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青春怀旧风盛行,青春片是一部接一部,但无一例外都是以爱情为主线的。比如刚刚下线的《致青春·原来你也在这里》、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
《七月与安生》是难得的一部讲友情的青春片。豆瓣的评分也挺高,打到了7.7分。看影评绝大多数的点评也都是说好看。至于到底怎么好看,仁者见仁吧。
昨天和俩好友正好相约,就去看了这部电影。结果我是完全没有get到别人眼里的哭点。也有诸多的感悟,但真的不是感伤、遗憾之类的,反而觉得,通过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一种极端的友情。这样的友情,太过浓烈,但也太过折磨。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爱情需要势均力敌。友情也同样需要平起平坐。
七月与安生,差距从一开始就存在,隔阂也从最初就已经埋下。
七月与安生的友情,从一开始注定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不断给予,一个虽然表面上很随意内心却时时想着要偿还的谦让的姿态。七月有慈爱的父母,有优秀的成绩,还有帅气多情的男同学。尽管一直都没有说出来,尽管表现的也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电影在前半场,我还是在点滴细小的情节中看到了七月在安生面前的优越感。
第一幕是两人小时候淋了雨在七月家一起洗澡的时候,两个人讨论起女孩的小秘密,七月很多时候的回答都是我妈告诉我女孩应该怎样怎样,文胸也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我相信那个时候的七月并非有意,说的也都是事实,但就是这样微小的事情对于家庭很不幸的安生来说,却是一件多么耀眼又遥不可及的事情。
第二幕是两人18岁在七月家吃饭的时候,七月的妈妈亲自给安生盛了一碗汤,还一如既往亲切的跟她说,有事就来找阿姨。安生眼里有光,还没来得及顾得上有所表示,七月就在一边撒娇,妈,我的汤呢?你的在锅里,自己盛去。表面看上去七月一家人对安生都特别好,但这种好始终只是局限在对待儿女好朋友的份上,人家才是真正的一家。安生虽然从13岁开始长期混迹于七月家,可是那毕竟不是她自己的家。而七月的父母越是对她好,她内心的不安与自卑也许更强烈更敏感。
七月对安生的这份优越感原本可以隐藏的很好,彼此心照不宣,但是苏家明的出现,让这两个好朋友之间的间隙被撕裂开,直到七月狠狠的对安生说,从小到大,你的哪一样东西不是我给你的,你凭什么跟我抢家明?七月自以为的优越感自此爆发出来,但也冻结了她们的友情。毕竟这样的话对谁来说都太过冷漠和决绝。
一个在物质上给予,一个在精神上偿还。
七月足够优秀足够幸福却愿意只与安生分享友情,甚至连她的父母都对安生这个“差学生”格外的友善和亲切。这一切安生都记在心里,可是她无法立即回应七月对她的好。
直到安生长大偷拿商店里的耳环送给七月妈妈,是她对七月的第一次偿还。
她挣到了一点钱自己租了间小房子邀请七月来,说自己也终于有地方请七月睡觉了也是她的偿还。
苏家明出现后,安生突然就要离开也是因为她愿意把自己的爱情让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最明显的一幕是在上海的餐厅里,安生想通过拼酒请七月吃一顿饭。她也许是不想欠七月太多,也或许是因为七月在她面前总是付钱的样子伤了她的自尊心。年轻的时候,谁又不是心高气傲,自尊心强烈又敏感,七月和安生都是极其敏感的姑娘。只是很多时候她们都各自小心的揣摩和安放着这份敏感,直到某一个人再也撑不住的时候,这根牵挂着友谊的线也就变得极其脆弱和易断。
她们的友情欢乐太少,折磨太多。
七月与安生,也都有过单纯快乐的时光。但那样的时光也只有短短的3年,从七月上了重点高中,安生到了社会混日子开始,她们的生活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出发了,她们的交集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她们的日子里越来越少的出现对方。
18岁,安生终于离开了有七月的地方和生活,但是彼此的折磨却并没有因此减少。七月一直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却始终对火车站的那一幕耿耿于怀,对安生的每一张明星片都问候家明耿耿于怀,也可能从爬山那次开始就心存芥蒂了。
安生四处为家,漂泊流浪,她逃避自己的爱情,逃避直面自己的友情。
可终究,她的逃避还是没能让两个人快乐起来。
七月与安生,并不是我喜欢的友情的模样。
它是迫不得已。“我恨你,可是我只有你”。
它是相互折磨,“没关系的,我们长大了,就会好了”。可是长大以后就真的能变好吗?
它是渴望而又欲罢不能。
其实这部电影还让我想到了《贤者之爱》当中的真由子和百合,也是一对小时候认识的好朋友,可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百合从始至终都在羡慕真由子的生活,羡慕变成了嫉妒也变成了狠,最终把两个人推向了占有与复仇的极端人生里。如果是这样的友情,也许我宁可孤独吧。
七月与安生,最终的和解也不过是阴阳两隔。
这样的友情,太过沉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