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餐桌上,当有人问你,“为什么葡萄酒,在欧美国家这么受欢迎?”
顿时,估计无数只“草泥马”在你眼前飞过,这问题看似简单,回答却让人无从下手。
放在中国语境里,就好像类似“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喝白酒”、“为什么米饭面食在中国很流行”。
越是常识性问题,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越难解释。
如果这个问题,让郑先生我来回答,我首先会换个概念来回答。
“这个嘛,其实自古以来,人类都非常喜欢酒精饮料。”
“因为酒精能给人轻飘飘、如梦幻影的感觉,这种美妙感觉,能让人忘掉生活的不快,谋生的艰辛,对未来的焦虑。人生嘛,不如意之事,总是十有八九。”
“而且,酒精饮料还能萌发感情、涌现灵感,据说连《欢乐颂》,也是贝多芬在酒醉后创作出的。”
“酒精饮料像是合法的‘毒品’,让人欲罢不能,虽然英国、美国、新西兰,几乎每个西方国家都颁布过禁酒令,不过,在酒精带来的美妙感觉前面,无疑都失败了。”
“酒精饮料,出现在西方欧美国家,主要是葡萄酒,在东方中国,则是白酒。”
从人性角度来讲,人类本身就喜欢沉醉于酒精饮料,那么,葡萄酒受欧美人欢迎也就顺理成章。
二
接着,作为红酒高手的你可以讲讲,历史上,葡萄酒对欧美国家的帮助。
“葡萄酒,还是一种消毒剂。”
你晃晃手中的高脚杯,继续说。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黑暗不说,人们生活习惯更是一套糊涂。你知道吗,他们倒垃圾的方式,就是直接丢在街上,脏水污水也是直接就泼在街上,甚至,连人的排泄物也是直接倒到街上。”
这时,你皱皱眉头,努努嘴,一副无奈的表情,“这样差的卫生条件,不光让疾病瘟疫流行,还污染了生活水源,于是,人们想出的办法,在饮用水中掺入一些葡萄酒,让酒精杀菌。”
当然,你还要讲述下,打仗时,葡萄酒带来的特殊功能。
“虽然整个欧洲加起来,才有中国这么大,但历史上战争频繁,小国家们总是打来打去。对于战士来说,葡萄酒可是随身必备的携带物。”
“冲锋前,喝几口酒,热血壮胆,往前冲不怕死。受伤时,在伤口上倒几口酒,杀菌消炎,喝些酒,还能麻痹下大脑神经,让伤口不那么痛。”
“这些刚需功能,让葡萄酒在欧洲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受欢迎才怪呢。”
三
正巧,服务员上了一份牛肉,你又可以指着牛肉,换个角度再讲。
“在欧美人的饮食文化中,葡萄酒的定位就是佐餐酒,这让它广受欢迎。”
对方还没从“葡萄酒是消毒剂、麻醉品”中回过神来,思路又被你带到“餐酒搭配”上,只好愣愣的看着你,听你继续讲述。
“欧美人的食物离不开肉,什么羊排、牛排,几乎顿顿都要吃。而红葡萄酒可以化解牛羊肉的油腻感和脂肪肉汁,还能够调出肉质中的鲜美味。”
“不仅如此,吃饭前,喝一杯白葡萄酒,能让自己食欲大增,刺激胃口。吃完饭后,喝一杯加强葡萄酒,雪莉酒、波特酒之类的,能够消化食物,清洁肠胃。”
这时,你可以停顿下,呷口酒,同时也让对方消化消化。
“说起来,葡萄酒真的还是最佳的佐餐酒。”
你指指桌上的白酒,“你看白酒,酒精度数高,喝着喝着,就会尝不出菜的味道,有些饭局都是高档菜,结果白酒一喝,再高端的食材,都不知道是啥滋味。”
你再指指啤酒,“啤酒尽管度数低,但喝多了容易肚子发胀,还有一股苦味,有时候上的菜比较鲜,可是啤酒一喝,再鲜的鱼都成了苦味。”
“而葡萄酒,酒精度不多不少,在6~15%之间,种类丰富,白葡萄酒配河鲜海鲜,红葡萄酒配肉类,甜型葡萄酒搭配甜点蛋糕,一切美味都恰好搭配!”
你从人类本性,讲到历史,又转到饮食风俗,对方已经由衷地佩服,你对葡萄酒的精通,觉得你这个葡萄酒专家,实至名归。
但这一切,还不够,最后还得升华。
四
就像学生时代,老师总教我们,作文最后一段,必须要升华,拔高到一个精神高度,这篇文章才会出彩。
可能你跟我一样,高考语文分数都不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聊天时,对葡萄酒进行“升华”。
于是,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精彩,最后记得一定要讲到,
“葡萄酒在欧美国家广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宗教信仰——基督教。”
“《圣经》中有521个地方提到葡萄酒,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葡萄酒在基督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督教圣餐礼仪(弥撒)中,信徒要吃面饼、喝葡萄酒,以示对主的感恩。”
“而且,不像佛教,禁止和尚喝酒,基督教还鼓励教士积极种植葡萄,一些世界上最好的葡萄产地,比如勃艮第、香槟,都是修道士们开辟的,很多教堂还酿出了世界有名的葡萄酒。”
“在欧美国家,上帝和耶稣是大部分人的信仰,葡萄酒带着耶稣的烙印,能不受追捧嘛!”
讲述这段时,你还可以辅助做几个手势,语气要平缓,就好像是在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
而在对方心中则是,“卧槽,今天遇到酒神了,这么平常的一个问题,竟然讲得这么有深度,还从四个角度出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不觉然间,对方膜拜大神(你)之心,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