能不知道,他的心学,并非玄虚的高头讲章,而是可以指导生活实践的行动哲学,他的《传习录》,更是一本为所有人而写的书。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梁启超是王阳明的狂热粉丝,他曾经说过:“就实习方面论,在学校里养成空腹高心的习惯,与社会实情格格不入,到底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高等无业游民完事。青年们啊!你感觉这种苦痛吗?你发现这种危险吗? 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语录: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大意】真知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称之为真知。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这世上艰难困苦是对自身心性最好的磨难。人在低谷中的时候便是距离真相最近的时候。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大意】 人,可贵的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能够改正错误。
□省(xǐng)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
【大意】要经常反省检查自己,将私欲提炼出来,无论何时,不给私欲留一丝空间。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大意】种一棵树,要从树根培育;教育一个人要从德开始。即俗话讲: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大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良知的体现,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才是探究事物的真理与本质。
□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
【大意】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大意】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大意】人的大毛病,只是一个‘傲’字,做儿子的傲,必定不孝;做臣子的傲,必定不忠;做父亲的傲,必定不慈;做朋友的傲,必定不守信。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心即理。
【大意】事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
十、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大意】眼睛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颜色作为它的本体;耳朵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声音作为它的本体;鼻子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气味作为它的本体;嘴巴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味道作为它的本体;心没有本体,它就以天地万物彼此感应中的是非作为它的本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