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势效应”利弊交错】
一、“定势效应”无处不在
(一)丢斧疑邻
一农夫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儿子偷的。之后农夫观察这小子,发现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闪烁的目光越看越像偷斧子的贼。
不久,农夫在自己家中找到了斧子。是因为他用好后没有放在老地方,而是随手放在某个角落,间隔时间长了没用就遗忘了。找到斧子的农夫再次观察邻居家的儿子,发现他的言行举止都很好,一点偷斧子的迹象都没有。
(二)魏舒辞贿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执政大臣韩宣子死去,由魏舒继任执政大臣。魏舒把两个旧贵族的田地分割为十个县,分别派一些贤能有功的人去担任这些县的长官,其中有个与他同宗叫魏戊,被派到梗阳县去当长官。就在这一年,梗阳有人打一桩官司。魏戊觉得这桩官司他很难断定,便上报给魏舒处理。 这时候,诉讼的其中一方暗中挑选了一组女乐送给魏舒,魏舒打算收下来。 魏戊知道这件事后,就对大臣阎没和女宽说:“魏舒以不受贿赂而扬名各国,如果收下女乐,就没有比这更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他。”阎没和女宽答应了。一日退朝后,他俩仍等在庭院里。一会儿送饭菜的来了,魏舒就招呼他俩一起来吃。阎没和女宽眼盯着桌上的饭菜,一起叹了口气,然后餐间又两次叹气。饭吃完后,魏舒问他们说:“我听我的伯父、叔父说过,吃饭 的时候要忘记忧愁,您二位刚才为什么三次叹气呀?
俩人答道,"因为昨晚没有吃好,肚子觉得饿了,担心饭不够吃,所以才叹息。现在看,饭菜很丰盛,所以又抚心自咎,魏将军家怎么会食而不足呢?不由得又自悔自叹。"并接着说,"现在酒足饭饱了,觉得君子的心也和小人的肚子一样容易满足就行了,应该把小人之腹的感受告诉将军。我俩觉得饭够吃的,酒够喝的就可以了,再好的东西也不想要了。"阎没、汝宽以此暗示和告诫魏舒不要贪得无厌,为酒色所迷而收下他人送的女乐。魏舒听后顿然醒悟,推辞掉了对方的贿赂。
(三)王翱拒银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小偷的本领非常高明,偷盗从来没有被人发现过。一天,他听见人们议论说,有个叫王翱的人刚正不阿,即使有人给他馈赠厚礼,也不据为已有,还常常拿出钱来资助穷人,至于不义之财,更是一概不接受。小偷心想:“难道真有不爱钱的人吗?”于是决定试探一下王翱。
第二天一早,他把一包银子放在王翱家门口,不一会儿,王翱出来了,他看见这包银子想,肯定是别人丢的,过会儿一定有人来找的。于是便迈步出门散步去了,小偷见王翱不拿银子,便跑过去捡了起来,王翱回头一看,心想那人一定是失主,转身又走了。小偷赶上前去,对王翱说:“久闻大名,今日一见,名不虚传。”王翱被他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小偷便一五一十地说了。王翱听完后笑着说:“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小偷听后,自己深感惭愧,终于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四)吞阄成婚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 ‘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五)经典实验
1.把在进修班学习的教师分成四组,让同一个人(穿同样的衣服、用同一份讲稿,教态也一样)给他们介绍阿尔及利亚学校的情况。对第一组称他是在那里工作过的副教授,对第二组称他是中学教师,对第三组称他是去过那里的运动员,对第四组称他是保健工作者。结果第一、二组对报告的感应明显优于第三、四组。
2.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3.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六)阿西莫夫的“失算”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会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七)大道至简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八)成功的小刘
我有一个发小,大家都叫他小刘。小刘学习上不怎么出色,整个小学阶段的考试几乎都不及格。就这样,大家觉得小刘不是学习的料,说的多了,小刘也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每天都混日子,心思不用在学习上。
直到,有一次小学升初中的模拟考试,小刘的考试成绩还是不好,但他写的作文却很出色,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让他以后多重视写作方面,肯定会有所成就。
小刘被老师表扬后,心里特别开心,因此也在心底深深的记住了老师的评价。当然,的确因为他的作文写的特别出色,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常常帮助他提高写作能力,使得小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居然爱起学习来。
时光怱怱而过,距老师的夸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可小刘却依然记得很清楚。如今的小刘是某家知名平台的文字编辑,完全靠写字来养活自己,收益也颇丰。
假如,当时老师知道小刘的文章写得好,但也不对小刘那么重视,没有形成他写作文很厉害的思维定势,可能小刘也不会有如今的发展。当然,小刘也是因为听进去老师说的话了,有了自己擅长写文章的思维定势,才能让他有了前进的动力,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九)困惑的小陈
今天下午,咱医院心理睡眠诊疗中心来访者小陈向我抱怨,他说:“丁医生,我工作为什么这么不顺利,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件任务就失败了,现在不管我多么认真,领导就是不重用我……”
原来在几个月前,小陈应聘到现在的公司工作,成为一名策划师。进入公司后,领导对他特别喜欢,还在实习期,领导就交给了小陈一件特别重要的工作,工作时间为15天。小陈想一鸣惊人,在公司出名,因此心理压力很大,想给大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策划不是那么好做的,需要灵感做支撑,就算工作特别突出,如对任务不明确,灵感缺乏,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十多天后,小陈经过反复修改琢磨,终于完成了策划。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一举成名,于是就自信的把自己的策划交给了领导,没想到领导看了以后非常生气,大声说道:“你做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符合原本的主题了。”说完,居然把小陈的策划扔了,并让其他同事接手。
后来不管小陈再怎么努力认真地工作,领导都没有正眼看过他,甚至直接忽视他。就算小陈的任务完成的很出色,领导也是一次性夸奖所有人。小陈觉得内心很苦闷,但也没有办法……
小陈说完以后,我也叹了一口气,说:这就是“定势效应”带给你的影响,要想摆脱这种困扰,还是要在你的领导身上下功夫。
人们会因他人的某种行为而对他人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会影响人们的思维。这就是“定势效应”。
不论我们身处何地,“定势效应”都会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从表面来看,这个效应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二、“定势效应”内涵外延
(一)内涵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
