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气的是,终于中国的互联网不再盗版横行,内容平台开始购买版权了,但很遗憾,很多人根本没有付费意识。
本来版权是个老话题,说来说去无非是喊口号“请为正版付费”,不过郁闷的事情发生多了,今天还是想站出来发两句牢骚。
第一件小事是这样的,前两天我在朋友圈说五月天出新专辑了,一个“好友”评论表示他不想购买,问我能不能分享给他。
朋友圈截图我想我与你没什么交情,要分享的话得再购买一份,20块又不贵你自个买呗。后来,他跟我说下载到了免费的,在百度云。
微信聊天我以为他会付费的,结果还是到处找免费资源啊
,他要是我朋友的话,我一定要骂他一顿啊。
年轻人,你为什么不愿意付费?
1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什么才是真正的穷人思维》,我调侃说,穷人思维就是“老问你有爱奇艺会员吗”?
朋友圈搜索你看我朋友圈,至少有5个人问过。
事实上,我的确把会员分享过给陌生人,后来意识到账号密码跟多个平台是互通的,出于安全我就把密码给改了,那个陌生人后来跑过来问我,你怎么改密码了?你看,这事儿搞得,还显得我出尔反尔、小气吧啦了。
所以我想跟那些索要视频会员的人说,别问了好吗,自己去买吧。
我也不是针对他们这几个人,我是说所有认为网络内容就应该免费给你的人,都是辣鸡。
他们为什么不肯付费,因为穷吗?
我看了他们的朋友圈,晒的是让人垂涎的美食、可口的夏日饮料、还有精心摆放好的个人桌面啊之类,总之,不像是十几块、二十块都掏不出的样子。
容我揣度一下他们只想要免费资源的心态。
他们对有形的商品付费已习惯,但对无形的内容付费却难以接受。在磁带和CD时代,从来没有人怀疑买唱片要交钱,但到了互联网上,一开始听的、看的全都免费,现在要交钱就很难接受。
他们从心理上就瞧不起内容创作,他们认为,你不就是个唱歌的吗,不就是个写字的吗?我听歌、看你的文章是看得起你,还好意思收费?
“手机教授”写了篇关于音乐收费的问题,网友评论神逻辑
他们不管创作者背后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管他们也需要生存,认为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剥削”。
美食可以晒、旅游可以晒、甚至实体书也可以晒,可是付费了文章、音乐、视频,又不能拿出来装逼的,于是一分钱都不想多花。
2
由于对版权的不尊重,对创作者的不尊重,于是我们的互联网充斥着习惯性、规模化的抄袭行径,而且这种行径几乎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有一次,我在“一点资讯”上看到“xx期”抄袭了“任我花”的新闻稿,对方除了把主语替换成了“xx期”,其他全文照搬,我写邮件给平台投诉,无人理睬。
xx期抄袭截图标红部分明显是任我花的Slogan,第二段结尾他们还忘了替换“任我花”
也许你们已经知道,微信平台抄袭的话是会被举报关小黑屋的,但我曾在一个“资深运营人”文章里看到如果绕过“抄袭被举报”的攻略。
他说的方法也很简单:被举报了没关系,你再去获得原作者授权,原作者极可能不知道你被举报了,所以欣然答应授权,然后你拿着授权记录去“申诉”说冤枉啊,我根本就是获得了授权啊!微信官方就给你解封了。
对于这些爱钻空子的人,什么封号、降权惩罚根本没有震慑作用,更何况更多时候规则也只是一纸空文,等真的要维权了,我怀疑平台方根本没法务会受理,哪怕你告到法院,也有人说算了吧,律师费和时间成本不够你喝一壶的。
所以目前版权的问题,根本上就在于人心自律。
到底是谁不要脸呢?3
由于免费的观念深植于心,于是我们享受了诸多看起来“免费”的服务,但却受到了太多垃圾广告的干扰,太多个人信息被卖给推销员的骚扰。我们开始骂互联网公司无良。
「keso怎么说」曾写道,现在的互联网企业爱跟用户耍心眼,以免费为噱头,却暗藏坑蒙拐骗。
keso怎么看 截图他说,企业要保持商业模式的简单直接,要像苹果那样,一次付费则保障用户体验、隐私和售后,不玩猫腻。
我觉得,企业卖广告卖隐私、用户要求免费,两者可以说是互为因果,是鸡和蛋的问题,如果企业可以不免费、直接靠产品营收,他难道不愿意吗?他不想站着就把钱挣了?他不想卖出一份就收一份的钱,而宁愿绕弯路,先拼命花钱积累海量用户再去卖隐私和数据?前者可以尽快回本投入再生产、后者却有可能死在路上,这一点他不清楚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企业卖隐私是“无罪”的,问题也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网民,早已习惯了网络软件、网络内容全免费。
什么?你竟然敢收费,你竟然敢跟流量爸爸要钱?食shi吧你。
4
我们经常羡慕国外有这有那,我们看日本的漫画、韩国的电视剧、好莱坞的电影、法国人做的游戏,然后骂国内的创作者水平根本不行!
一味强调“这届创作者不行”是有失偏颇的,怎么没人说“这届网民不行”呢。
为什么现在流行的歌手还是十几年前就成名的周杰伦、陈奕迅?人才断层了?还是因为做音乐根本不赚钱,实体唱片衰败之后,极少人愿意购买数字音乐?
为什么《射雕英雄传》被翻拍了四五遍,今年又在翻拍?为什么我们一直一直消费金庸、西游,没有一点新鲜的东西出来?哦,我们骂他们不懂创新、只想吃老本赚快钱。
如果创新的成本和代价太高了,高到跟赌博无异,没人愿意苦心创作。
《大鱼海棠》从7分钟的动画到2小时的电影走了12年,《大圣归来》酝酿了8年制作了3年,两者都经历过资金紧缺,四处筹钱的尴尬,最后在大公司的投资下才完成作品。
这两部电影能搬上大荧幕,是情怀创作者最完美的结局。但靠个人的坚持永远也只能成就零星作品,没有大环境的支持就别指望国漫等文娱形成气候、形成产业。
不是所有喜欢动画、喜欢音乐、电影、写作的人,都应该孤注一掷8年、12年赌一个不确定的明天,他们的作品创作之初上不了大荧幕、进不了出版社,只能免费分享到网络,供网民们娱乐,还要有随时接受挨喷的觉悟,辛苦创作无人付费买单,你觉得这种环境谁愿意埋头搞创新?
5
以前读大学时,老师跟我们说毕业后不要留在小城市,小城市就是“文化沙漠”,去大城市,头脑经济才有市场。
现在我发现,只要大家的版权意识、尊重创作者的观念不普及,这片土地上,去哪儿都是“文化沙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