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善读「论语」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2.10:审其行察颜观色,识人品任人唯贤

善读「论语」2.10:审其行察颜观色,识人品任人唯贤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4:29 被阅读15次

    「为政篇第二」10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视其动机,观其手段,察其反应,人品无所遁形矣。”

    【注释】

    “以”意为依据、按照、凭借,引申为做事的动机、依据或前提。

    “由”意为经由、经从,引申为做事的手段、方法。

    “安”意为居心、用心、意图。居心藏于内,人不得而知。但心有所属,必形之于外,察其形而可知其心,察其心意投射即可知其心之所安,故引申为对事物的反应。

    “廋”音“搜”,意为隐藏、藏匿、隐匿。

    【评析】

    事在人为。组织团队和人才培养是为政乃至任何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识人用人是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但识人又是世间最难的一件事,因此说“知人者智”。

    在本章中,孔子向我们介绍了识人的三条法则。

    一是视其动机。也就是看他做事的出发点是为己还是为仁。比如,同样是“争位”,有人是争权夺利,有人是当仁不让;同样是“让位”,有人是逃避责任,有人是推贤尚善。虽然两种行为表现类似,但因为动机不同,其人品高下立判。

    二是观其手段。也就是看他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是不是守底线,是踏实稳重还是取巧行险等等。有些人为政崇尚暴力,不但以暴力杀戮夺取政权,更以暴力专制维持政权。为达目的,举凡欺骗、蒙蔽、劫掠、杀戮,皆无所不用其极,完全视法治与民权为无物;而有些人则如孟子所言,“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三是察其反应。也就是观其志,看他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有些为政者,明明做了祸国殃民的坏事,却毫无愧意。不但不知反思,反而篡改历史、文过饰非,其存心仁善与否,岂非显露无疑?更有一班旁观者,虽非事主,但察其言行,或愚昧盲从,或曲意逢迎,其人品之贤不肖,亦无需赘言矣。

    孔子介绍的这三个识人原则,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不但可以观人,亦可用以省己。的是居家旅行、自我修养、谋生交友、从政经商之必备良方。

    【案例】曾国藩识人善用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为官以德,谋政以忠,清正廉明,任人唯贤,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谥号“文正”,后世尊称“曾文正公”。“文正”是从政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历代皇帝都不肯轻易将此谥号授人。历史上能得此谥号者凤毛麟角,多为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曾国藩等。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颇有心得,曾著识人用人之专著《冰鉴》。与曾国藩并称“曾胡”的胡林翼赞“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就连曾国藩的敌人,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亦赞其“能识拔贤将”。他总能慧眼识英雄,曾推荐提拔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名将贤臣,为国家发掘了很多人才。

    曾国藩的识人之能,从下面这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中就可见一斑。

    某日,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当时曾国藩正在散步,李鸿章就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

    曾国藩散步回来后,李鸿章即禀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人。

    曾国藩却摇手道:“不必考察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谨慎,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之人,不可重用;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是惊奇,便问其中缘故。

    曾国藩解释道:“刚才散步回来,在厅外见到了这三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可见是一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肯干,无需多少开创精神和机敏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神色不端。可见是个阳奉阴违,机巧狡诈之辈,断断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气宇轩昂,目光凛然,不卑不亢,有大将之才,将来成就不在你我之下。”

    次日,曾国藩邀李鸿章及三人共进午餐,下人给每人上了一碗汤圆。曾国藩与众人边聊边吃,吃罢忽然发问:“可有人记得刚刚碗里一共有多少个汤圆?”

    众人尽皆目瞪口呆,唯有一人回答“八个”,曾国藩欣然一笑。回答者正是他昨天断言有大将之才的人。此人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淮军勇将刘铭传。刘铭传后来成为台湾的第一任巡抚,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个案例中,曾国藩事先并未对三人的为人处事有任何了解,无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曾国藩作为旁观者,仅靠“察其所安”就完成了对各人的准确判断。

    曾国藩先通过三人在等候接见时的表现,观察其对环境的反应,便已知各人心志;次日又通过数汤圆,查察了三人的细心程度和观察力。而刘铭传的现场表现果然不负曾国藩对其大将之才的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2.10:审其行察颜观色,识人品任人唯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ki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