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所谓定势思维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所谓社会定势效应是人际知觉规律的一种。是指人在知觉他人或群体时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过去知识经验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产生。人与陌生人交往时,它会对形成这个陌生人的印象产生影响,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等广义来说都是社会定势效应的影响。
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路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二)外延
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形形色色,毫不相同又似乎全都一样,一旦A对B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一定的定论后,即使后来那个人发生了变化,A都会觉得B似乎就是原来的B,即使他知道B的变化已经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翻天覆地,他的认知还是不会有多大变化。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为我们每一天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这就意味着有些人会短暂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有一些人却会断断续续的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所以当一个前几日才见过的人突然换了发型、变高变瘦了、变胖变美了,我们都应该试着去接受,要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这个问题才会显得有它所存在的意义。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虽然这句话一般表示对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再定势效应中这种现象其实也可以说明,因为一个人、一个事物的变化我们无法预知,只是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有一些东西却会在一瞬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试着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定势效应,这会有利于你的一切发展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强化我们自己的那个谬误,你听见的反馈,往往是只有你能听见的。我们每个人交往的圈子,其实也算是个监狱,你很难交往到你的圈子之外的人,非常难。
和他人谈话,不难发现我们认为的事情大家都是这样以为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时候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活在一种有意无意的偏狭之中。
你对别人的认知是偏狭的,就不可避免的别人对你的认知是偏狭的,有些时候你一看,他批评我和反驳我的都跟我说的没有关系的时候,你也别觉得冤枉。
因为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是经过了很多很多的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机制筛选过以后的一个结果而已。
这种思维的偏狭给我们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启发,就是说,如果你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东西,你必须要有效地利用这样的一种奇怪的偏见,比如说,某些学校,一说我们升学率是最高的,所以它是名校。但是,其实它本身,中考的时候它已把那些考分不高的学生筛掉了。决定终点的,往往是起点、是方向,不是吗?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奇怪的偏见,或者说是我们思维的漏洞。这种思维偏见有时候让我们去相信所谓的调查。但是,你不进行那个全过程的考察的话,你就会得出一个很片面的、甚至是颠倒是非的结论。导致现实生活中,常常把因果关系倒转。
成功者的逻辑,成功里头有很多很多节点,一件成功的事件里有六个偶然性。第一个偶然性出现了,由于这个偶然性你偶然地认识了一个人,由于偶然地认识了这个人又偶然碰到了第二件事,接着又偶然地碰到了第三件事,连续六个偶然链条之后,最后那个事情就成了。
计算一下,就是六分之一乘以六分之一乘以六分之一,就那么乘下去,最后得出来那个很低的概率,最后他成了,讲出来了,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百分之百了。
这就是一种无意当中的过滤机制,过滤以后把一个事实告诉你了,其实这个事实已经隐藏着一个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偏见,而你按照这个偏见作为你的人生导航指南的话,那就比较可怕了。
这些偏狭的意识,不断在我们生活中重复使用,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而且我们常常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对未来进行预期和预测,甚至是做出行动。这样的行动结果却并不是总能符合我们当初的预期,所以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发出“如果当初…就好了”的感叹。
人们头脑中的每一部分都已经习惯化了,每个人既有思维习惯也有技能上的习惯。由于习惯势力的作用,于是形成了例行公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
真实的世界上并不存在永远的绝对正确,只有保持开放,才能接近真相。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好坏取决于认知主体本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习惯。思考一个问题最终要以真理为检验标准,是为了掘示其真相和本质。由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受到自身经验、获取材料的可靠性、记忆的牢固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可能事实上并不正确,在思考问题时,只有克服固执己见的弱点,以事实为准绳,在思考过程中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
由于独立思考是个体行为,悲剧的是人是群体动物,人无时无刻不受群体,文化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会慢慢磨灭你的个性。因此,要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客观诚实地看待自己,并在生活中克服诸多影响你思考的习惯,比如碍于面子、拒绝改变、墨守成规、刻板化和自我欺骗等。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思考能力的形成过程由直觉、偏见、辩证和观点四个部分组成。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以后,首先会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这就是直觉;然后根据现象就会自然推出自己的一个结论,这就是偏见;当你这个时候听到一个和你不一样的意见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思考你原来的结论的正确性。这就是辩证;最后才能形成一个观点。
