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十五:“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红楼梦人物群体系列一)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至“……如今悔却晚也”处,主要介绍“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来历,并谈一谈佛道思想对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
(二)佛教、道教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得到长足发展,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当时的写照。在历朝历代近两千年的宣传中,与道教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可以说是一次生命力强大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前面我们所讲程朱理学借鉴了道学思想,那么研究佛学的人也会站出来说程朱理学起源于佛学思想,所以要严格区分佛学、道学是非常难的。但要区别佛教、道教却要容易得多。因为思想容易转变,表现形式却不易变革。佛教、道教在上层建筑的引导下,在生产力方面有突出的促进作用,在调和生产关系的作用方面也得到了充分显现。
15-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webp其五,对民间信仰方面的影响。人没有信仰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信仰的缺失,也就意味着精神追求没有方向。那么在吃饱穿暖能够生存的前提下,就会生出无数的事端来,也就是俗语说的“吃饱了撑的”。这一点,封建社会时期的统治者也很清楚,所以一直以来对佛教、道教采取支持发展的态度,不仅从法制角度保障僧道的权益,甚至无偿划地给寺院道观。当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道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
从行为表现看,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包括祖宗崇拜、节日规范、娱乐方式、方术活动等,如祭祀先人定要烧纸、节日定要接祭部分神灵、大事件聚会之前定要择日、遇事不顺立即请方术之士做法事、观风水。
佛教界为发扬佛陀利生济世的精神,主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间佛教”思想。《增一阿含》中佛告帝释天(玉皇大帝):“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大庄严经论》中提出佛教化众生的四种示现以工巧为首。大乘的这些积极入世的光辉思想为历代的佛教大师所继承和发扬,力求使佛教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佛教的思想精神能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身心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当然南北朝隋唐时期翻译过来的佛经读起来如老庄一样的难以理解,统治阶级便适时派枪手写出一些伪经混在真经系列之中,以便大众能够迅速接受。
15-6:佛经分十二部(第一部之大般涅槃经).webp其实真经只有三藏十二部两千九百二十卷,但现存名为经的却有五千余卷,其中有两千卷便是以这样的方式产生的伪经。如唐高宗李治时期就出了一本《五公经》,言五百年后便是世界末劫,此时出了五公在五台山说法,世人听了之后遵五公之法,避过了五百年后的末劫,这种末劫论在真经中根本没有只言片语;再如《圣帝大解冤经》,是佛教、道教的结合本,经中盖天古佛的三生因果论倒是更能让人接受,但这些三生因果在真经中是没有具体论述的。
其六,对国民性格方面的影响。佛教、道教对中国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非常细致与深刻的。严格来说,如果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讲宗教,那么应该是儒释道三教,但儒家思想对普通老百姓只有三纲五常还有些约束力,不像佛教、道教有更广阔的生存繁衍的土壤。从性格心理上看,中国人有顺从、讲和、淳朴、忍让、勤劳、节俭、乐观等性格优点。从伦理道德上看,中国人大多能遵守孝顺师长、友爱亲朋、忠诚守信、有礼有节、清廉贞净等道德规范。特别道教大力宣扬我们的始祖都是轩辕黄帝,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这些优点的形成,不是统治者发篇文章、出个法规就能引导发展的,而是通过普遍的信仰、长期的宣教并代代相传下来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正如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批露的东西,亦正如曹雪芹《石头记》中所写的社会现状。不过中国人有团结一致的精神,从个体看似乎是一盘散沙,但当民族危机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国人还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儒释道三教都主张积极入世,以实现自我生存、为和平社会贡献,历史上变法、起义、战争频频发生,但内部都是以生存和变革为目的,对外都是以保家卫国为前提。
以上六点,虽然并不能全部概括佛道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但对于《石头记》要表达的脉络已经足够了。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