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今年55岁了,在上海打拼了三十多年,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主管级别的人物;经济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一年收入百万上下,在上海有两套全款的房子,前段时间还会定期出国旅游。”
岁月君第一次见到赵阿姨的时候,只当她是一位不到四十岁的少妇,从面容上根本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可能是因为自己性格比较强势,向往自由,所以一直都没结婚,也没有小孩儿。”
本来见赵阿姨是为了别的事情,却不知不觉中聊到了家庭。“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女儿出嫁,看到他们的外孙出生。”
“以前没有察觉,但是父母相继离世后才发现,我现在没有家了,我没有家了。”直到此时,赵阿姨眼中才浮现出一丝疲倦。
“父母在世的时候,我自诩为女强人,带着一腔孤勇,来到上海一个人打拼。现在想来,那时候再孤独,也是一时的孤独。父母健在,身后就有家。每年还期待着过年,期待着和父母说说笑笑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父母离开以后,我才发现,是他们给了我坚强独立、不结婚的勇气。这几年来,孤独感倍加强烈,再也没有亲情能够帮助我驱散这种孤独感了。”
“四十岁上下的时候,我还喜欢四处旅游,陪陪父母东走走、西逛逛。现在则是身心俱疲,一个人的旅途,跟流浪没有两样。”
看过《七位生活在一起的单身女人》,祈祷这不是我们的明天
在岁月君看来,赵阿姨的这辈子足够精彩。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面前,她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东北老家,打拼三十年,做到了所有亲戚都羡慕的地步。
不过聊天之中,还是能够感觉得到,没有小孩儿这件事,多多少少会让她有些遗憾吧。
或许她已经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
2
前段时间岁月君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抗争了一千年,女人终于取得了不生孩子的权利》。
相比于文章内容本身,评论区的讨论显得更为精彩。
当然,争论无外乎围绕着“女人应该有不生孩子的权利”和“女人天生就有生孩子的义务”在辩驳。
其实对于这两个话题,岁月君都是不置可否的,因为支持观点的论据都非常充分。
不过此时,一个题目之外的疑问却产生了,不生孩子的权利和生孩子的义务到底都是谁赋予的?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回到封建社会,或者是解放以前。那个时候,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其实每个人都是用来维系家族的工具。
不考虑极少数的贵族阶级,大多数男性要用一生的时间辛苦劳作,养活整个家族,而女性需要生孩子、照顾老人、做家务,有时候还要为了生计而外出做工。
即便如此,在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还是要低一些。因为她们拥有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为家族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这甚至在某些时间段,生孩子成为了她们的主要责任。
与此同时,广大的女性却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配偶。往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强行嫁给从未见过的人。
当宋明理学光大以后,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更加残忍。男性可以续弦,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却被社会勒令必须从一而终。
更为令人发指的是,政府还会为守寡的女性竖立贞节牌坊,将这种不公平深深的印刻在每一代人的心中。
所以在人类走向了更加文明、民主的社会以后,从女性身上摘下这个枷锁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女性拥有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自由的选择配偶,这样的变革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想清楚,到底是从谁手中挣脱出的枷锁,而这个枷锁又是什么样的?
