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德报怨
误解:
这句话被大家误解的比较很深,很多人片面理解为人处事要“以德报怨”。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甚至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国人对一些丑恶现象容忍程度较高,恐怕与“以德报怨”这句话分不开的,真是幸福他人,委屈自己。
正解:
出自《论语宪问》,上下文为:
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孔子实际上认为:应以正道回报与你有怨恨的人,以好心去报答有恩德与你的人。
何为正道?区别于后一句的好心。如果对方不遵守游戏规则,就不是正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不可理解为听之任之,放纵;相反,违反规则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代价。
总而言之,应以正直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并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2、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些人断章取义,不谈“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从而认为孔子不尊重女性。
正解:
出于《论语·阳货篇》:
子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的本意是:没有知识的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你去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放肆无礼;疏远了他们,他们就会对你产生怨恨。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和小人这样层次的人,沟通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对付小人最有效的方法是予以利益。
有没有发现,孔子很通人性,很懂女人及小人,和女人及小人相处的分寸感拿捏很重要!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通常的理解为:国家统治需要,只要指使驱赶老百姓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缘由。
现在看来就是“愚民政策”。
数千年,很多帝王将此作为法宝,闭关锁国,在清朝达到顶峰,结果被西洋人打得落花流水。
正解: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上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上面的标点是我们后人添加的。实际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断句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上下文的意思才连贯。孔子认为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非常重要。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好,就要去教化他们。
4、愚不可及
误解:
这句话来自孔子《论语·公冶长》。我们通常在形容一个人很笨的时候会用这个成语,真是愚不可及。
正解:
我们来看上文:
子日: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本意是:宁武子这个牛人会审时度势,在朝纲、社会风气正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学识;而在朝纲、社会风气不正的时候,就养精蓄锐,装傻度日。
做智者,很多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愚”是很多人达不到的境界。《韩熙载夜宴图》的主角韩熙载也是类似宁武子这样的人物。
5、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
父母在世,儿女不便去远方。
孔子的这句话在电影《不二情书》也曾引用过(《北京遇见西雅图2》里的古诗文,你知道出自哪里?)。
正解:
出自《论语·里仁》,原文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的本意,父母在世儿女不出远门,但是如果要出游一定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联系得上。
几千年前孔子所处的时代,出行不像如今交通这么方便,没有电话,所以出行要告知父母目的地,很多子女、父母一别就是一生。
现代社会,父母不应该拿这句话来限制子女的发展,强制要求必须在身边,从北京到海南岛也就几小时的飞行时间。
但是,远行的子女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
6、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
不孝子女或一些不尊重老人的家伙会说出这种话来。“老不死”会被会一些人不时提出来,这已经无关孝道,而是对人的不尊重。
正解:
出处为《论语·宪问》:
子日: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所以,真实的意思要看上下文啊。孔子的原意是: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和睦兄弟姐妹,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害人虫。
真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7、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很多人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但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正解: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下文: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原来,“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孔子并不推崇,在孔子眼中这样的人是“小人”。因而,这段话很让后人费解,孔子怎么可以这样说?是不是搞错了?
实际上,孔子的本意是让我们不要认死理、教条,而要根据具体情境行事,可以参考我常常提到叔本华“不要伤害他人”原则。如果一件事情不违反法律、规章、公序良俗,明知做了会伤害他人还去做,这不是“犯二”吗?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逻辑并不难解释。
我举个小例子,比如原来男生承诺陪女朋友一起计划去四川深度游玩,也已订好机票,但出发前夕,汶川地震了,男生提出取消行程,女生这个时候提出要求男生“言必信”,你说合适吗?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
智慧的人喜欢水,好静;仁义的人喜欢山,好动。很多人将智者和仁者对立起来,是一种误解。
正解:
全句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看出智者和仁者都是动、静结合,并不是对立起来的,有些人非要区分智者和仁者的不同行为,是曲解了老人家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