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思明察(二)

深思明察(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1-13 09:09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一周总结梳理(15·29--32)

本周学习了《卫灵公篇》的第29至32章。

上周咱们说过,《论语》下半部各篇的内容安排都特别用心,本篇以《卫灵公》命名,后两篇又以《季氏》《阳货》命名,让人一下就联想到卫灵公、季氏、阳货所代表的那个世道。

《卫灵公篇》围绕“行”的主旨,从立身处世和为Z等方面具体讨论了做人、处事和为Z中的个人取向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前8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谈身处无道之世,如何才能做到笃志、修道、立德;第9章到第24章为第二部分,谈的是仁德君子的标准,如何做一个仁德君子;第25到第34章为第三部分,谈的是要深思熟虑,细辨明察;第35到第42章,谈的是仁德至上,以仁德教人。末章“师冕见”则将做仁人君子具体化,真正的君子一定会体现在切实的日常行为举止之中。

第二十五章到第三十四章,主要谈的是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深思熟虑,细辨明察。今天回顾第二十九章至三十二章。

第二十九章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道”,即人所当行之路,即圣贤之道,大学之道,指的是成为君子圣贤的方法。《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钱穆先生说:“道由人兴,亦由人行。自有人类,始则浑浑噩噩,久而智德日成,文物日备,斯即人能弘道。人由始生,渐至长大,学思益积益进,才大则道随而大,才小则道随而小。”蕅益大师说:“道,犹路也。路有大小,无人不由。”朱子《集注》曰:“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离开人没有什么道可言,离开了道也不会有人存在。正如《朱子语类》所记:朱子用扇子作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朱子把道比喻为扇,人比喻为手,弘道就像扇子摇动产生风;虽然风是扇子扇出来的,但是因为人手扇动扇子的作用,扇子是不能让手动起来的。

所以,本章实际上还是在讲“深思熟虑、细察明辨”的精神。如何细察呢?要看一个人弘道的主动性,主动修道的能动性。要看一个人是不是主动地遵道而行、循礼而动,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在是非面前有自己的选择,这叫“行己有耻”。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能主动遵道而行的。

第三十章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事又该怎么办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个人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不犯错误倒有些不正常,关键是犯了错误如何对待?《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们常常无心犯错,又不愿去改,最后就从无心变成了有心,从偶尔犯错成为了惯常作恶。《弟子规》又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增一辜”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过错,而且所增的这一“辜”,性质发生了改变,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既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过错,那就要明辨是非,最关键的是犯错误之后改不改,错了还不改,那才是真正的错。被誉为“中华德圣”千古君子的蘧伯玉,100岁左右时派人去看望孔子,孔子问使者“夫子何为?”那个使者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位被庄子誉为“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君子,终生都在改过。“改过”靠什么?靠的是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省察即是明辨是非。

第三十一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中25次讲到“思”,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见贤思齐”“三思而后行”“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君子有九思”等等。除了少数作虚词解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有实际意义的。通俗讲,思就是思维,是内心的一种意志,就是让自己的内心作出一定要做的决断,即使身口还未行动,但内心已有心行,有“动身思”“发语思”等身口造作。“

《论语注疏》曰:“此章劝人学也。”《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警人徒思之弊也。”夫子指出“只思不学”是“无益”的,就是一点用场都没有,甚至不仅没有用场,而且走到了离苦得乐的反面。蕅益大师说:“学、思本非两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学”与“思”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因为有人只思不学,为纠正这种偏思的过失,所以才有孔子出此言。

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没有思而得之,别人的东西就不能变成自己的,对境现行还是自己的老习惯,所以就会罔然无所得。但只凭自己思索,而不学习,则非常危殆。

所以,这章说的是学思结合,要动脑筋。要学思结合,不能只是空想,即使做思想家也不能不读书而只瞎想。思就是要把所学,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学而不思,听来的东西终归还是人家的,并没有成为自己的。而思而不学,就只能封闭在自己原有的境界中,既孤陋困乏,又自以为是。

因此,孔子说“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学习。

第三十二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南宋东南三贤之一张栻“谋者,思虑营为之也”,就是一心一意专在于此,还是讲“深思熟虑、细察明辨”。《学而篇》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就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也是人,当然也需要衣食住行,但他不会对此汲汲营求,保持着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的心态。由此省下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问学修道、正己化人的修炼之中。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纯是为了道。他在学习过程中,只担心自己道之不修、德之不获,毫不担心自己会落得贫穷。君子谋道也是一样,虽然他明知“学而优则仕”,仕则有禄,但绝不为禄而学,否则就与谋食无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每个人都不甘于贫困,但是为了改变贫困而损害“道”的话,还是要像“君子固穷”一般,宁愿处于贫困。这一章和“君子固穷”章的意思是相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思明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gxodtx.html