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朱先生在散文《匆匆》里写到:我赤裸裸来到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世人从来如此,谁都无法逃出这个宿命。如此可怜又可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又白白走一遭?
生命的河里,总有一艘船,掌舵的人会是自己,也会是别人。那么谁是你灵魂里的摆渡人?
第一次知道小说《摆渡人》是在亚马逊的kindle推荐书单里,推荐语是:畅销欧美33个国家的心灵治愈小说,令千万读者灵魂震撼的人性救赎之作。
后来又很多次在各种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句子: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谁会是你的灵魂的摆渡人?大概就是因为这句话,下意识的对这本书产生了初识的好感。
我写书评习惯性先交代故事,为了让读书评的友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15岁女孩迪伦为了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而踏上了远行的列车,列车并没有带她见到父亲,而是带来了死亡,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出现,他们开始相知相爱,最终战胜困难获得重生。
一个人赤条条的来,又赤条条的走。哪怕与父母孩子骨血相融,也隔着时光和意识。一个人一个世界,无人感同身受,也无人分享生命。现实如此透彻清醒,我们总要有所依靠。
面对这样的世界,每一个作家都给过不同的拯救者,他们希望在书里给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让孤独的大众有所感,有所爱。本书作者也试图为这样的情况,给出一个温暖的故事,让读者朝着希望奔走。
作者让主人公们互相拯救。他带领她的灵魂穿越荒漠,进入灵魂之国,她又回过来带领他拥有生命,返回现世。
作者让迪伦变得坚强,从初入荒漠的无助和怯弱到最终穿越荒漠的所向无敌。让崔斯坦拥有灵魂,他生来便是摆渡人,存在就是为了旁人,从没有自我,迪伦的出现,让他只做自己,独一无二。
如果看到这里你认为我要歌功颂德这部心灵治愈小说,那么就大错特错。这本书完全就是被精明的中国书商利用营销手段捧红的挣钱工具。
声明,以下关于英国作家克莱尔的《摆渡人》的读后感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这个故事平淡乏味。我从不觉得两个小孩子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可笑,但是《摆渡人》里两个主人公的爱情让我莫名其妙。电影《怦然心动》曾打动无数观影人,那个执着的站在树上看远方的小女孩,和她喜欢又怀疑过的有着好看眼睛的小男孩,这样的爱情故事就像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一样纯洁美好。
《摆渡人》里迪伦和崔斯坦,一见钟情可以理解,而生死守护就略显浮夸,爱情来的太突然,救赎的过程也不足以让人热泪盈眶。安全屋像打游戏时的外挂一样随时护他们安全,恐怖的恶魔又像摆设一样只用奔跑就可以摆脱。如果按照普通小说来读,虽然内容和情节已经足够,然而在书商们大肆宣扬心灵救赎主题的前提下读来就不免失望,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多。
其次,《摆渡人》构建了一个奇怪的世界观。它企图用一个相识不久的人的爱来拯救另一个人的灵魂。
外国人崇尚个人理想主义,很多时候,自己就是他们自己的摆渡人,这在很多国外作品中得以证明。比如《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个魔怔的画家,追着自己理想的月亮,总归获得了某种救赎。偶尔也会有几部作品关于亲情,美剧《无耻之徒》里,哪怕被毒品,滥交,酒鬼,贫穷包围,也拥有家人和爱。这样的救赎我尊重。
然而与妈妈相依为命的迪伦,在文开始的时候,可以解释因为叛逆期作祟,所以总是与母亲争锋相对,无法理解和体谅母亲,也没有办法和同学和平相处,她斥责和鄙夷所有的同学,可是在灵魂穿越途中,她从来不想念妈妈,也不去理会妈妈失去她该有多么的难过。一心一意的为了这个半路出现的陌生人去闯关和变得勇敢。这样的救赎我是不理解的。哪怕可能只是作者的一种象征也无法打动我。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其实并不无聊,但是完全没有心灵救赎的作用,畅销完全是营销欺骗的结果。
中国人擅长忽悠,商人的“忽悠”特质在古代矛和盾的故事里已经可见一斑。如今社会浮躁,过分夸张的宣传和造势让作品本身严重失真的同时,也欺骗了消费者,最终将失去消费者的包容。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狼狈下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摆渡人》在美国亚马逊上架后只有6个评论,这6个评论预示着接近于0的销量,却被中国出版商包装成享誉中外的畅销书。某书评人调侃:这本书的中国销量约等于全世界销量。可以让克莱尔来中国学习中文,只要有营销在,她一定能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导师。
除了数据造假,书页上的荣誉奖项也近乎是子虚乌有。出版商为《摆渡人》罗列的奖项没有英文来源,中文搜索也完全找不到,除了国内某些媒体的推介之外无据可查,而在英国版额图书封面,没有媒体推荐也没有奖项罗列,哪怕这些奖项真的存在,想来也不过是某些人“自我YY”出来的。
我不能故作深情的假装被感动,然后写一篇不知所谓的读后哲思。
事实是看完这本书心里就明白,放下就不会再翻开。
心灵救赎说来不容易,写来更不容易。每个人的救赎者都不相同。一些人可以自救而另一些人只能被被人救。
不过无论如何,请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摆渡人,在你生命的河里,救你生命,救你灵魂,渡你获得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