当看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观点的时候,直接回往下思考,对这个事件下结论,这样的话,就不会继续思考了。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
要想摆脱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避免思维漏洞,就要学会逆向思考。当看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观点的时候,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观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逐步往上推,追本溯源。这样一方面是要训练您的头脑习惯于深思熟虑,选择同普罗大众相反的意见;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当前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来推敲自己的结论。同时,逆向思维习惯教会我们开发自身的资源。当我们独处时,能够养成用心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把他人的话当成自己的想法。
(三)应对
虽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效应可能会短期存在,也可能一辈子存在,会因人、因事而异。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千万万的人出生、又有千千万万的人死去,有些人处于和平世界,有些人生活在战火之中。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个世界即使再怎么变化,都是变得了量,变不了质的,所以他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永远停在过去。
一般而言,定势效应都不见得是什么好的事情,大致都说的是用永不改变的目光看待发展的事物,这不仅仅使发展的事物觉得难受,更让那双眼睛觉得难以接受,所以说,事物既然在发展,在变化,为何我们的眼睛不能随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去看待,偏要停留在过去呢?
在工作中,假如你的上司对你有思维定势,千万不要担忧,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1.完成好眼下的任务
假如你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失败了,让领导对你的第一印象非常差,不敢轻易重用你,千万不要担忧,你要做的首先是完成好眼下的任务。只有做好这一点,上司才有可能对你改观,这是最基础的办法,也是最关键的。
2.与人为善,积极参与工作
研究发现,与同事交好可以迅速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并且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工作,工作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积极参与一切工作,助人为乐,心胸宽广,并长期如此,那么,就算你曾经做的工作非常不好,领导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差,并且形成了思维定势,领导也会慢慢的接受你,承认你做的一切,最后你所犯的错也会逐渐淡忘。
3.做出一番成绩
作为职员,无论做什么都要小心认真,一定要顾全大局,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只有做出一番成绩,才能打破“定势效应”的局限。完善自我,成就别人。
三、“思维定势”趋利避害
(一)概述
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若想要提高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思维”。“久”者,持续不断的。“会、合、应”运用操作的时机,内在根源。“会”者,同步相观;“合”者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应”者,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前两者为观察、学习阶段,后者为分析运用阶段。习惯,按惯而习,“惯”者,引起本能的兴趣,内在规律,“习”者,反复操作或运用,即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经常按这种行为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就会逐渐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势,深入到潜意识中并反过来支配自己的言行。习惯思维定势一般与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它具有社会性、阶段性以及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指导人们个人行为方式的固有模式,然而,当时代需要变更创新、新旧交替时又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成因
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式”,就是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人们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而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当然定势思维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它首先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里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新的事物时,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是在变化,如果总是“老眼光看人”,凭“想当然”办事,有时也会出错,就会出现我们上面说的那些情况。不但如此,定势思维还容易妨碍人们的创新,有很多定势的思维束缚住了我们,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谁能突破定势思维,推陈出新,就更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从而控制全局。
(三)特点
思维定势包含:传统定势、书本定势、经验定势、名言定势、从众定势和麻木定势。其特点为,通过各种思维内容体现出来的思维程序、模式,既与具体内容有联系,却又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许多具体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逐渐定型化了一般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强大的惯性或顽固性,不仅逐渐成为思维习惯,甚至深入到潜意识,成为不自觉的、类似于本能的反应。尤其表现在,要改变一种思维定势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认识,自觉的进行;其次要有勇气和决心。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习惯性思维。世界观、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不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过去的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经验,它们会时刻影响人们的思维。
