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书

作者: 浊酒一壶慰风尘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00:04 被阅读96次

读《罗辑思维》这本书已经快一个月了,从刚开始的天天“啃书”,时不时的感慨罗胖怎么能看那么多书,这里面的想法很独特、很有见解,到现在的每天看书查资料,时不时的怀疑罗胖这个地方的论据貌似不足以支撑他的观点,这个地方的想法有点突兀或者存在欠缺。

然后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写了一条又一条的笔记和反驳点之后,猛然间意识到,如果读这样的书籍,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的话,自己的收获会在不知不觉间多了起来。

1、读《曾国藩复出后的困境》这一章节的时候,很不巧的在不久之前刚刚读完《曾国藩传》,所以对于曾国藩的生平还是相对清晰,所以当看到罗胖在书中说道“他表面上是一个两江总督,可以节制四个省的军事,实际上谁听他的呢?连他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不怎么听他的”时,我的第一反应,罗胖仅仅是知道曾国藩的一些事情,但是没有结合文正公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有可能罗胖仅仅是摘出其中一部分用来论证他的观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的想法?

前文在《牛顿到底有多重要》章节中提到过,牛顿身上一切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旦回到当时的时间,我们都可以找到解释,这就是我们今天谈论牛顿的角度。在分析牛顿的时候,站在牛顿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去看待事物,为什么到了曾国藩这里就不站在这个角度上了呢?

曾国藩处在满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文正公自小接受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进入翰林院之后,发奋学习的是明清理学,所以曾国藩身上流淌着的是一个文臣的血液,怀抱的忠君事孝的思想,他的一腔热血是为了振兴活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时代里的清王朝。

民族文化的不同是最大的隔阂,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满清政府一直是不信任汉人的,所以他的官职很难达到位极人臣,两江总督已经是实权在握了;再就是自己培养起来的人,左宗棠只是曾国藩举荐出来的,没有培养一说,真正培养的应该李鸿章,但是曾国藩逝世之时,左宗棠的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谁有能解释清楚,会不会是两个人演的一出戏,好让满清政府放心,进而放松对汉人的戒心呢?

“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是最好的说明,在那个时代,在那个背景下,曾国藩成为后人的一个榜样是不无道理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对曾国藩最高的评价。

在《罗辑思维》中,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讲述“结硬寨,打呆仗”这件事,不可否认当时曾国藩的处境很是困难,但是至少书中说道的那段话是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记载的。当然历史不能重来,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情况,只是在我们书写某些史实的时候应该多看相关的记载才好。

2、《博士们的生存现状》这一章读完之后,我有点不明白了。

在前一章节中,提到过关于化学专业的博士,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不了解罗胖的专业是什么,但我是化工学院的硕士毕业生。

理工科的实验研究本就是与实验室的器材天天打交道的,如果说硕士研究生想要做一个研究性的实验,器材的准备有可能需要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是准备各种玻璃器皿、各种药剂等等,但是实验过程一般也就是一天左右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清洗、化验、分析。说实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做体力劳动,但是没有这些体力劳动的话,什么成果都别想。

至于博士,我接触过不少,他们研究的课题及内容,都是在整合了国内外的各种资料之后才开始的计划,或许会用到不少高精尖设备,像红外、紫外、SEM、ICP等等,这都只是分析仪器而已,不可能天天用它的,只是在基础的实验完成之后,用它来做分析用的。最基础的实验还不是天天跟一堆玻璃器皿打交道,记得有一次一个博士师兄做实验,准备的试管、烧杯、容量瓶、滴定管都是上百的,这样的实验怎么可能离开这些体力劳动?

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根据我的了解,我知道的博士们的生活现状却是有可能如罗胖所言,但是所有的事情不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吗?忍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如果没有这份耐心,那确实不适合读博士。

3、读《博士毕业以后怎么活》这一章节,我尴尬癌又犯了。

在北京一个饭店服务员包吃包住的情况下,一个月的工资达到4000元,这个数据不需要怀疑。但是,博士毕业后拿不到这样的工资吗?

