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角色方面不断转型,上一代的经验,我们很难拿来直接用。于是,我们这代父母成了天底下最焦虑的父母。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跟随周轶君的脚步,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去看看不同国家都有哪些好的教育方式。
这部纪录片以实录跟拍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芬兰、英国、以色列、印度及中国的教育方式。
日本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平衡。严苛的纪律教育,处处体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芬兰的快乐教育,一切以尊重孩子为前。强调孩子自由选择,孩子可以不用背书,不用考试,全社会都在营造一种公平氛围。
英国的精英教育,将运动、马术、戏剧、艺术与学业并重,强调广泛兴趣,致力于将孩子培养为一个有趣、充满好奇、体魄强健的人。
以色列作为创业大国,对于知识十分看重,鼓励孩子从小创业,学院中会有各种的创业团队,他们做电子产品,做机器人编程,还有负责公关项目。他们从不把失败当做坏事,认为失败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词。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和学校都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印度贫富差距大,乡间小学利用网络弥补教育资源的差异,努力让孩子们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回归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上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整个纪录片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片段一:
周轶君采访一位印度父亲,他出生贫苦,但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通过了一场难度极高的资格考试后,当上了跨国公司高管,实现了阶层跨越。
他的儿子在贵族学校轻松学习,但谈起儿子的未来,这位父亲说道:“我儿子的人生将比我更难。因为我知道自己通过一场考试,这辈子就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安全感。可是孩子要面对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考试’在哪里,什么时候才是竞争的终点。”
急速变化的未来,说变就变,没有竞争的终点是我们所有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孩子们以后的竞争对象可能不仅是身边人,还有AI,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对于美的感知,具有很强的同理心,有丰富的情感或许比强调孩子的成绩重要的多。
片段二:
在芬兰的老人院,孩子们和老人坐在一起给彼此画画,周轶君担心自己画得不好,她和身边的一个老人聊天。对方告诉她,“画画的目的不是比较谁画得好,而是让每个人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我”。
这句话,让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周轶君竟然泣不成声。从小到大,听到了太多的否定,童年的阴影带来的伤害根深蒂固。
孩子的未来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给与孩子更多的认可,他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不仅关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关乎着我们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太片面了,呈现给我们的都是教育中好的一面,没有呈现出这些国家那些不好的方面,也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等这些问题的方法。
但我想说,本身就没有完美的教育。
好与不好,需要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结合不同孩子的特性去度量。
就像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的,每一种制度的产生都是当时条件下的产物,当初好的制度,以后可能就不好了,制度是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不断的调整修改,或者重新建立的。
教育也是一样。
《他乡的童年》的目的是拓宽我们思考的维度,让我们打开视野。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作为父母,不断了解外界的变化,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才是根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6525/502d272089d8dc2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6525/9481b735c670c99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