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和敏感似乎有点接近,我感觉。
因为按照前面作者关于敏感的理解,关注点向外就是共情。不过,素有人间清醒之誉的杨天真给共情分了层:
第一层,假共情,无效共情;第二层,真共情,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第三层,与人与己都方便。
作者认为第一层的共情之所以廉价,是因为不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而是出于本能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善意,其本质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这话听着有点刻薄,我不完全同意。可能确实不了解对方真实需求,但是表现出来的心疼或者惋惜也是真情流露,难道因为没有更具体的支持动作就被归类是假共情吗?
至于第二层,因为能够给予情绪支持和精神帮助,所以作者认为是真正的同理心或者共情能力。
等到了第三层,作者强调一定要先确认好自己的能力范围,再决定是不是可以提供帮助。那么我有个疑问,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我能帮,但是我不帮,这是不是才是真的假共情?
此外还有一个观点值得商榷:为了与人方便而让自己为难,作者感觉没必要。我感觉这种情况也分不同情形吧,也许在职场上可能有滥好人的嫌疑,但是在家国情怀大格局上,那就是义举了,我想作者应该指的就是职场和日常生活吧,毕竟我自己的格局也不大。
最后关于锻炼共情力的建议,还是不错的:多观察多倾听,不着急判断是非,不强加个人观点,尽可能尊重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