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出身的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低调亲和,不爱公开演讲和表达却完成了了4个小时看起来不像演讲的演讲,没有渲染修辞,抑扬顿挫的语气,内容的承转启合,没有段子鸡汤包袱,没有PPT,他更像是在思考,更清晰的表达。
前言▼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张小龙朋友圈解读:你未看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无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在普林斯顿大学2010年毕业典礼上讲到: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王小川曾经这样评价“一鸣用脑,小龙用心”。前者相信数据与算法的价值,让字节跳动;后者相信人的意义,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但是他没有讲的是“当我看见你所看见的,我们便一同存在,心便连接在一起了”。前者是AI为主,人为客;后者是人为主,世界为客。拈花微笑,人人皆佛,此乃正念。前者聪明,后者善良。
所有能够说出来的,未必能够被人所理解。
一些你认为得常识,在很多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误解。
微信设计理念来自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十原则
当产品经理围绕KPI做流量变现的目标,大家的工作就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不在浏览量最大的页面上放广告?举例网页404或微信启动页: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几个小时,微信陪伴你了几千天,你在它身上花的时间最多,微信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如果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然后你要跟你最好的朋友见面,他脸上每次先贴一个广告,然后你要先撕下来才能跟他说话,就是那样一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
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产品不停的往前去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说我们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我们就不去改变它。
保持反思,思考每一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微信起源▼
当时突然的想法就邮件给Pony说要开微信这个项目,如果当天晚上去玩或者打台球的话,可能就会忘了这件事,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另一个团队的另一个类似微信的,但不是这个样子的东西了。
很多发现和想法看起来是突如其来的,却往往是上帝安排的。
当一个新产品没有获得自然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推广他。
让用户去自己手动地一个个的挑选添加自己的关系,而不是批量导入,遵循自然和选择自由。
微信的原动力▼
原动力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很深的认知或者希望。
为什么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扫一扫获得信息,去支付时,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一个支付的方式;当你通过摇一摇摇到一个人,它也是接触到一个人的方式。
公众号的来源▼
当微信上线一年多后,发现微信将会取代短信,他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市场,当年的SP(网站和移动通信合作推出的各种服务)时代,各种厂商需要跟用户发送短信和服务通知的机会,这一块将是一个空白。但是不受控的群发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基于订阅模式就可以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这个模式可以天然得避免垃圾信息,公众平台由此出生。(罗胖在2018跨年演讲中提到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用最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微信公众号的出生历程完美的论证了这个观点)
当一个平台追求自身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它是短视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他才是有生命力的。
最好的工具VS停留时长▼
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信息资讯类工具,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娱乐类消费,例如连续剧。
用各种小动作增加用户停留时长的设计都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关于小程序▼
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
小程序的去中心化思想是为了建设整个良好的平台生态。
关于强提醒▼
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例如排队取餐,只需扫码授权强提醒,餐馆就可以在正好的时间里,达到最优的提醒效果。
关于小游戏▼
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当前的微信小程序现状离期望还有差距,现在大部分的游戏还是相互拷贝来拷贝去,在一轮轮的洗用户的流量。真正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关于社交▼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张小龙是这样想象的:远古时期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人在社区里最大的诉求就是不要被排斥,所以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是吹牛逼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
所以大家在朋友圈必须要发一些精挑细选的照片放在朋友圈上边(夸张自己,获取重视,或是体现自己)。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张小龙是这样想的:“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从远古时候,你就害怕被排斥,所以你要吹牛逼,讲一些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你看到晚霞,你就把他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的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设。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线上社交广场,你的点赞和评论就是一种社交。
如果时光倒流重新设计朋友圈,张小龙可能让相册变成私密的,也就是动态是动态,发完就没了,存在自己的“历史”私密相册中。
关于朋友圈共同好友▼
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原因。一,更符合熟人社交的原始方式,二,你看到共同好友在讨论,你再参与进去就是三个人在讨论了,符合了“三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社交体验。
关于三天可见▼
正因为朋友圈是一个广场,你去点赞或是评论或是发动态,也就意味着你在广场里边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这样带来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展现自己(实时动态)和展现历史(朋友圈历史)是两种需求,当一个人设置三天可见,他不总担心自己的动态被“挖坟”或者“翻看”,他的压力就会下降。
关于视频动态▼
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你遇到什么环境,你就会做就什么样的反应来。
你拿着手机,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环境,你的反应是真实环境的一个反应,此刻你的记录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
视频动态鼓励“真实”,所以在设计中,只有24小时的展示,他想降低用户的发视频的压力,鼓励真实,并且避免被挖坟。
关于阅读▼
看一看的出现:朋友圈分享的文章阅读率在随着好友的增多而下降,人们更想跳过繁多的分享去看最别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样一个机会,告诉我们的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开辟一个阅读的圈子。
人类从远古时期进化到现在的社交体系,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得复杂体系。并且通过社交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
在现实里边,我们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人的推荐而获得的。例如我近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影响。就像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就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
关于AI▼
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一个景象时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AI是一种技术,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或者大数据AI分析路况导航。
将来医生会被“AI医生”取代,因为AI医生可以连到云端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医生厉害的多。一个人类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少书,治过多少病人,他是没办法跟云端巨大的数据比的。
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AI导师”会告诉你看什么书,做什么运动,甚至跟谁交朋友,跟谁结婚。这种工具超出传统工具的范围,他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是服务于人,让人类变得很强大。但是,当工具可以驾驭人,我们一定要对比保持一定的警惕,这是我未来对AI的担忧。
关于产品价值观▼
很多同事会认为张小龙很独裁,张小龙认为的确如此。在现实中,很多的产品它们是很民主的,很多领导给它们施加意见,最后这个产品是没有灵魂的,因为它有很多人格在里边,它的内部就会很冲突,会支离破碎,一个产品其实需要团队有一个很强的共同认知,这样的产品内在才是一致的。
结语▼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结语来自肖申克的救赎,全文: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