(四)特征
1.趋向性
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2.常规性
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3.程序性
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五)表现
思维定势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思维定势和错觉思维定势。
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
(六)作用
1.积极作用
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1)定向解决问题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否则,解题将会陷入盲目性。定向是成功解题的前提。
(2)定向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广义的方法泛指一切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也包括解题所用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总有相应的常规的或特殊的解决方法。定向方法能使我们对症下药,它是解题思维的核心。
(3)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
2.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根据唯物辩证法观点,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思维定势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在问题解决中,它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所以,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相似性的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
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看,定势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即前次的思维活动对后次的思维活动有指引性的影响。所以,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同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
(七)利弊
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它使思考者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时,能省去许多摸索和试验的步骤,少走或不走弯路,缩短思考时间,节省精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行为效率。
思维定势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一个长期习惯于“一定之规 ”考虑问题的人,久而久之会把很多本来大不相同的问题,因为某些相似之处而错误的看现象不区分本质归为同一类问题,用相同的办法解决。结果瞎子点灯白费蜡……
被思维定势束缚的人遇到问题多采用如下思维方式:
1.穿新鞋走老路。不积极思考习惯套用老方法、将思维编入即存的框架里,产生“认得命天注定”或“无法更改”“自愧弗如”的自我失败的思维定势。
2.主观上否定自我价值,无法逾越自我设限的心锚。遇到事情钻牛角尖,认死理、执着、刻板、担心变化、焦虑、恐惧未来。
3.客观上“拿来主义”思维,不能灵动的面对世界及周遭的变化,苛求世外桃源的空想境地,梦想追求按部就搬、一成不变的机械化重复性生活。
4.形成周而复始的固化行为习惯,不接受现实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消极消耗逃避人生变化。
5.不敢尝试没有使用过的新方法、新途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宁愿坐以待毙也不敢尝试创新。
6.受个人情感支配行为抉择,逃避承担选择后果,怨气丛生、怨天怨地,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以点带面的催毛求龇,喜欢向外归因,找别人喳。
7.把自己放在永远正确的位置,用自己的标准为法则衡量一切,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拒绝站在别人立场看问题,一意孤行。
8.臣服于自我情绪,对于不一致的观点采用二元论观念,要么对要么错。遇事要么全面否定、要么全面接纳,缺乏中庸客观的全面思考,管中窥豹沉浸在自我片面的沮丧和失败的情绪中。对于不如意的事,不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被自我思维桎梏。
痛苦是幸福和喜悦升起的地方,所以穿越你的思维定势,审时度世的全观周遭,客观的利用思维定势,你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事半功倍、海阔天空任己行!
(八)打破
1.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想象区大约15%的空间,开发这个空间应该从想象开始。
2.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个问题假如存在着不止一种答案,通过思维的向外发散,找出更多妥帖的创造性答案。当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的时候,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给出我们如此多的答案:建筑房屋、铺路、刹住停靠在斜坡的车辆、砸东西、压纸、垫高、防卫的武器……
3.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思考分析的顿悟,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之一。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大胆的猜测,急中生智的回答,或者新奇的想法和方案等。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留住这些突然闯入的来客,努力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4.培养强烈求知欲
当人们在对某一问题具有追根究底的探索欲望时,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由此萌发。精神上的需求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的设置难题或者探索前人遗留的未解之谜,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把强烈的求知欲望转移到科学上去,不断探索,使它永远保持旺盛。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丁俊贵
2020年6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