我的一个博士师姐毕业的时候,一个二本类的高校打算聘请她,开出的条件是:安家费10万起;进入学校即可享受青年教师基金,也就是每年的研究经费是10万+,用于自身研究;另外还有课时费用等,这样的条件在一个二线城市,我不觉得比北京的服务员有很大的差别。

在这里不是说博士的工资待遇多好,但是以我现在看到的和遇到的,我觉得博士毕业后的问题并不如书中所言的那么差。或许我们还应该考虑时间、物价等很多方面,但是对这群博士而言,他们既然有能力读到博士,在智商和情商方面不会有太大的缺陷,这个怎么活的问题岂不是很好解决?

当然,书中有可能是从时代发展的脚步去看待问题,那我是不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罗胖其实是支持读书无用论的?

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同一种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未来的发展也就有可能分道扬镳,所以在这一章节中将博士这一类群体进行论述,有点过于以偏概全了。

4、《工业社会的分工逻辑》中提到的关于学术分工的问题,说作为博士或者硕士,从一开始就只能按照导师、导师的导师等的一整套规划,在一个角落里苟且偷生、慢慢攀爬,貌似说的很悲哀。

这让我想起19世纪末那场有关于物理学的演讲,“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的工作仅仅是内部的装修和粉刷”,至少汤姆逊说完这句话之后,还说了“大厦的上空还飘着两朵“乌云”。”

罗胖倒好,直接一棒子打死了。目前现在所有的研究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化分工,承接一小部分的研究。这句话我不否认,原因是我们这群人没有达到那种可以承担一个大的课题研究的能力。

再说了,工业社会分工的明确,必定催生新的职业和新的技术,谁能确保没有新的问题产生?至少技术的进步随之会带来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原有理论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新论证等问题,凭什么说研究只能走原有的路子。坐吃山空,只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造一座金字塔的建筑,越往上越小;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原有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同等规模的摩天大楼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对罗胖的乐观主义开始持怀疑态度了,可能只是在某个方面上的乐观,但是在大范围内,还是存在缺陷的。

不能说我的想法和见解有多么的正确和独到,只是在只一瞬间对读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我们带着某种目的去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活跃度会随之提高,相应地,我们的收获也会更多,希望我们都可以带着目的、带着怀疑去读书,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相关文章

  • 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书

    读《罗辑思维》这本书已经快一个月了,从刚开始的天天“啃书”,时不时的感慨罗胖怎么能看那么多书,这里面的想法很独特、...

  • 带着光去生活

    很久没有请大家吃饭,为朋友孩子们服务,以前我觉得很麻烦,很累,不愿意叫人来家里折腾!今年突破了,为你们服务是我...

  • 带着时光去流浪

    带着时光在流浪,披着月光去遐想,一缕情思,几许忧伤,萦绕心房。 总以为时光会抹去我心头的阵痛。曾经的相识,是一种邂...

  • 带着微光去流浪

    代号“流浪地球”,一个由人类拖着地球展开的2500年的宏大流浪计划。代号让人无限遐想,绝望中充斥着希望、悲壮中似乎...

  • 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生活

    追求美好事。。。物。。。从来都是每个人心中的憧憬 。 每天一觉醒来,便能听见楼下车流得嘈杂声、但我并不会因此而去抱...

  • 带着余光去看你

    脚步永远是无可停止的前行,总有人反反复复的奔赴在不同的路程中,有目的的,没目的的行走在自己的区间里。一路向前...

  • 社会实践——培养探究性思维与问题意识

    暑期大学生社会调研,让高校学子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深入社会,不是让我们对调研的结果坚信不疑,而是要培育一种探索,怀疑的...

  • 随心

    经历的越多,就越不知道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不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对你的好感,每次总会不由自主的...

  • 随意写

    也许是因为总能一眼看穿人内心的邪恶,既是有善良的一面也变得没有意义,所以自己好像对任何人都是以怀疑的眼光去凝视。

  • 读书周复盘 4.23

    因为没有打卡“任务”,读书松懈了,所以来到读书周; 因为樊登读书会,我好奇《正面管教》这本书,并带着“怀疑”的心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wq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