诚然这个枷锁来自于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然而它限制的仅仅是“女性要为有特定家族和特定的男性生孩子”。
而“女性拥有生孩子的义务”并不是封建社会所赋予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仅仅是人类,是每一种哺乳动物都要遵循的规律。
换句话说,女性只是拥有了“不为特定男性生孩子的权利”,而并没有拥有“不生孩子的权利。”
她们可以选择同自己喜欢的异性自由恋爱,但是繁衍后代的义务,却是必须履行的。
拒绝履行来自大自然的义务的人,如果没有超越大自然的能力和勇气,只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说简单点,当你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没能远远超越大多数人,却在大多数人辛辛苦苦养育后代的时候潇洒的享受人生,你将会面临老无所养、晚景凄凉的风险。
其实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这是一样的。
3
想必大多数丁克家庭都有着一样的说辞,“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然后攒够了钱,靠优越的社会福利养老。”
但是岁月君有一位前不久还是单身的叔叔,却一语道破了问题所在。
“08年以前,我天真的以为存够40万就能给自己养老了。然而现在看来,通货膨胀愈发的严重,这40万可能只够我活5年左右,更别说十年之后的经济环境了。”
于叔叔同赵阿姨一样,也是年轻时候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纪。
他不无忧愁地说道“父母去世以后,我生了一场大病,那时候才发现,可以照顾自己的人寥寥无几,更别说发自内心的了。”
“直到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万一老了以后,生活不能自理了,又或者老年痴呆了,有再多的钱,也都会沦为任人摆布的结局。”
不到五十岁的于叔叔想明白以后,终于决定娶妻生子了。
值得庆幸的是,叔叔这些年通过打拼,在东北老家还算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几百万的存款,在省城又有几套房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位年轻的妻子。
而身为女性的赵阿姨却早就过了生育的年龄,功成名就以后再想有个家,比社会地位相同的男性更加困难。
按照于叔叔的说法,他想有人给他养老送终,想体面的离开人世。
4
于叔叔的想法,让岁月君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的一部日本纪录片,名字叫做《七个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
纪录片中来自各个行业的七位成员年纪都在七八十上下。她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最终都没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也未能留下一男半女。
于是几年前,她们合伙买下了一栋公寓,过起了群居的生活。
这里面有78岁的村田幸子,曾经是NHK电视台的播音员;83岁的田失是一家企业的宣传部负责人;79岁的安田和子曾经是心理学家兼女性顾问。
显然,这些人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不愁吃吃穿的女性。
她们聚集在一起的理由很现实,“因为害怕死了没人收尸。”
纪录片里的老人们精神状态很好,她们经常一起开茶话会,一起探讨生活和死亡。还会时不时的举办聚会、旅游等集体活动。
这或许就是现如今很多丁克家庭、单身贵族们所期待和规划的老年生活吧。
只是现实真的如同纪录片里描写的这样吗?
试想一下,六位老人每天轮流为一位生活难以自理的同伴做饭、洗衣服,推着她去看夕阳,一起回忆过往的一生,听起来的确挺美好的。
但如果最后变成两位老人伺候其他五位同伴的生活起居,那就是灾难性的时刻了。
所以七位老人很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纪录片中也明确的指出,老姐妹之间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自立与共同生活的住处。”
当最后的画面给到82岁的清田老人的照片时,我们才发现,她因为两年前被查出患有癌症而被迫离开公寓接受治疗。
看过《七位生活在一起的单身女人》,祈祷这不是我们的明天
六位老人曾经组团去探望过清田,然而经过讨论,她们还是残忍地遵守了“不提供护理帮助”的决定。
这样之前所提到老人之间相互照料,竟然也变成了镜中月、水中花。这个公寓失去了养老的作用,与普通的单身公寓无异。当疾病缠身需要人照料的时候,老人就会被公寓所淘汰。
那些对二十、三十年后的敬老院抱有无限憧憬的人必须明白,照顾你的人不是出于亲情、不是出于对你的尊敬,而仅仅是为了你手中的钱而已。
哪怕将来的社会保障再完善,养老保险给的也只是一笔冷冰冰的钱,而不是为老人提供余生的照料。说到底,帮助老人使用这笔钱的人仍然是子女和后代。
子女只有一对父母,而护理人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老人。哪怕是再有爱心的人,在日复一日面对几十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时候,也很难做到拿出足够多的爱心和关注来。
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护理人员从事的是工作,不是义务,他们终归是在挣钱。
在你生活不能自理,又或是神志不清的一个瞬间,你甘心把生的权利交给一些为了钱而照料你的人吗?
正如于叔叔和那七位老人所说的那样,他们只是想有尊严的走完一生。
于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时的享受只是岁月静好,以岁月静好的名义想出来的理由,永远是那么美好。
敬老院很美好,相互辅助很美好,社会福利很美好。
等到人生的最后二三十年里,膝下无子,晚景凄凉的时候,一切就不再那样美好了。
就像岁月君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我不喜欢小孩子,但是我必须生一个。理由很自私,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离开人世以后,我还想身边有个亲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