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不少能让你自卑到想死的“天才”故事。
比如隔壁邻居家的王二狗,光是小学就留了三级,成绩差到无法直视,但是后来成了省里大名鼎鼎的家具批发商。
比如中学隔壁班的妹子,当年来京城进报社实习都是你给改的稿子,但现在已经是南方系某报的大老总。
比如当年被你瞧不起的艺术生,现在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青年画家,一幅画动辄就能卖到上万美金。
然后,每逢你身边的人给你讲这些“天才”的故事时,你总在心里嘀咕“凭什么啊?”
我想如果你有幸去现场听马云的演讲,你也一定会盯着他那张实在很难去赞美的脸,在心里嘀咕,论学识论勤奋论家庭背景甚至是智商你都不比他差。
凭什么他能是中国首富,你却拿着月薪2000的工资累死累活?
你的疑惑就像当年梁惠王向孟子抛出的问题:“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也许能给出一些让你信服的回答。
1. 智商够用就行,多了也并不见得就更有优势。
一般来说,一个人IQ越高成绩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
但是一个智商130分的科学家和一个智商180分的科学家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这就好像身高1.68的人几乎没有可能进职业篮球队。但是一个2.03米的球员并不一定会优于1.98米的球员。(乔丹身高就是1.98米)
一个篮球运动员只需要身高超过职业队的身高门槛就可以了。同样的智力也是如此。
智商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智商之外,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实践智慧(更好地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很重要。
没有哪个摇滚巨星、职业球员、或是软件业亿万富翁是仅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2. 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论,它给了你足够的奋斗动力,即使你不够聪明,也没有多少悟性,也不要紧,坚持下去你就能成功。
它让你信服这世上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一定可以在某一领域出人头地。
所以,乐意写东西的赶紧去写吧,只要刻意练习10000小时你也会成为莎士比亚级的文学大师。
爱画画的也赶紧去画吧,只要刻意练习10000小时,你就是下一个达芬奇。
喜欢弹钢琴的也尽管去弹吧,只要刻意练习10000小时,你就会成为莫扎特。
这个理论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不但告诉你你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还告诉你你需要坚持多久。
3. 除了智力门槛和自身的刻苦练习外,机遇和文化传承对一个人取得成功十分关键。
a. 拿机遇来说。
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的学习编程7年了。而据盖茨自己说全世界只有不到50个人能有他这样的经历。
盖茨的父亲是西雅图知名律师,母亲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千金。
7年级时,盖茨从公立学校转入西雅图湖滨学校——一家专为富家子弟开办的私立中学。盖茨转学的第二年,学校创建了一个电脑俱乐部。
1968年,才上八年级的比尔•盖茨就已通过分时系统学习电脑编程了。而那个时候,许多大学都还没有电脑。而20世纪60年代人们一般是用读卡计算机学校编程,分时技术1965年才被发明。
当然作者在书中讲述了更多盖茨成长过程中的事例,来说明是机遇给了盖茨学习编程的更多练习时间。
b. 拿文化传承来说。
第一点,智商之外的实践智慧往往和家庭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产阶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为“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家长们只把抚养子女看做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家境贫寒的孩子守规矩,少发牢骚,也更独立。
但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能够舒服地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成年以后往往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关于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也有类似的事例说明。
在中国古代,要出一个读书人需要好几代人勤勤恳恳地种田,然后没有战争天灾破坏的话才有望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他从小能够免除劳动,这样他才有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去读书的可能。才能够专心开始10000小时的积累。
第二点是与时代的契合。
作者发现网络时代的领军人物恰好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成年以后刚好赶上1975年个人电脑时代的黎明。
如果你早点出生,那么你肯定已经在IBM这样的大公司找到工作,你不屑于和那些小打小闹的电脑爱好者为伍。于是你失去了成为亿万富翁并深刻影响世界的机会。
如果你晚点出生,年纪太小入不了行,再过几年可能又错过了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说了这么多,现在需要总结下,为什么你智商150却干着月薪2000的工作了。
1. 10000小时的积累不够。这个是关键所在。
积累不够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勤奋。可能只是你所处的时代,你的家庭背景,教育机制没有从小给予你这样的环境。
工作以后,你攒了一肚子墨水来到帝都,梦想着能用自己的笔杆子三年在媒体圈混的风生水起,结果海投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最后弹尽绝粮不得不去干了一份自己不喜欢但薪水还不至于让自己流落街头的差事。
然后你每天干着不爽的工作,意淫着自己的作家梦、摇滚梦、各种梦。多年以后回头看,还在原地踏步。
2. 你不够专注
你一会想学电吉他玩摇滚一会想学软件搞设计一会又想成为网红。
于是你在玩摇滚的时候想着怎么摆一个好看又好玩的pose,学AI的时候又酝酿着写一个什么样的段子能在微博一夜涨200粉。
工作的时候你想着开点小差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学习的时候你又担忧着领导放假前丢给你的PPT还没写。
工作干得不爽负能量暴增,好不容易周末有时间学习还需要各种身心放松才能恢复学习的兴致。
于是,工作没长进,学习没机会。继续拿着2000块钱的工资混日子。
3. 你运气不够好。
机遇和家庭背景都没有垂青于你。
现在来回头看凭什么当年你身边不起眼的人成为了日后人们口中的“大人物”。
比如隔壁邻居家的王二狗,虽然成绩差,但是家具批发商对学历没啥要求,人家早早辍学就跟着爸妈卖家具,你吭哧吭哧考上大学的时候人家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N桶金,这么多年人家坚持卖家具,摸清了门路也混熟了人脉,后来成为省里大名鼎鼎的家具批发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学隔壁班的妹子,当年来京城进报社实习确实是你给改的稿子,你当年的水平可能确实比人家好,但是人家一早入对了行,一干就是十几年,摸爬滚打,笔耕不缀,后来成为报业大老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年被你瞧不起的艺术生,人家从小就看着爷爷花鸟画兽,上学时没啥爱好没事就喜欢在课本上画历史人物,后来学习艺术也算是如愿以偿,大学四年人家没谈恋爱没打牌成天起来画荷花,现在一幅荷花能卖到上万美金也没啥稀奇。
所以,你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会叹气,但是叹完别走。
能够看到这儿,我已经看到你的诚意了。
如果你有兴趣听听我的故事。
大四下学期,我在国内一家巨头公司,拿着一个月2000的实习生薪水。在公司楼下的书店我读到了《异类》这本书。
虽然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机遇和文化传承才是“天才”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是看完之后,我只记住了一点。
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
然后我决定试一试。
试什么呢?
就在看完这本书的当天晚上(我是躺在床上3个小时看完这本书的)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这一生无论多累多贫穷多富有多安逸你都不会放弃去做的一件事是___?
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词是读书
光读书没用啊,没人瞟一眼你的大脑门就知道你读了多少书,你得有自己的产品,你得把你看得东西吸收了转换成你自己的思想,然后写出来,这样别人能够通过你的文字知道你的分量。
如果你写的足够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你,然后你就顺理成章的赢了名声拿了票子。
于是,我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写作这条路。
每天写不少于2000字。大多时间花在读书和整理文章的思路。
到今天在写作这条路上,我坚持了将近700小时。也领着相对于同龄人来说不错的薪水。
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李笑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