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卷五(九) 【原书补遗卷五·五六】
西泠诗会,有女弟子某,国色也。香岩必欲见之,着家奴衣,随余轿步往。值其病,废然而返。后信来,招我谈诗,香岩喜,仍易服跟轿,冒大雨走五里许,值其家座上有识香岩者,香岩望见大惊奔还,衣服尽湿,身陷坎宫。乃赋诗自嘲云:“听说凌波有洛神,思量觌面唤真真。谁知两次成虚往,始信三王少夙因。红粉得知应笑我,青衣着尽不如人。襄王那有阳台梦,空惹巫山雨一身。”
张培,字香岩。上元(今南京)人。《随园诗话·补遗卷二》:“金陵张香岩秀才培,以《秋雨斋诗》见示。年甫弱冠,而诗笔甚清。”尝与袁枚同游天台。有《香岩诗存》。
坎宫,古代术数家指居北的方位。于时为冬,于五行为水,于地为冀州。《易乾凿度》“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汉郑玄注:“阳起於子,阴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还息於中央之宫。”此处代指“被淋雨”。
洛神,即宓妃,是中国先秦神话中,黄河之神河伯的配偶,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在中古时期宓妃形象得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变身为世俗的美人,成为男性文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曹植人神相恋的千古名篇《洛神赋》,确定洛神作为理想女神的文学典故。
觌面,音dí miàn,汉语词语。意思为当面;迎面;见面。例: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陆游诗:“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元杂剧《冯玉兰》第四折:“与俺这母亲重觌面,怎么俺兄弟爹爹也不见影。”
真真,典故。唐杜荀鹤《松窗杂记》:“唐进士赵颜於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果活,步下言笑如常。”后因以“真真”泛指美人。
襄王有意,神女无心。意思是指楚襄王爱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无心与他欢会。比喻单相思,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神女与楚襄王的故事出自《神女赋》。宋玉在《神女赋》中花了大量笔墨来赞颂神女“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的美艳。然而神女圣洁不可侵犯,“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襄王求神女而不得。此所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秀才张培思美心切,竟两次着青衣扮家奴随袁枚前往女弟子家,欲一睹国色。可惜,天不作美,未能遂愿。诗人终究浪漫,写诗记录了这段韵事。
“始信三王少夙因”句,不知用何典故,盼方家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