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家庭电影日,因我的忙碌,搁浅了一个多月。
这周,电影日终于恢复。我们看了热播已久的《寻梦环游记》。
电影看到末尾,女儿泪流不止。开始,我以为她感动到哭,可是电影看完好久,她还在伤心。
追问她哭什么,她嗫嚅着说:“怕将来你和爸爸死了,我就再也没有爸爸妈妈了……”
原来,她由人及己,对死亡产生了恐惧。这并不是女儿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话题。
第一次和她谈论“死亡”,是看了绘本《生和死》之后。当时,女儿三岁多,她对书中“死去的人既无法听见周围的声音,也不能再看见周围的东西”这一状态感到难以置信。孩子从没料到,人还会永远地睡着,再也不会说话,再也不会睁开眼睛,再也不能醒来,而这种现象,叫做死亡。并且,死亡以后,是要被埋到土里去的,永远永远离开亲人。
这,对于三岁多的孩子是恐惧的。女儿忽然意识到:“妈妈,你和爸爸将来会死吗?”我平静地告诉她:会的。每个人都会的。继而又翻看《生和死》,详细给她讲了生死这一自然历程。
她还是流露出担忧:“那,如果你和爸爸先变老,留下我一个人,该怎么办?”在当时,这真是个难解的忧伤问题,我一时语塞。幸好女儿听过了《齐天大圣》的故事,那时,她还相信天上有太上老君,而太上老君有一个炼丹炉子,这个炉子里炼出的仙丹,会让人长生不老。
女儿灵机一动:“对了,我可以坐上飞机,去天上找太上老君,跟他要仙丹给你和爸爸吃,让你们长生不老。”
就这样,孩子第一次恐惧死亡,恐惧生死分离的状态,被一个神话故事轻松治愈了。
向来,在少有信仰的国人心里,我们对“死亡”深深恐惧,我们认为死亡是阴冷的,是毛骨悚然的,我们甚至避讳谈论有关死亡的任何话题。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却早早看穿了时空,参透了生惧死的真谛。他说:“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这句很有哲理的话,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却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对未来的事情恐惧。
可人偏偏是这样一种动物,饱暖之后,就会对未来的事情产生各种想象。对那些未解的现象,更是要反复琢磨。
记得我第一恐惧死亡,是在青春期,十几岁。那时,我突然想到“永恒”这个概念。有天夜里,想到人死后,埋到地下,永远永远不能参与这个世界的任何事,我就感觉,这实在是太悲哀了。
同时,我脑子里浮现出地理课本上浩瀚的宇宙空间,地球不停围着太阳旋转的场景,地球以及银河系里可能有生命的星球,永远生机勃勃、忙忙碌碌,新生命一代又一代更替,而百年之后的我,化作一滩灰骨,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消失在这时空里,永远永远……
那种浩大阔远的空间感,对比百年后消失再也不复存在的永恒的“我”,让我不寒而栗。原来,死亡,这种从熟悉的环境中消失、抽离,是那么可怕!
后来,我再也不敢想有关死亡的问题。
再次认识死亡,是我爷爷去世。我很爱爷爷,他去世突然,让我一度黯然伤神,我很遗憾,遗憾他活着的时候我没为他做更多事,这让我无时无刻不想起他。可我什么都做不了,生死相隔的遗憾,只剩下更多的深深思念。
在我们的家乡,认为梦到死去的人是不吉利的。可我常常梦到爷爷,在梦里,他依然是那个慈祥、可爱的小老头,每次梦醒,我从未有过梦见故去人的恐惧和不适。
我意识到:死亡也可以不恐惧,继而转化成亲切的思念。亲人之间,死亡是怀念,是回忆,是励志。这一切,都是因为,生前的相亲相爱。
那时,我的儿子才十个多月。有天给儿子喂奶,抚摸着他毛茸茸的小脑瓜,看着他稚嫩的小身体,我忽然又想到了我的爷爷。
我想:爷爷也是从这样一个稚嫩的小婴儿慢慢长大以及变老的吧,他小的时候,一定也被他的母亲这样深深爱过和呵护过吧!那么,他垂垂暮年,孤绝一身的最后人生岁月,也是每个人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路吧。
想到这里,对爷爷突然故亡的那种心绞痛般的遗憾,就慢慢散去了。我知道,爷爷的形象,留在了我们每个爱他的人心中。就像绘本《生和死》中所说:“(死去的生命)为周围的人(以及他遇见过的所有人)带来过那么多的美好,这一切都是他留下的印记。我们所做过的事,也帮助我们留下了从这个世界走过的痕迹,这个痕迹是不会消失的……哪怕 我们从肉体上已经不存在了。”
在缅怀爷爷的日志里,我写到: “一层一层的亲情,让我明白:人和人之间,要发生关系,发生很多很多关系;要在一起,要有很多很多在一起;才能产生更深厚的感情,才会有更多的记忆。”
是的,我们唯有好好爱,才能打破对未知死亡的恐惧。
经历了爷爷的去世,我已经不再恐惧死亡。应对死亡的恐惧,唯有爱,唯有永恒的爱。这和《寻梦环游记》渗透的主题是多么一致啊。
成功踏过死亡带给我的恐惧,我懂得了更加珍惜生活,懂得了付出和爱。
那段时间,我给女儿和儿子写了一个小故事,开头我写到:“我常常想,人这一生,或许会有许多的挫折和不如意,或许成年后的世界总那么不近人意。那么,我的孩子,就让我在你小时候更加温柔的爱你吧,最多最多的爱给你们,直到你们被妈妈的爱浸泡到不再在意以后任何的“不爱”……”
当生活被爱意浸泡,当我们经历过爱和温暖,当我们无论死生都相亲相爱时,死亡还能奈何我们什么呢?!恐惧还有什么理由存在呢?!
可是,我无法把这些思想都传递给年仅6岁的女儿。面对害怕死亡而期期艾艾的女儿,我只对她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已经有国家研究出能对抗基因衰老的药物了,你只需要好好学习,长成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然后用你创造的财富去换取这种药物,就能对抗我和爸爸的衰老和死亡了。”
女儿半信半疑的点点头,在一个全民迷信科学的时代,孩子也不例外。她当然不知道,这是一个“爱”的谎言,也许将来真的能实现,可是无论科学能不能实现对抗死亡,我们有爱,都不再畏惧死亡。
而且,只有真正思考过死亡,才懂得珍惜此程的“生”。正如给孩子们的绘本《生和死》所写的:“如果人可以永生,我们或许就会不断地把一切都推到明天,根本什么都不会做。但如果知道生命不是永恒的,反而能促使我们努力将生命变得尽可能地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